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族建筑 汉族“江南第一大屋场”啥样

汉族建筑 汉族“江南第一大屋场”啥样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317 更新时间:2023/12/27 6:36:12

被誉为中国江南第一大屋场的张谷英大屋场是保存完好的一群古建筑,

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其建筑规模之宏大,建筑风格之独特,建筑艺术之精美在中国是不多见的。特别是它集中了中国的传统化和平民意识,成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典型代表,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对它作了一次采访。

张谷英大屋场坐落在湖南省岳阳市东约70多公里处。一到村里,住处稍作安排之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张飞儒先生。我早听说60多岁的张先生是大屋场的创始人张谷英的第23代孙,也是这一家族中的饱学之士,能说出本家族的许许多多的故事。我说明了来意之后,他便我扼要地介绍了张谷英大屋场的兴建历史。

500多年前,他们家的祖先张谷英原来居住在江西省,宦官出身,知天文地理,也是个风水先生。他生活的年代多灾多难,为了谋生,张谷英携一家老小从江西一路西行来到湖南。他看到这个地方四面环山、层峦叠嶂、茂林修竹、流水潺潺,是一个适宜居住的乐土,便在这里兴建住宅安了家。后来子孙繁衍生息,不断分家立户,便形成了如今这样一片楼阁参差、路道纵横、屋脊连着屋脊、天井接着天井的大屋场。张家的后世子孙便以其始迁祖的名字命名他们的住地为张谷英村。

第二天,我在张飞儒老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大屋场。这里以主屋当大门,背靠青山,整个建筑群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门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庄河。门楣上有一幅太极图。据张先生说,太极图代表天地一体,造化阴阳,能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贵。大门里的坪上有两口大塘,分列左右。它们寓意龙的两只眼睛,既用来防火,又壮观瞻。

屋场内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连接着各个巷道,巷道两旁由青砖垒墙,高达10米。墙高且厚,宜于防火,称为风火墙。据张先生说,大屋场里像这样的巷道一共有60条,它们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不过对我这个陌生人来讲,它简直就是一座迷宫。

这些巷道有的短,有的长,最长的一条巷道有153米。所有的巷道加在一起,总长度达1459米。巷道的两旁屋宇连绵、檐廊衔接,构成一个整体。沿着巷道走,可以到达全村各家各户,做到了天晴不暴晒,雨雪不湿鞋。

巷道也连接着大家族中的各个小家庭。每一个小家庭的房屋都由过厅、会面堂屋、祖宗堂屋和后厅这样四进房屋组成。长度大约20多米。这四进房屋和两侧的厢房、耳房之间形成了3个天井。天井不大,约有4平米。这些堂屋、厢房的使用分工很明确,有固定的祭祖处,有会客议事的地方,有生活起居的房屋,还有专门用于结婚、丧葬和集会的场所。现在全村658户,2169人都住在这个大屋场里。原有建筑面积54170平方米,1484间房;近年来又有185户新盖了1141间房。

张谷英大屋场不但规模宏大,而且房屋的建筑工艺精细,作为装饰品的砖雕、石刻和木雕都很精美。张先生让我仔细地看那些窗棂屏格,并告诉我那些都是硬木雕刻。虽然有些已显得陈旧了,但细观之下,花鸟图案线条清晰,画面生动逼真。经数百年风雨而木板居然不翘不裂。

我参观了大屋场中最大的一个天井。它大约有22平方米,既可以采光,又可以通风。天井内有一座花岗岩砌成的花坛。天井一角的地下有下水道,雨水可以从下水道一直流到渭溪河里去。

一般天井的左右两侧房屋对称。正面的会客堂屋比较高,达10米左右。屋里冬暖夏凉。正屋后面是偏房,用来作牛栏、猪圈、柴房、谷仓和堆放农具。穿堂过室,

我看到有一些老人和孩子在屋前的天井里乘凉和嬉戏。因为是白天,大部分劳力都出工去了,所以村中的人不多。我发现许多人家都未锁门,便问张先生:“他们不怕丢东西?”张先生笑了笑对我说,这里多少年来都没有发生过丢东西的事情。

张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礼仪、教育。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内人团结和睦,而且不以族大而欺压附近异姓邻居,与邻村人关系友善,互相帮助,因而受到周围人们的赞誉。

更多文章

  • 乌孜别克族舞蹈 乌孜别克族特色舞蹈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文化艺术,乌孜别克族舞蹈

