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朱敦儒最激荡人心的一首词:《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朱敦儒最激荡人心的一首词:《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74 更新时间:2024/3/8 19:06:34

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朱敦儒的《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原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宋)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释

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他曾被贬至南方连州、朗州等地。作者因战乱而流浪南方,故以刘郎自比。

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有“桃花依旧笑东风“之句。这句是说诗人已老,花月繁华引不起他的兴致。

重院:深院。谢家:指歌伎居处。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

浔阳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说自己象白居易那样听琵琶后落泪伤心。

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说面对落日映照下的大地山河,想到国破家亡,不禁感慨万端。

白话译文

“桃花”没有变,依旧开的灿烂;而“我”的心境却变了,变老了。

在这种凄苦潦倒心绪支配下,百无聊赖,我也想听听琵琶。但我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样,家蓄歌儿舞女,我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听了。

一曲终了,我的情绪沉醉曲种久久不能自拔,让我理解了白居易当年浔阳江上那份自伤沦落,却逢知己的激动心情

眼前东风万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笼罩在一片落日馀晖中,尽管还有一线淡淡的红色,但毕竟已是日薄西山,黄昏将近了。

赏析

朱敦儒的这首《减字木兰花》,一反以往其词平易流畅,少用典故的特点,在短短的四十四个字中连用三典。“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开篇两句便含着两个典故,中唐诗人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句。《再游玄都观》诗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句。刘郎与桃花的关系就是从这里来的。第二句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桃花与笑的关系。作者截去“春风”二字,与“老”字押韵。刘禹锡两度被贬,仕途坎坷,再游玄都观时,已五十六岁,进入老境。朱敦儒可能感到自己与刘禹锡有某些相似点,且又已入老境,故以“刘郎”自拟。“桃花”用在此处,一方面与“刘郎”有关,另一方面也含有某种象征意义。朱敦儒在靖康之难以前,在洛阳过着才子词人浪漫疏放的生活,从他的一首《鹧鸪天》词中就可以看出:“曾为梅花醉不归,佳人挽袖乞新词。轻红遍写鸳鸯带,浓碧争斟翡翠卮。”由于金人鼙鼓动地来,才惊破了他的佳人诗酒梦。国亡家破,南逃以后的朱敦儒一下子觉得自己变得衰老了。“桃花”没有变,“依旧笑”;而词人的心境却变了,变老了。尽管南宋统治者还在“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朱敦儒却对过去“佳人挽袖”,醉写新词的生活已经没有那种闲情逸兴了,所以他“不管桃花依旧笑”。桃李春风、儿女情长都已与己无干,表达的是"人老万事休"的沧桑之感。在这种凄苦潦倒心绪支配下,百无聊赖,他也想听听琵琶。但他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样,家蓄歌儿舞女,他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听了。

下片,紧承上片听琵琶而来。“曲终人醉”的曲,指琵琶曲。词人听完“谢家”的琵琶曲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有怎样的感受?是乐还是愁?这是下片词意发展的关键处。在这关键处,作者笔锋决定性地一转:“多似浔阳江上泪”,这一转,决定词意向愁的方面发展。白居易在浔阳江听到琵琶女弹琵琶,自伤沦落,心情激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朱敦儒为什么“多似浔阳江上泪”?下文提出了明确的答案:“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原来朱敦儒感到眼前东风万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笼罩在一片落日馀晖中,尽管还有一线淡淡的红色,但毕竟已是日薄西山,黄昏将近了。词人把破碎的山河置于黯淡的夕照中,用光和色来象征和暗示南宋政权已近夕照黄昏,中原失地,恢复无望。这对于身遭国难,远离故土,流落南方的词人来说,怎能不痛心?怎能不“多似浔阳江上泪”呢!"落照红"三字,即是夕阳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隐喻宋季国运的衰微气象。

这种国破家亡之痛,在他的另一首词《采桑子·彭浪矶》中也有十分明显的表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由此可见朱敦儒身经国亡家破之难,流离转徙于南方之后,贯串在他词中的主流始终是一颗对国家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一种感人至深的爱国激情。千百年后读之,仍令人心情激荡不已。

全词用典灵活、自然、贴切,词风明快,内容安排层次清楚。下片在静穆中突然迸发出爱国激情,如一股抑制不住的激流,激荡人心,久久不能平静。

标签: 朱敦儒宋朝

更多文章

  • 李煜所作的《挽辞》,写出诗人的失子之悲与丧妻之痛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李煜,南唐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末代君主,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子。李煜是个失败的皇帝,是个被皇位耽误的艺术家,他精通诗书音画,其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词继承了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对后世词坛影响很深。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煜所作的《挽辞》吧。挽辞李煜 〔五代〕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销心里恨,

  • 李煜所作的《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描写女主人公相思难解的愁苦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李煜,南唐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末代君主,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子。李煜是个失败的皇帝,是个被皇位耽误的艺术家,他精通诗书音画,其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词继承了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对后世词坛影响很深。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煜所作的《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吧。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李煜 〔五代〕

  • 苏轼咏牡丹的词:赏析《减字木兰花·花》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苏轼,宋朝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花》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减字木兰花·花(宋)苏轼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纤手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温香熟美。醉慢云鬟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玉楼春、偷声木兰花

  • 苏轼佳作赏析:《减字木兰花·立春》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苏轼,宋朝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苏轼的《减字木兰花·立春》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减字木兰花·立春(宋)苏轼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注释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

  • 方干《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作者旅居洋州时所写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方干,《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836—888),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唐宪宗元和三年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卑之。懿宗咸通中,隐居会稽镜湖。有诗集。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方干的

  • 方干《题报恩寺上方》:这首诗情景交融,妙合无垠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方干(836—888),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唐宪宗元和三年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卑之。懿宗咸通中,隐居会稽镜湖。有诗集。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方干的

  • 张柬之所作的《与国贤良夜歌二首》,洋溢着愉悦的心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柬之,唐代

    张柬之,字孟将,唐朝时期著名宰相、诗人,是神龙政变的发动者。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张柬之所作的《与国贤良夜歌二首》吧。姜子牙是中国大器晚成形象的领军人物。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话里面讲的主人公“姜太公”就是姜子牙,连算命先生都会来上这么一句:“明珠出海,姜太公八十遇

  • 韩偓《安贫》:诗歌风貌上,外形颓放而内蕴苍劲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偓,《安贫》

    韩偓(844年-923年),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大臣、诗人,翰林学士韩仪之弟,“南安四贤”之一。其诗集《玉山樵人集》,曾由《四部丛刊》重印传世;《全唐诗》收录其诗280多首。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韩偓的《安贫》,一起来看看吧!安贫韩偓〔唐代

  • 唐代杨希道所作的《咏舞》,描绘出舞女的容貌与舞姿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希道,唐代

    唐代杨希道所作的《咏舞》,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大唐太宗开盛世,盛世盛筵盛歌舞,歌舞日夜升太平……如此联词,到不是玩弄什么文字游戏,只是为了说明太平盛世必有歌舞,有歌有舞,就证明了政治清明,就说明了执政者施政有方;统治有方就利国利民,利民就是大功德,功德必须歌舞颂之、诗赋扬之。这

  • 罗隐《菊》:这首诗吐语隽永有致,意蕴却深邃绵厚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罗隐,《菊》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原名罗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著有《谗书》及《两同书》等,前者对当时社会进行的揭露和批判相当深刻,有很强的战斗性;后者提出“仁政”,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诗集有《甲乙集》,颇有讽刺现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