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张巡所作的《闻笛》,表现诗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张巡所作的《闻笛》,表现诗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618 更新时间:2023/12/23 7:39:16

张巡,字巡,唐朝时期官员,曾在安史之乱中,拼死守住睢阳,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下面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张巡所作的《闻笛》吧。

闻笛

张巡 〔唐代〕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我登上城楼举日远眺,安庆绪的叛军已经迫近城北。

与外界隔绝无法了解敌情,天意如何胜负难以预料。

营门外星月低垂,连续苦战已被阵云笼罩。

白天黑夜在这更楼上面,隐约可以听到羌笛声声。

注释

岧(tiáo)峣(yáo):形容山岭高峻,这里指屹立的城楼。

虏骑:指安庆绪的叛军。

附:紧贴。

城阴:城北。

风尘色:指敌情。

天地心:古代迷信,以为一切(包括战乱)都有上天安排。

赏析

张巡于天宝中任真源县令,安禄山叛乱时,起兵戡乱,先守雍丘,后与许远共守睢阳(故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他们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亲率将士浴血奋战。这首诗即张巡在围城中耳听笛音、心怀激慨所写成的一曲壮歌。首联写孤城被围的紧张情形,颔联描绘浓郁的战斗气氛,颈联写战士们顽强的战斗精神,尾联则表现诗人忠贞不屈的崇高品格。诗人在诗中描述了战斗的激烈和形势的险峻,表现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全诗语言洗炼,富有理性,沉郁苍凉。

首联写登城俯瞰所见。和通常的登城览眺有别,作为守城的主帅,诗人的登临自是为了俯察敌情,故第二句即书即日所见敌军围城情景。着一“附”字,逼真地描绘出围城的叛军紧贴着城下的危困之状。诗人在守城后期与许远分城而守,他所分守的北城与东城,正是敌军的主攻方向,“虏骑附城阴”正显示出叛军密匝匝地紧紧围住城北的态势,既显示出形势的危急,也透露出一种责任感。

颔联写登临所感。“风尘”承“虏骑”,“不识” “安知”, 因果关系显然。这是诗人坚守危城经年所获得的深刻体验认识和坚定信念。睢阳保卫战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诗人与许远有兵六千八百人,而他们所抗击的安史叛军多达十三万。从至德二载正月到十月,大小四百余战,累计杀敌十二万。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如此巨大的战绩,如果主帅和将领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杰出的才能,如果没有广大士兵、民众的坚决支持,绝不可能支撑危局如此之久,更绝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战绩。这两句诗,正是诗人作为守城的主帅,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对“天地心”亦即天下民心向背所获得的深刻感受体验的艺术概括。它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而用“风尘色”来借指战争,则战尘弥漫的惨淡之色可见;用“天地心”来借指民心向背,而天地之心与人心浑然一体。故两句虽出以议论,却毫无枯率之病,而是既生动形象,又沉着深刻;境界亦开阔舒展,毫无逼仄之感。

颈联,遥应首联而双伸展颔联进一步描绘睢阳守卫战的战略重任和战斗的艰苦情形。睢阳地处中原腹地,“营开”处本不会见“边月”,但如今虏骑长驱直入,睢阳已成抗击东线叛军的“边城”和主战场,起着屏蔽江淮、保卫唐王朝生命线的重要战略作用,故在作为军中主帅的作者眼中,营门之外的月亮也就成了“边月”。“近”字透露出边塞气氛的浓郁和守卫疆土的责任感。下句“战苦阵云深”则显示了战争的长久、艰苦、惨烈和战云弥漫层深的惨淡景象,“深”字同样透露出诗人心情的深沉凝重。

尾联点明登楼闻笛,暗暗透露出以上三联所写的情景都是在登楼闻笛的过程中展现的。如果说“虏骑”句和颈联是写登楼所见,颔联是写登楼所感,则尾联便是写登楼所闻;点出“横笛”暗示系敌营胡兵所吹;说“旦夕”,则不只此日此夜,而是每天都能听到。这旦夕传来的胡兵吹笛声渲染出一种四面楚歌的气氛,“闻” 中自有所感,但诗人却只轻点即止,留下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体味。

诗作于睢阳保卫战的后期,形势已经非常危急,这从“虏骑附城阴” “战苦阵云深”等诗句中可以看出。但诗中却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镇定从容的气度,让读者丝毫感受不到危城将破时的悲伤绝望和惊惶失措,也没有剑拔弩张之态,这正是诗人人格力量和儒将风度的体现。全诗的艺术感染力也集中表现在这一点上。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驱所部攻阳。守将许远告急,诗人自宁陵引兵入睢阳,与许远共守孤城。这首诗作于围城中。

标签: 张巡唐代

更多文章

  • 张巡所作的《守睢阳作》,是张巡困守睢阳孤城时苦战的记录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巡,唐代

    张巡,字巡,唐朝时期官员,曾在安史之乱中,拼死守住睢阳,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张巡所作的《守睢阳作》吧。守睢阳作张巡 〔唐代〕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

  • 杜审言《赠苏绾书记》:表现出了诗人高妙的抒情技巧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诗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杜审言

  • 杜审言《登襄阳城》: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杜审言,《登襄阳城》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诗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杜审言

  • 冯延巳《虞美人·春山拂拂横秋水》:以回忆美好的爱情生活开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冯延巳,《虞美人·春山拂拂横秋水》

    冯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一字仲杰,南唐吏部尚书冯令頵之长子。其先彭城人,唐末避乱南渡,其祖父迁居于歙州(新安)休宁冯村(今安徽省休宁县冯村)。其父令頵追随南唐烈祖李昪,南唐建国后出任吏部尚书,安家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故史书称其为广陵人。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

  • 冯延巳《蝶恋花·窗外寒鸡天欲曙》:写闺中少妇思念的痛苦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冯延巳,《蝶恋花·窗外寒鸡天欲曙》

    冯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一字仲杰,南唐吏部尚书冯令頵之长子。其先彭城人,唐末避乱南渡,其祖父迁居于歙州(新安)休宁冯村(今安徽省休宁县冯村)。其父令頵追随南唐烈祖李昪,南唐建国后出任吏部尚书,安家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故史书称其为广陵人。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

  • 曹邺所作的《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作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邺,唐代

    曹邺,字邺之,晚唐时期官员、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他的诗作多是抒发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少数是讽刺时政,也有一些山水佳篇。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曹邺所作的《送进士下第归南海》吧。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曹邺 〔唐代〕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雪

  • 柳中庸所作的《征怨》,表现了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柳中庸,唐代

    柳中庸,名淡,字中庸,唐朝时期边塞诗人,与卢纶、李端等人为师友,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柳中庸所作的《征怨》吧。征怨柳中庸 〔唐代〕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译文及注释译文年复一年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都同

  • 孙光宪《菩萨蛮·青岩碧洞经朝雨》:这首词着重写风土人情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孙光宪,《菩萨蛮·青岩碧洞经朝雨》

    孙光宪(901-968年),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省仁寿县向家乡贵坪村)。五代至北宋大臣、文学家。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有《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词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

  • 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此词写闺人春思之情景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

    孙光宪(901-968年),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省仁寿县向家乡贵坪村)。五代至北宋大臣、文学家。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有《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词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

  • 李珣《南乡子·相见处》:这首小令摹写传神,感情纯朴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珣,《南乡子·相见处》

    李珣(855?-930?),晚唐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李珣有时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五十四首,(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