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韩愈所作的《李花赠张十一署》,借花致慨,百感交集

韩愈所作的《李花赠张十一署》,借花致慨,百感交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081 更新时间:2024/1/17 22:22:37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著名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还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了很多写作理论,对后事具有指导意义。下面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韩愈所作的《李花赠张十一署》吧。

李花赠张十一署

韩愈 〔唐代〕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江陵城西郊在二月底,白色的李花到处开遍,几乎看不出红色的桃花。

在春风的抚摸与春雨的洗炼下,李花的洁白连雪也难与相比,花林象波涛在空中翻滚一样杏无边际。

您知道这里的花到底象什么呢?

白色的花儿反照着天空,把夜色中的天空也照亮了,以致于群鸡也惊觉而啼鸣,官吏都起床了。

那承载着金鸟的太阳从海底升起,红光照射,青霞披开。

李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繁密成堆,令人魂迷眼花,不敢直视。

我想起少年时候,喜爱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花儿哪里肯推辞美酒。

自从流离贬逐以来,百忧交集,即使去赏花,人还没到赏花之处就已经盘算着回来了。

现在我才四十岁就已经是这样了,以后年纪更大又不知将与谁说起。

还是让我独自喝得酩酊大醉,我实在不忍心将美丽的光阴抛弃而让鲜艳的李花零落在黄土中。

注释

⑴张十一署:即张署,时韩愈与张署同在江陵府任参军。十一,行第。

⑵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二月尾:二月末。

⑶风揉雨练:言李花经春天的风雨搓洗出来。雪羞比:言李花洁白,使白雪羞于与之相比。

⑷波涛翻空:李花繁密,似波涛在空中翻动。杳无涘(sì):无边无际。

⑸倒烛:倒照,言李花的白光从下往上照,使夜空明亮。

⑹群鸡惊鸣:群鸡见天空发白,误以为天亮,争相打鸣,此夸张之辞。官吏起:官吏闻鸡鸣,便起床前往官衙,此夸张之辞。

⑺金乌:太阳,古神话说日有三足乌。

⑻朱辉:红霞,红光。青霞:青云。

⑼迷魂乱眼:阳光下的李花,光彩撩人,使人神魂恍惚。

⑽繁如堆:形容李花之茂盛。

⑾著:著意,贪恋。游燕:游赏宴饮。燕,通“宴”。

⑿辞杯:推辞酒杯。

⒀流落:远流他乡,穷愁潦倒。此指远贬阳山。

⒁“欲去”句:要去看花时,未到就已先想着回家了。意即再无赏花的兴趣。

⒂只今:如今。

⒃力:尽力。尊:酒器。独就醉:独自喝醉。

⒄虚掷:虚度光阴。委黄埃:零落到黄土里。

创作背景

这首诗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二月作于江陵。一个夜晚,韩愈约同是在南方量移的贬官张署去江陵城西赏李,张署因病未去,韩愈独往。游概及兴怀寄张署,故有这一诗题。张署为韩愈在京言官同僚,同贬南荒,又同遇大赦量移江陵为参军闲职,思想感情一致,故有此诗。

赏析

这首诗可分前后二段,前十一句为前段,先作巧构形似之言,摹写李花的色白和茂盛状,再用夸饰手法写夜中的李花,而后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景致,其体物入微,发前人所未发,是描写客观景物的笔力展现;后八句为后段,写自己感到赏花心情已远不如少年时代,李花盛开,自己却与张署同谪江陵,同悲流落,可知自贬阳山以来,政治上的失意始终笼罩在韩愈心头。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

前十一句,极写李林繁花之盛,景象之奇。韩愈大概早就领略过李花明黑夜的奇景,夜游李林不为无因。所游似一处果园,有桃李等果树林,然而夜间因红色反光微弱,洁白之色反光强烈,故“花不见桃惟见李”。接着大笔“等闲平地起波澜”极力挥洒,李林之神光被描摹得气势非凡,压倒一切。凿空乱道得理直气壮,涵盖时空远近动静虚实大小,硬语盘空。“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涣”说风雨压李花不倒,其洁白超过白雪,李林耀眼白涛腾空盖地无边无际。“君知此处花何似?”句后有删节,故无下句。

“白花倒烛天夜明”至“照耀万树繁如堆”六句,并未回答“花何似”问题,而是接前“波涛翻空”写李林繁花的气势。李花照耀压倒一切,如同天已破晓,群鸡惊鸣,官吏们纷纷起床。太阳升起,霞光万道,使人眼乱魂迷,这里没有说这是阳光还是李花的神光,把所有的树林都照耀得明亮奇异如玉山堆垛。

李花夜明诚属奇景,然而韩愈尽其诗笔夸饰描写,真实目的显然已非在写李花,而是另有感兴寄托。韩愈素来对李花另眼相看,其诗集中另有《李花二首》,其中第二首也写到月李交辉“明月暂入都交加”的奇景,发挥却在诗后半写到了“玉皇家”的席上,皇家酒宴韩未肯一顾,因为李花的神韵盘踞肝肠,“清寒莹骨肝胆醒,一生思虑无由加”。谜底揭开,“君知此处花何似?”写李花即是写自己,自己的灵魂和人生操守就正像“清寒”两句诗所描写的那样。韩愈对照亮黑夜的李花屡动深情原因就在这里。

描摹歌颂夜李,对自己是一种寄托和勉励,更是磨难时期的有力鞭策。诗末八句的后段所写感兴就较直白,要向蔑视黑夜大放异彩的李花汲取精神力量,永葆清醒莹彻的肝胆。

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诗歌前段着力描摹李花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花的物色变化,写得绚丽多姿,令人魂迷眼乱;后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堪称咏物佳作。

标签: 韩愈唐代

更多文章

  • 韩愈所作的《雉带箭》,描写作者随从张建封射猎的情景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韩愈,唐代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还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了很多写作理论,对后事具有指导意义。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韩愈所作的《

  •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纵观全诗,离骚风韵,字字心血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

  • 柳宗元《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表达了作者心中无比的愤慨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柳宗元,《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

  • 柳宗元《旦携谢山人至愚池》:创造了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柳宗元,《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

  • 柳宗元《赠江华长老》:全诗语言明白晓畅,且内容单一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柳宗元,《赠江华长老》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

  • 王昌龄所作的《从军行七首·其五》,写出得知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昌龄,唐代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都有很密切的来往。王昌龄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昌龄所作的《从军行七首·其五》吧。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 〔唐代〕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

  • 王昌龄所作的《听流人水调子》,表达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昌龄,唐代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都有很密切的来往。王昌龄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昌龄所作的《听流人水调子》吧。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 〔唐代〕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

  • 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非一般应酬之作所望尘莫及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

  • 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

  • 曹操《却东西门行》:全诗不见华丽词句,唯见其朴实之语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却东西门行》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 同时亦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