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哲学著作《墨子》:37章 非命(下)(1),原文、注释及翻译

哲学著作《墨子》:37章 非命(下)(1),原文、注释及翻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945 更新时间:2024/1/9 14:02:04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37章 非命(下)(1)

墨子以王公大人、卿大夫、农夫、妇人等作为例子,说明如果王公大人不努力听政,那么国家就会混乱,不得安宁;卿大夫不努力工作,那么国家就不会富强;农夫如果不努力种植,那么人民就不得衣食之资;妇人不努力织麻,人民就没有御寒之物。但此时墨子把王公大人辛苦地统治人民看作是创造财富的劳动,并认为这和农夫的“耕稼树艺”、妇女的“纺绩织絍”是一回事,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只有农夫和妇女的劳动才是财富的真正创造者。王公大人的治理国家并不是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只是费尽心机地榨取劳动人民的衣食之资,他们吃的是剥削饭,过的是寄生的生活。但墨子之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认为是同等重要的,这是因为墨子的小生产者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使他不得不对贵族阶级有一定的妥协性,这就导致了他不能分辨出劳动者和贵族阶级之间的利害关系是对立的,而非平等的。

墨子认为天下的混乱是由治理天下的王公大人的主观努力造成的,而个人的富贵贫贱也是由于每一个人的努力或不努力导致的,因此不要怨天尤人,世界是公平的,只要你能抓住机会,你就会有所成就。前提是你平时必须努力,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谈,则必可而不先立仪而言。若不先立仪而言,譬之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焉也,我以为虽有朝夕之辩①,必将终未可得而从定也,是故言有三法。

何谓三法?曰: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恶乎考之?考先圣大王之事。恶乎原之?察众之耳目之请②。恶乎用之?发而乎国,察万民而观之。此谓三法也。

故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乎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①,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也,则夫岂可谓有命哉!故昔者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遂得光誉令问②于天下。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③,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亦岂以为其命哉!又以为力也。

【注释】

① 辩:通“辨”。

② 请:通“情”,实情。

① 出政施教:颁布政令,施行教化。

② 光誉令问:荣誉和美好的名声。问,通“闻”。

③ 道术:指治国的道理和方法。

【翻译】

墨子说:凡是发表言论,撰写论著,不能不事先确定原则。若不先确定原则,就好像把测时仪器放在运转的陶轮上。我认为虽然也有早晚不同的概念,而实际上终究无法确定是早是晚,所以发表言谈进行著述有三个大的原则。

什么是三大原则?墨子说:有考察其本原的,有审度其事故的,有运用于实践的。如何考察其本原?要向上溯源于古时圣王事迹;如何推究呢?要向下考察百姓的日常事实。如何实践呢?把它用作刑法政令,从中看看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三大原则。

所以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正当在天下施政时,说道:“必须举荐孝子而鼓励人民孝顺父母双亲,尊重贤良,教导人们做善事。”因此发布政令,施行教化,奖赏善良,惩罚凶暴。且认为是这样的,那么天下的混乱,将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得到安宁。如果认为不是这样,从前夏桀所乱的天下,商汤治理了它;商纣王所乱的天下,周武王治理了它。那个时候,世界、人民都没有改变,君王改变了政务,而老百姓改变了风俗。在夏桀、商纣王那里则天下混乱,在商汤、周武王那里则天下得到治理。天下得到治理是商汤、周武王的功劳;天下的混乱是夏桀、商纣王的罪过。假如以此来看,所谓安危、治理、混乱,在于君上的施政,那么,难道可以说是有命运的吗!所以从前的禹、汤、、武王,正当在天下执政时,说:必须使饥饿的人能获得粮食,寒冷的人能得到衣服,劳作的人能够休息,混乱的人得到治理。于是他们获得了天下人的赞誉和好评。这难道可以认为是命运吗?本来是因为他们依靠了自己的力量呀!现今贤良的人,尊重贤人,喜好治国的道理方法,所以在上得到王公大人的奖赏,在下得到万民的称誉,这就得到天下人的称誉好评。怎能认为是他们的命运呢?也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啊!

