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622 更新时间:2024/1/27 7:22:08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代〕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

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月光斜斜透过窗纸。我自许可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呢?我鬓发虽残败灰白,可我(在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心却并未死去!

译文

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骠勇的战马寂寂无声,看着像急流滚滚前挺进。呵!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景,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

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万里外封拜侯我还有自信。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

赏析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陆游怀着强烈的失落感,离开南郑前线,永远告别了“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的战斗生活,到后方成都去就任闲职,心中充满了报国无门的悲愤。他调离南郑后,一直对前线的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此词约作于此后这一时期的成都。

标签: 宋朝陆游

更多文章

  • 《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陆游

    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陆游 〔宋代〕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译文当初我作为低级官吏进入京城,结识的朋友都是英雄豪杰。起草重要文书,用蜡封固并连夜传送,骑着马奔驰传告中原人们。时机容易失去,壮志难酬,两鬓已生白发。只好

  •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陆游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陆游 〔宋代〕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译文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

  • 《水调歌头·多景楼》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陆游

    水调歌头·多景楼陆游 〔宋代〕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译文江东一带据有险要形势的地方,第一要数像

  • 《乙卯重五诗》的作者是谁?该怎么赏析呢?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陆游

    乙卯重五诗陆游 〔宋代〕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

  • 《忆昔》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宋朝,陆游

    忆昔陆游 〔宋代〕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译文回忆往日曾随军强渡渭水,在马背上看着遗民提着酒浆对我们哭诉。夜里躺在高山上看着繁星,白天又在战车上眺望着胡虏逃跑的烟尘。都认为功名屈指可得,谁知道老了

  • 《二月二十四日作》的作者是谁?该怎么赏析呢?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宋朝,陆游

    二月二十四日作陆游 〔宋代〕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崖州万里窜酷吏,湖南几时起卧龙?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译文棠梨花儿开了,社酒已酿得浓浓,四面的村子里,到处是鼓声冬冬。只求麦子熟了,能吃上几顿饱饭,又怎敢议论,说谷价贱了会伤我田农!如今酷吏曹泳被放

  • 高适的《封丘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高适,唐朝

    高适的《封丘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该诗围绕诗人心中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展开,文字朴实,一气呵成,有感染力。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封丘作【原文】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

  • 高适的《营州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高适,唐朝

    高适的《营州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这首绝句好似风情速写,颇有边塞生活的情趣。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营州歌【原文】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译文】营州少年自小就习惯茫茫的原野,时常能在城外的郊野上看见他们打猎的身影。喝千钟胡虏

  •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五代,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李煜 〔五代〕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译文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伤心不已悲情无限!我梦见自己重回故国,一觉醒来双泪垂落。有谁与我同登高楼?我永远记得一个晴朗的秋天,在高楼眺望。往事已经成空,就

  •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的作者是谁?该怎么赏析呢?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五代,李煜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李煜 〔五代〕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译文樱桃落尽,春天已经离去,只有那蝴蝶还翻飞着银灰色的翅膀双双飞舞。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