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张巡所作的《守睢阳作》,是张巡困守睢阳孤城时苦战的记录

张巡所作的《守睢阳作》,是张巡困守睢阳孤城时苦战的记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618 更新时间:2023/12/23 7:39:44

张巡,字巡,唐朝时期官员,曾在安史之乱中,拼死守住睢阳,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下面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张巡所作的《守睢阳作》吧。

守睢阳作

张巡 〔唐代〕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与叛军的交战从春天一直持续到现在,战斗十分艰苦,四顾无援,睢阳已成为一作空城,日渐艰危。

叛军重重围困睢阳的态势,就像月亮周围的晕圈一样,围了一层又一层,守军则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布成像鱼丽那样的阵法,抵御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守城军民同仇敌忾,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指挥官站在城头亲冒矢石,不时地挥动旗帜指挥军民作战。

受伤的将士包扎好伤口,又重新回到了战场上,守城官兵浴血奋战,愈战愈勇。

将领忠心报国,又能取信于士兵,应该是不可战胜的,坚贞不屈与敌战斗到底的意志决不会改变。

我和将士们苦战守城,战况危急,却无人上报天子,虽有破敌的谋略,却无法得以实现。

注释

睢阳:唐郡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接战:指交战。

侔:等同。月晕:指月亮周围的晕圈。

若:一作“效”。鱼丽:一作“鱼鳞”,是古代的一种阵法。

厌:压住。黄尘:指叛军进攻时所扬起的尘土。

裹疮:指包扎伤口。

饮血:指浴血奋战。陴(pī):指城上有射孔的矮墙。

移:改变。

心计:指破敌的谋略。

赏析

《守睢阳作》是张巡困守睢阳孤城时苦战的记录。开头二句“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

战斗从春天开始,一个“苦”字包含了爱国将士无数含辛茹苦的经历。“孤城”二字,写出了瞧阳孤立无援的处境;“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步步逼近;一个“危”字,惊心动魄。这说明,诗人不以漫长的“春来苦”为苦,而以睢阳这战略要地的“日渐危”为忧,诗人忧国忧民,置生死度外的满腔爱国情怀就清晰可见了。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二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这就愈显出了上文中的“孤城”之孤;而唐在城墙上以五人为伍分兵警戒,如同平地对垒的鱼丽阵容一样严整,这就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承接上文,写诗人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和指挥从容自若。“屡”字表明了敌人进攻的频繁,“厌”字则入木三分地绘出了诗人对叛军的义愤之情。张巡在《谢加金吾表》中曾向唐肃宗李亨汇报“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四十七日内就有那么多场战斗;是日经年,其战斗次数之多就可想而知了。面对如此频繁的战斗,想到睢阳保卫战在全局的重要位置,诗人心中分外自豪,“时将白羽挥”五字是一洗战斗的血腥之气,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那仿佛诸葛亮羽扇纶巾,“指麾三军,皆从其进止”(《三国志》)般的儒将风度。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主要是为唐军广大将士雕像。“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明战事的艰苦卓绝,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毅力。“饮血”者是指重伤员,战伤痛得他们流下眼泪,但听到战斗警报,他们同样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据《通鉴·唐纪三十五》记载,至德二年七月,“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通鉴·唐纪三十六》记载,同年冬十月,“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为了保卫睢阳,守城兵士把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最后被迫罗雀、掘鼠、杀马。“人知必死,莫有叛者。”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二句,是说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也永远不会动摇。一个“难敌”,一个“不移”,把诗人赤子爱国心给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心计”。这最后的一笔使全诗感情达到高潮,说明诗人不但是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也是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

除了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不朽形象之外,这首诗歌叙事简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全诗十二句,除去开头两句、结尾两句之外,其余八句,每两句间均各各对偶,每副对句又都对仗工稳,自然,饶有韵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率所部十万余人围攻睢阳。张巡闻讯,当即奔赴睢阳,与许远合力御敌,困守经年,战斗惨烈。后以粮断城陷,张巡与许远、南霁云等三十六人同时殉难。这首《守睢阳作》诗即是张巡困守睢阳孤城危急时所写。

标签: 张巡唐代

更多文章

  • 杜审言《赠苏绾书记》:表现出了诗人高妙的抒情技巧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诗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杜审言

  • 杜审言《登襄阳城》: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杜审言,《登襄阳城》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诗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杜审言

  • 冯延巳《虞美人·春山拂拂横秋水》:以回忆美好的爱情生活开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冯延巳,《虞美人·春山拂拂横秋水》

    冯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一字仲杰,南唐吏部尚书冯令頵之长子。其先彭城人,唐末避乱南渡,其祖父迁居于歙州(新安)休宁冯村(今安徽省休宁县冯村)。其父令頵追随南唐烈祖李昪,南唐建国后出任吏部尚书,安家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故史书称其为广陵人。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

  • 冯延巳《蝶恋花·窗外寒鸡天欲曙》:写闺中少妇思念的痛苦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冯延巳,《蝶恋花·窗外寒鸡天欲曙》

    冯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一字仲杰,南唐吏部尚书冯令頵之长子。其先彭城人,唐末避乱南渡,其祖父迁居于歙州(新安)休宁冯村(今安徽省休宁县冯村)。其父令頵追随南唐烈祖李昪,南唐建国后出任吏部尚书,安家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故史书称其为广陵人。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

  • 曹邺所作的《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作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邺,唐代

    曹邺,字邺之,晚唐时期官员、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他的诗作多是抒发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少数是讽刺时政,也有一些山水佳篇。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曹邺所作的《送进士下第归南海》吧。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曹邺 〔唐代〕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雪

  • 柳中庸所作的《征怨》,表现了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柳中庸,唐代

    柳中庸,名淡,字中庸,唐朝时期边塞诗人,与卢纶、李端等人为师友,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柳中庸所作的《征怨》吧。征怨柳中庸 〔唐代〕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译文及注释译文年复一年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都同

  • 孙光宪《菩萨蛮·青岩碧洞经朝雨》:这首词着重写风土人情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孙光宪,《菩萨蛮·青岩碧洞经朝雨》

    孙光宪(901-968年),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省仁寿县向家乡贵坪村)。五代至北宋大臣、文学家。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有《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词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

  • 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此词写闺人春思之情景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

    孙光宪(901-968年),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省仁寿县向家乡贵坪村)。五代至北宋大臣、文学家。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有《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词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

  • 李珣《南乡子·相见处》:这首小令摹写传神,感情纯朴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珣,《南乡子·相见处》

    李珣(855?-930?),晚唐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李珣有时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五十四首,(见

  • 李珣《酒泉子·雨渍花零》:这首词着重写别后愁思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珣,《酒泉子·雨渍花零》

    李珣(855?-930?),晚唐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李珣有时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五十四首,(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