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红楼梦中贾府最后的下场与太上皇之间有何联系?

红楼梦中贾府最后的下场与太上皇之间有何联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415 更新时间:2024/1/19 20:05:36

读过《红楼梦》的人,谁都知道贾府被抄这一主要内容。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贾家从宁荣二公开始就是朝廷重臣,到贾代化、贾代善仍旧位高权重,当时的皇帝对贾家非常宠幸,贾代善死前上本,皇帝不但下旨让贾赦袭爵,还赐了贾政主事官职,让他入部学习。

贾代化死后,宁国府把持两代的京营节度使由于贾敬不愿意袭爵,贾珍年纪又轻,也是皇帝让王子腾承袭了。

京营节度使掌管京城防卫,非皇帝最信任的人不可担任。皇帝让京营节度使在贾家主导的四大家族内部流转,没有交给别人,代表对贾家的信任和宠幸。

《红楼梦》开始的时候,老皇帝年纪大了退位成了太上皇,新皇帝继位,贾元春被贾家送入后宫做嫔妃。而贾家作为太上皇老臣,却最后被皇帝给抄家夺爵。

太上皇对贾家恩宠有加颇多照顾,新皇帝却对贾家恩断义绝。贾家作为王朝老臣亲近太上皇,与新皇帝磨合期有问题,最终导致被抄家……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但事情却没那么简单。贾家抄家的前提是夺爵,消灭他们的影响力。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庞大的局。这个局也并非是登机不久的皇帝段时间就能办到,而是早在太上皇时期就已经在循序渐进展开。换句话说,太上皇对贾家的恩宠,更多是有目的作为,甚至贾家的衰落也源于太上皇的不断削弱。

贾家抄家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臣子不臣服于皇帝。从响应太上皇操办元春省亲能看出来。二是与北静王结党威胁皇权,争夺皇权失败被抄家。

那么,好好的贾家为什么要卷入权力斗争?要知道贾家可是皇帝“老丈人”,实在没必要跟着北静王铤而走险。但细分析就会发现贾家没有从元春晋升得到任何好处,且背后涉及到针对贾家以及四王八公这一伙功臣的阴谋。这要从太上皇说起。

贾家虽然是太上皇老臣,太上皇当皇帝时也对贾家颇多照顾。可照顾背后也有很多细节让人细思极恐。就以贾代善临死前上本这件事就不简单。

贾家世袭的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制,根本没必要由皇帝亲自批准。贾家上报由何人继承,由吏部、礼部制订程序,皇帝批准画勾就可以。

从后面贾赦袭爵搬出敕造荣国府,贾政无爵却占据敕造荣国府成为荣国府真正当家人看,荣国府第三代继承被一分为二,贾赦袭爵,贾政继承爵产。太上皇当初之所以赐给贾政六品主事,分明是让贾政袭爵名正言顺。

荣国府的分裂当然有贾家内部原因,皇帝同意却是乐见其成。如果按照正常程序,两房分治不合规矩。贾赦做继承人不合格,换贾政继承就好。皇帝任由荣国府一分为二背后,借机削弱的目的非常明显。

还有京营节度使,宁国府从宁国公到贾代化把持两代数十年。按说贾敬继承爵位,十拿九稳会抓住京营节度使不放。可惜贾敬没兴趣,将爵位给了贾珍。贾珍太年轻无法胜任要职。太上皇就将王子腾提拔了上去。

表面看军权还在四大家族内部,仍由贾家背后控制。问题是王家得了权力就涨了野心,四大家族内部开始不稳定。等新皇帝一登基,借由给王子腾升官收回了京营节度使,使得贾家失去军权不说,还与王家产生了不可弥补的裂痕。太上皇的恩宠,可比当初直接将京营节度使收回交给别人对贾家更不利。

最要命的是元春省亲这件事。原本皇帝的意思是家属每月逢“二、六”可以六次进宫探视。结果太上皇突然下旨说妃嫔可以省亲。贾家这种老臣“欢呼踊跃”响应太上皇旨意,让皇帝怎么看?

