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俞彦《长相思·折花枝》: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

俞彦《长相思·折花枝》: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429 更新时间:2023/12/28 19:43:13

俞彦(约公元一六一五年前后在世)字仲茅,上元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前后在世。万历二十九年(公元一六0一年)进士。历官光禄寺少卿。彦长于词,尤工小令,以淡雅见称。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俞彦的《长相思·折花枝》,一起来看看吧!

长相思·折花枝

俞彦〔明代〕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这首词笔法简洁细腻,以女子的口吻,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极深挚,非至情者莫能道出。写法上,运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交织,在对花的爱与恨以及对于相思的怕而又不得不相思的矛盾交织中,体现其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的往。该词化用了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及李清照《一剪梅》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从“花”字生发,鲜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代表着纯真的爱情,并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折花枝”尽管只是写了女主人公的一个动作,但也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青春少女美丽的面庞及折花枝时的优美姿态,联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艺术境界。“恨花枝”三字接得突兀,词人着一“恨”字,准确地刻划了折花人心灵深处的悲苦,这首词即以盈盈春色反衬人的失意。“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令人仿佛看到折花人流下相思泪,含情凝睇着伊入离去的方向。女主人公本来打算同恋人在花开时节共同饮酒赏花,可是花开之日却是人去之时,离愁既生,迁恨于花枝也是必然的。其实“花枝”并没有什么过错,“恨花枝”,说到底就是恨自己的恋人,本来说好的事情,为何能轻易违约匆匆离去。不过,这“恨”中也包含着爱的成份。

下片紧承上片意脉,娓娓道来,生动地写出自己的刻骨相思。这“相思”二字所包容的巨大能量,曾使古今中外的多少有情男女愁苦不已,损心伤神。回想昔日花好月圆共饮时,湖边柳下细和语,卿卿我我蜜意时,女子惧怕孤独、不甘寂寞,

“怕相思,已相思”将女主人公怨恨、思念、爱怜的感情,细腻、逼真地表达出来,直抒胸臆。但“怕”又有何用,谁能摆脱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但当心里有了“相思”的想法时,就已经在相思了。“怕”和“恨”连起来,正是白居易所描绘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同义语。对一位感情丰富,情窦已开的女子来说,“恨”是“爱”的折光·,“怕”是“恋”的延伸,相思之苦,难遣胸怀。“轮到”,表明主人公过去还未曾品尝过相思之苦,正因为是初尝,才更能体会到相思是那样的折磨人,纠缠人,让人没法回避,无法推辞。心中所思,形诸面容,“眉间”自然会“露一丝”,这“一丝”凝聚着主人公对恋人的无限深情与怀念,其中有恨,有爱,有失望,有希望,有痛苦,有幸福,个中滋味难以表达。以“丝”谐“思”,采用民歌抒情惯用手法,清新含蓄,娇态可怜。

该词上片写实记事,下片抒情展怀。上下片虚实结合,相映相衬,情味浓郁,完美地塑造了一位多情女的形象。上下片打头的两个三字句,有很别致的形式:第二,三两字相互重复,句首第一字相互对照。例如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林逋的“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俞彦这首词颇具匠心地借助了这种形式上的奇突。“折花枝,恨花枝”和“怕相思,已相思”,前者是心理与行为,后者是心理与情势的比照和冲突,两者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出词的主旋律——情绪上的双重体验(眷恋与痛苦),由此超越了语言结构的外壳,成为构成作品内在完整的有机因素。

更多文章

  • 万俟咏《长相思·雨》:全词无一处提及“雨”字,却处处是雨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万俟咏,《长相思·雨》

    万俟咏(“万俟”是复姓,读作mò qí),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雅言,自号词隐、大梁词隐。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哲宗元佑时已以诗赋见称于时。据王灼《碧鸡漫志》卷2记载:“元佑时诗赋老手”。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绍兴五年(1135)补任

  • 《寄龙山道士》刘长卿所作,蕴含诗人的无奈之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长卿,唐代

    刘长卿,字文房,中唐时期诗人,擅长五言,自称“五言长城”,他被贬之后所作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被选入教科书中。他的诗包含着对苍生的悲悯,对命运的感叹,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刘长卿所作的《寄龙山道士》吧。固然在歌里可以大声唱着““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谈谈”,然而实质上我们却总是

  • 温庭筠《咸阳值雨》:这是一首诗人对雨即景之作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温庭筠,《咸阳值雨》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词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文笔与李商隐

  • 《送李十五》王昌龄所作,写出送别者和被送者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昌龄,唐代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都有很密切的来往。王昌龄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七绝圣手”。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昌龄所作的《送李十五》吧。送别诗,在诗歌王国里,不仅是古代,即便是现代,也占据了某种至高点。所谓“人生自古伤离别”

  • 苏轼的经典写景词:赏析《蝶恋花·春景》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苏轼,北宋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轼的《蝶恋花·春景》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蝶恋花·春景(宋)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注释“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花

  • 欧阳修笔下的伤春之情:《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欧阳修,宋朝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注释几许:多少。许,估计

  • 纳兰性德最凄凉的词作:《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纳兰性德,清朝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清)纳兰性德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注释绿杨曾折:古人在

  • 晏几道佳作赏析:《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晏几道,北宋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晏几道的《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宋)晏几道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注释捻:用手指轻轻拿起。

  • 吴文英《烛影摇红·越上霖雨应祷》:九十六字,前后片各九句五仄韵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文英,《烛影摇红·越上霖雨应祷》

    吴文英(约1200年—约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词人。吴文英作为南宋词坛大家,在词坛流派的开创和发展上,有比较高的地位,流传下来的词达340首,对后世词坛有较大的影响。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吴文英的《烛影摇红·越上霖雨应祷》,一起来看看吧!烛影摇

  • 吴文英《烛影摇红·元夕雨》:此词非梅怨而是词人之怨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文英,《烛影摇红·元夕雨》

    吴文英(约1200年—约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词人。吴文英作为南宋词坛大家,在词坛流派的开创和发展上,有比较高的地位,流传下来的词达340首,对后世词坛有较大的影响。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吴文英的《烛影摇红·元夕雨》,一起来看看吧!烛影摇红·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