    “木那捷特”一词为阿拉伯语,意为“祈求”、“祈祷”。以该词命名的乌孜别克民间乐曲,是乌孜别克族古老的民间乐曲之一,在新疆各民族中普遍流传。用该曲伴奏的民间舞蹈,也称为木那捷特,流传于伊犁、霍城、喀什、叶城等地的乌孜别克族居住地区。木那捷特多在婚礼、男孩割礼庆贺及各种麦西热莆场合由半专业的民间女艺人表

  • 乌孜别克族民间故事与叙事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文化艺术,乌孜别克族历史

    乌兹别克族的民间文学是乌兹别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民间故事,其他还有叙事诗、歌谣、笑话、谚语等。歌颂劳动、友谊、爱情,颂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反对压迫、反对侵略是乌兹别克民间文学的基本主题。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有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动物故事、爱情故事、趣闻轶事等,内容丰富,渗透着乐观主义

  • 乌孜别克族节日 乌孜别克族节日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民俗节日

    乌孜别克族传统节日:圣纪节又称毛吾来提节,圣纪节是阿拉伯语“冒路德”的意译,是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举行,相传穆罕默德的出生和去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节日期间,各清真寺装饰一新,人们一大早就去清真寺听阿訇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努

  • 乌孜别克族服饰 乌孜别克族男女服饰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服饰

    乌孜别克族男子夏季喜欢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衬衣的领口、袖口和前襟开口用红、绿、蓝相间的丝线绣成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花边。春秋两季,穿长过膝盖的长裕袢,腰束绸段或棉布制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冬天穿毛衣、毛裤、羊皮袄等。乌孜别克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男子的传统服装是一种长度过膝的长衣,长衣有两

  • 门巴族习俗 门巴族为何会有下毒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门巴族,门巴族们俗节日

    门巴人下毒的习俗也不是全部的族人都会,它仅限与女性,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会,它仅限于有某种信仰的女性,但是她们不是对所有外来人都下毒,仅限于一个一定的时间段内才会下毒。门巴人下毒也就是门巴族妇女所下的毒一般都是慢性毒药,被下毒者当时没有感觉,往往在一周或是更长时间之后才会发现,据说有的下毒者对死亡

  • 门巴族饮食 门巴族饮食习俗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门巴族,门巴族饮食,门巴族习俗

    门巴族人的烹饪方法简单,饮食清淡,主菜通常都是汤菜,汤汤水水,和单调的米饭相配,食用方便可口,颇受人们青睐。门巴族的食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相互融合形成的,从而构成了独特的门巴族饮食文化。门巴族的日常食俗门巴族日食三餐,有些地区主食糌粑。门达旺地区、错那县、墨脱县等地以鸡爪谷加工成食品

  • 春分竖蛋:为何春分的鸡蛋特别容易竖起来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节气,春分,蛋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春分,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不知道为什么每年春分的时候,鸡蛋特别容易竖起来。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 “竖蛋”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

  • 藏族男女共浴的沐浴节来历与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来历,习俗,藏族

    西藏沐浴节至今约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藏族庆祝沐浴节的活动长达一个星期,而这个星期都是以洗澡为主,不管男女老少,在沐浴节的固定时间一起到河里洗澡。而关于沐浴节的来历,雪域高原流传着种种说法:其中一个关于沐浴节的美丽的传说:药王降药水治病很久很久以前,西藏有位医术高明的神医,人称药王,药王死后升天成了神仙

  • 揭秘珞巴族传统的生活用具:珞巴石锅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珞巴族,珞巴族文化艺术,石锅

    很早的时候,珞巴族的做饭没有锅,粮食都是装在湿竹筒里烧熟的。后来人们发现了一种质地松软的石块,就在上边挖个大圆窝,倒水放粮煮饭。于是,石锅被发明出来里了。尽管现在铁锅、铜锅和铝锅早已大量进入墨脱县,可传统的石锅仍是珞巴人的当家炊具。石锅的原料是皂石,主要来源于雅鲁藏布江两岸陡峭的悬崖上,质地软绵,呈

  • 珞巴族历史 古代的珞巴族什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珞巴族,珞巴族历史,古代

    珞巴族和藏族的先民彼此之间的交往见诸文献记载者,始自吐蕃王朝时期。藏文典籍《红史》在记述松赞干布时代的吐蕃疆域时就讲到:“南自珞与门,西自香雄,北至霍尔,东自咱米兴米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明末清初,格鲁派在逐渐掌握西藏地方政权之后,也进一步加强了对珞渝地区的管理。1680年,五世达赖发给梅惹喇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