太上皇与皇帝的关系本就关系敏感,贾家响应太上皇,对皇帝阳奉阴违,皇帝岂能不恨?如果没有太上皇多事,贾家也不没机会办蠢事。那太上皇的目的是什么?

别的不清楚,贾家可是倾尽家财修大观园迎接元春省亲,最终彻底花光家底一分钱没剩。皇帝等于兵不血刃,太上皇就动手将贾家这些“亲信”的底蕴折腾光了,还让皇帝看清了贾家的真面目。

反过来再说贾家,早年被太上皇宠到无法无天,要什么有什么,如今皇帝培植自己势力,不给贾家好处。贾家本想迎接贵妃省亲风光一次。至于操办花费就像当年宁荣二公接驾一样,羊毛出在羊身上,皇帝过后应该给贾家高官厚禄补偿……

可惜贾家等来的却是一无所有。贾家一点好处没得到,又白白掏空了家底,岂能甘心?既然新皇帝对贾家不仁,贾家趁手里还有一些势力,怎能不起异心?既然新皇帝不给好处想让贾家“饿死”,那换个皇帝贾家等于又是宁荣二公扶龙之臣,还不是再度荣华富贵!

人的欲望就怕逆境和引诱。贾家想博一把大的。北静王又有贪心。皇帝则有意趁此机会一举消灭对他执政威胁的四王八公……双方的矛盾点就在于权力和利益。

而所有这些事的根源,其实都归结在太上皇手里。尤其秦可卿死后那个大明宫内相戴权极老,无疑是太上皇当年亲信。他卖给贾珍的五品龙禁尉是贾家抄家关键,无疑是个圈套。背后设局之人,有皇帝,一定也有太上皇。

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她发现了什么?就是太上皇、皇帝设下惊天大局,针对四王八公这伙人的削藩夺爵之计!只可惜,悔之晚矣!

标签: 贾府清朝

更多文章

  • 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不支持招安,那为何不与宋江撕破脸?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招安,宋朝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梁山一百单八将排完座次后,很快就召开了“重阳节菊花大会”。宋江之所以这么着急又这么隆重地办派对,实际是投石问路:“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如果招安论调得到一致响应,那么宋江下一步

  • 红楼梦中薛姨妈一家为何会搬离梨香院?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梨香院,清朝

    梨香院《红楼梦》中,梨香院原是“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 宝钗初入贾府时,便住在梨香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细按薛家三口的生存处境,当年初进京都,本是要投奔娘家,即金陵王家,因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最终薛姨妈带着一儿一女来到了荣国府,跟姐姐王夫人住在了一起。薛宝钗一

  • 古典文学名著《论衡》:卷二十六·实知篇 全文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论衡》,实知篇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卷二十六·实知篇的详细

  • 古典文学名著《论衡》:卷二十六·知实篇 全文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论衡》,知实篇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卷二十六·知实篇的详细

  • 世说新语·文学篇·第六十七则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世说新语,南北朝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那么其中世说新语·文学篇·第六十七则表达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原文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①。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籍时在袁孝尼②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

  • 红楼梦中尤二姐和尤三姐,是如何进入贾府这个贵族圈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尤二姐,清朝

    尤二姐和尤三姐都是尤氏继母的女儿,尤氏和这两姐妹没有半分血缘关系。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红楼梦》中有几个闯进贵族圈的穷孩子,今天讲讲闯进贵族圈的平民姑娘,尤二姐和尤三姐。平民姑娘跟着改嫁的娘,闯进顶级贵族圈。秦钟和邢岫烟虽然很穷,但是他们都是官宦后代,身上流淌着官宦的血脉。

  • 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十八 全文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太平御览》,卷十八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

  • 红楼梦史湘云为什么没有搬出大观园,而是住进了稻香村?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红楼梦,史湘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

  • 世说新语·方正篇·第九则的原文是什么?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世说新语,南北朝

    世说新语·方正篇·第九则的原文是什么?如何理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原文和峤为武帝所亲重①,语峤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字词注释①和峤曾多次向晋武帝司马炎谈起担心太子司马衷不能继承国家大

  • 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皇亲部·卷二十 全文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太平御览》,卷二十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