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唐代杨希道所作的《咏舞》,描绘出舞女的容貌与舞姿

唐代杨希道所作的《咏舞》,描绘出舞女的容貌与舞姿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764 更新时间:2024/1/23 18:37:59

唐代杨希道所作的《咏舞》,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大唐太宗开盛世,盛世盛筵盛歌舞,歌舞日夜升太平……如此联词,到不是玩弄什么文字游戏,只是为了说明太平盛世必有歌舞,有歌有舞,就证明了政治清明,就说明了执政者施政有方;统治有方就利国利民,利民就是大功德,功德必须歌舞颂之、诗赋扬之。这几方面是相辅相成并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逐渐成为一种合理的形式而存在于历史长河里。

歌舞不分家,就像宴席之上的酒菜相随。同样的,歌舞升平之后,当然还需要歌功颂德,这就缺少不了诗词文赋。往大点说涉及到朝廷形象,往小点说牵扯到皇帝面子,无论哪一个理由,都少不得朝臣献诗贡赋。这一道程序,可万万少不得。

《咏舞》

[唐]杨希道

二八如回雪,

三春类早花。

分行向烛转,

一种逐风斜。

这首《咏舞》,作者都扑朔迷离的,有说是杨师道的,有说是杨希道的,一字之差,人物却异。杨师道有来历,杨希道生卒皆不详,虽说有名姓,反而不如直接一个无名氏,来得干脆。人死如灯灭,啥事不晓得,何必汲汲于此虚名浮利,徒然增添烦恼?《全唐诗》存其诗五首,也都与杨师道混淆一体。细想这事,到是诡异。

历史烟云,变幻莫测,搞得大家对有些问题都莫衷一是。杨希道这事,不是个案,就像《红楼梦》,其作者也是一个模糊不清。不过,对于我们这些阅读者而言,只要作品写得美妙,作者到底是哪个,还是让那些喜爱考证的专家去操心吧。

唐初流传下来的许多诗歌,都是一些应制作品,大部分缺少情感,意趣欠缺。如果仔细去读的话,那些诗歌就好比一篇篇的说明文,把现场的画面描写的非常逼真,固然栩栩如生,却偏偏没有诗意。这是初唐宫廷诗歌的病,大抵歌颂太平,内容当然以谦和为主。这首挂名杨希道的《咏舞》,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二八如回雪,三春类早花”,音乐响起,歌女入场,整个现场顿时变得热闹非凡。舞姿翩跹,恰如风中回旋之雪花;容颜妩媚,好似春花般娇艳而美丽。回雪,曹植《洛神赋》中写:“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形容女子婀娜多姿的身段。二八,《左传》襄十一年:“女乐二八。”孔颖达疏:“(二八)十六人。”其实,理解为人数,亦可理解女子年龄。二八一十六,十五六岁好年华,“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李白《江夏行》)。

看这些用语,“回雪”、“早花”,用雪与花来形容女子,实在是烂大街的词汇,毫无新意。如果说有点儿意思之处,便是此两句皆比较工整,讲究对仗。这也算唐初诗歌,尾随齐梁陈隋数朝流弊所在。开始注重巧妙的形式,以此来掩饰内容的肤浅。不管有意或无意,在创作技巧上面,这亦算是很大的发展了,为后来律诗的定型奠定厚实的基础。

“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诗人在开头专注于舞女的形容面貌,到末尾忽转向描写舞女的舞姿。烛火通明,排列整齐的队伍,蓦然分散开来,美若天仙的女子们,旋转的优美舞姿,如同春风吹拂之中的花朵,左倾右斜,摇摆不定。此处“一种”,意为一齐,一样。事实上,这两句完全是对开头两句的完美衔接,对表演的舞蹈进行详细描述一番。

此句用“分行”、“一种”,都是指向舞蹈形式,其中并没有一字明言夸奖舞姿如何优美,却巧妙使用暗喻手法,不知不觉之中把歌舞的美妙给传递出来。这两句和开头两句一样,句子整饬,文字简洁,描绘画面十分精炼,仿佛一帧胶片猛然定格下来。言有尽而趣无穷,戛然而止,没有丝毫拖泥带水。读本诗,眼前忽现整齐队列,舞女如此,诗句亦如此。

唐太宗朝的早期诗歌,除了古体诗歌(五言)的大量创作,便是对于这种小诗比较擅长,可惜总是过多表现在应制或侍宴上,偶尔抒发个人真实情感的作品,反而不是很多。这些绝句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乏善可陈,对于喜爱欣赏诗歌者来说,不是多么招人。可是仔细想来,《全唐诗》总计四万多首,真正可以让人背诵而至脱口而出的,又能有多少呢?后人集注《唐诗三百首》,各种版本,大抵所取不过各自所忠爱者。毕竟萝卜白菜,各选所爱,才能呈现百花齐放的精彩。

标签: 杨希道唐代

更多文章

  • 罗隐《菊》:这首诗吐语隽永有致,意蕴却深邃绵厚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罗隐,《菊》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原名罗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著有《谗书》及《两同书》等,前者对当时社会进行的揭露和批判相当深刻,有很强的战斗性;后者提出“仁政”,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诗集有《甲乙集》,颇有讽刺现实之作

  • 许浑《汴河亭》:这首诗借古讽劝晚唐之意寓于不言之中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许浑,《汴河亭》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

  • 黄庭坚所作的《囗字颂》,用平常语写日常景,字字清淡,句句有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黄庭坚,北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他提出的诗学理论对宋诗和后世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黄庭坚所作的《囗字颂》吧。黄庭坚的这一首小诗,内容肯定不是特别突出,所以想来也不是十分吸引着大家的注意。而我之

  • 苏轼最经典的《临江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苏轼,宋朝

    苏轼一生写《临江仙》这个词牌名,大约写了14首。在这14首《临江仙》里,其中有两句,值得我们品读。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首《临江仙》词题为“送

  • 李清照的经典词作赏析:《点绛唇·蹴罢秋千》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李清照,宋朝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点绛唇·蹴罢秋千(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注释点绛唇:词牌名。蹴:踏。此处指打秋千。慵:懒,倦怠的样子。袜刬:这里指跑

  • 杜甫所作的《春望》,蕴含哪四重悲伤之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杜甫,唐代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世誉为“诗圣”,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春望》吧。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年轻的时候就怀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理想;中年时代思想趋于成熟,更是产生“

  •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籍

  • 张籍《采莲曲》:作者从头到尾运用了叙述和白描手法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籍,《采莲曲》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籍

  • 张籍《送远曲》:全诗力避俗套且自造新意,足见其思深语精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籍,《送远曲》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籍

  • 李贺《天上谣》:此诗有于参差中见整饬的韵律安排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贺,《天上谣》

    李贺(790~816) ,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太白仙才, 长吉鬼才”之说。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贺的《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