标签: 《墨子》

更多文章

  • 哲学著作《墨子》:37章 非命(下)(2),原文、注释及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墨子》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趣历

  • 国学经典赏析:《朱子语类》卷一百·邵子之书原文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朱熹

    ◎邵子之书康节学于李挺之,请曰:“愿先生微开其端,毋竟其说。”又恐是李学于穆时说。此意极好。学者当然须是自理会出来,便好。方。“伊川之学,于大体上莹彻,于小小节目上犹有疏处。康节能尽得事物之变,却于大体上有未莹处。”用之云:“康节善谈易,一作“说易极好”。见得透彻。”曰:“然。伊川又轻之,尝有简与横

  • 子部名作《朱子语类》卷九十九·张子之书二的原文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朱熹

    ◎张子书二非类入近思者别为此卷。正蒙有差分晓底看。节。或问:“正蒙中说得有病处,还是他命辞不出有差?还是见得差?”曰:“他是见得差。如曰‘“继之者善也”,方是“善恶混”’云云。‘“成之者性”,是到得圣人处,方是成得性,所以说“知礼成性而道义出”。’似这处,都见得差了。”贺孙。正蒙所论道体,觉得源头有

  • 红楼梦中贾母为何要主动提起金麒麟?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贾母,清朝

    清虚观打醮,贾府上下几乎全部出动,意义是重大的。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贾母来到清虚观原本是要高兴的。结果一来就遇到了三件闹心事,让她高兴不起来一,王熙凤在清虚观前打了小道士,代表贾府后人的仁德之心丧失殆尽。贾家没有未来。二,张道士不尊重贾母,看不起荣国公后

  • 红楼梦中黛玉体弱多病,王夫人和薛姨妈是如何关心她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黛玉,清朝

    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红楼梦》中,王夫人和薛姨妈一直被视为是“木石姻缘”的绊脚石,她们一直想促成宝钗与宝玉的婚姻,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宝钗乃是薛姨妈之女、王夫人之侄女,相比之下,林黛玉和她们没有丝毫的血缘

  • 《红楼梦》薛姨妈作为王家人,为什么会嫁给商人?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夫人,红楼梦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讲究门当户对,那么《红楼梦》薛姨妈作为王家人,为什么会嫁给商人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王子腾对薛姨妈一家的态度。薛姨妈的丈夫去世后,薛家的境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失去男主人的薛家,再加上薛蟠的不长进,家庭境遇可想而知,或许,正是因此,薛家才想通过送宝钗

  • 红楼梦中王熙凤被休带来了什么结果?她的遭遇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熙凤,清朝

    王熙凤,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是她人生的三个阶段。“一从”是初嫁贾琏,尚能遵从为妻之道,像薛宝钗过生日时,王熙凤到底还请示了贾琏的意思。“二令”是她对贾琏颐指气使,不“尊重”丈夫,欺压到贾琏头上。比方抢了小和尚

  • 西游记中猪八戒最后为何会去灵山做净坛使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猪八戒,上古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浑名八戒,唐僧的二徒弟。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猪八戒并不是主动放弃天蓬元帅甘愿到灵山做个净坛使者,实在是出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无论地位还是权势净坛使者都无法跟天蓬元帅相提并论,但是猪八戒已经没资格再当天蓬元帅了,他的这个职位早就被玉皇大帝给罢免

  • 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夫婿是谁?为何说是冯紫英?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史湘云,清朝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史家的千金,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第二十六回,贾宝玉被薛蟠邀请赴宴,冯紫英来去匆匆。只说了两件大事,却绝口不提细节。并说十数日内一定回请赔罪。冯紫英一出场,脂批就有惜“卫若兰射圃”文字不见之说,证明那时会有冯紫英出彩文

  • 《红楼梦》贾母请贾家族人吃饭,为什么很多人不去?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红楼梦,贾母

    《红楼梦》贾母请贾家族人吃饭,为什么很多人不去?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当年的宁国公有四个儿子,除了长子贾代化袭了官,其他的几个儿子,很显然都渐渐沦为贾府的族人,一代比一代关系更疏远;荣国公也有几个儿子,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其他的几个儿子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