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康熙帝是如何称赞于成龙的?

历史上康熙帝是如何称赞于成龙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11 更新时间:2024/1/3 12:34:45

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从副榜贡生历任知县开始、因政绩突出不断被朝廷提拔,数十年来在知府、按察使、巡抚、总督等任上,严守初心,一如既往地秉公办事,关心百姓疾苦,生活节俭、拒绝,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

(一)治理罗城美名传扬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步入仕途,首任罗城县的知县。罗城县是个穷县,民生凋敝,县衙门也非简陋。县衙门没有门垣,院内长满荒草,三间办公用房三间生活用房都是草屋,办公桌用土台子充当,搭木板铺茅草当床。床旁垒一个土灶开火。

于成龙上任后,首先想的不是改变办公和生活条件,而是深入调查研究兴农村的经济。他不辞劳苦走遍了全县的村子,倾听老百姓的意见,完善保甲制度,着手解决经常发生的械斗问题,鼓励老百姓抓好生产。

每年的春耕时期,他都要专门安排时间深入到田间地头去慰问,及时帮助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时还应农民们的邀请在田边树下和大家一起吃饭,边吃边像家人一样聊天。随他来的几个仆人,有的水土不服患病而死,有的吃不下这种苦偷偷溜走了,于成龙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只好自己亲自动手煮饭和洗衣服。

不少老百姓感到他这个当官的日子过得太清苦,纷纷到县衙来看望他。家庭条件稍好的,打算凑点钱送给他,说是聊作他购买盐米油的费用。他客气地说,我一个人在这里生活,花费不多,且我有朝廷发的俸银(即工资),我心领了,你们快把银子拿回家去用。

几年以后,于成龙的儿子千里迢迢来看望他。返老家时当爹的没给儿子准备丁点儿礼物。老百姓闻讯后纷纷赶到县衙门来,或赠物,或送钱,好让他儿子带回故乡。于成龙一番感谢之后说道:这里离我故乡有六千里路程,携带不方便

,再说恐遇到盜贼也不安全,你们既然爱我,请尊重我的意见,把钱物带回去。

康熙六年,于成龙调任,离开面貌大变的罗城时,送行的老百姓挤满了道路,不少人追送数百里之遥。

(二)严于律己严格执法

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就任福建按察使,主管全省的司法工作,为了避开路途上有人来请吃饭或赠送食物,他买了几百斤萝卜放在船上食用。担任福建按察使不久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主管全省的财赋。为了严于律己和告诫下属,于成龙写了一幅对联悬挂在堂上。上联的意思是:成千上万的财物都是国家的,如果贪污挪用,没有人替你接受处罚。下联的意思是:一丝半粒的食物,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如果不加珍惜,你就是一个不分是非之人。

康熙十九年,于成龙被提拔为直隶巡抚。他一上任就宣布自己一如既往地不接受馈赠。有的下属,比如大名县知县吧,是个老于世故的人,认为于成龙只是故作姿态而已,于是在当年中秋节按以往的惯例,送去了一份厚礼。于成龙当场拒收后给其严厉批评。为了防止此类事再次发生,所属各州县颁发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拒绝大名县知县送礼的情况,并明确规定以后凡遇各种节日、红白喜事、路过本衙门等,一律不准送礼,对于违者严加批评,情节严重者报请朝廷撤职。

(三)封疆大吏严守初心

康熙二十年冬天,于成龙被提升为江南、江西两江总督。那时总督属封疆大吏,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总揽一省或数省的政务和军事,权位十分显赫。按照当时这级官员的慣例,上任、出巡这些排场很大,前有仪仗队开路,后有兵丁压阵,所过之处当地官绅迎送。于成龙却是一切从简不摆威风不扰民。

于成龙从直隶赴并江宁任两江总督时,和小儿子一道雇了辆驴车去,路途中没进专门接待官员的驿站食宿,自行到路边的食店和客店去解决。上任之初,适逢江南暴雨倾泻,灾情不断。他主动将自己俸禄(工资)捐给孤老病残,他自己却吃粗食蔬菜度日。有客人来访他用薄粥办招待,并给客人说,不是我舍不得招待你们,主要是想尽量节约一些捐给灾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于成龙节俭过日子,老百姓给他取了个“于青菜”的外号,以表示敬仰之意。于成龙喜欢饮茶,因为茶叶的价格太贵,他就叫仆人每天从衙门后院的槐树上采几片叶子回来泡着喝。一年多后,那棵槐树的叶子几乎被采光了。他的儿子从家乡来看他,他没钱买当地的土特产让儿子带回去,见厨房里有一只腌鸭,就砍了半只让儿子带回去。

由于于成龙身体力行,发挥勤俭节约的带头作用,使奢侈艳丽的江南民风大为改变,不少人以穿布衣为荣,以轻车简从为荣,以节俭过日子为荣……各地官员知道于成龙好微服私访,自觉地做好本职工作。

末补白: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在任上去世,江宁城停市聚哭,家家绘像祭奠。出殡那一天,数万名老百姓步行相送,哭声惊天动地。他的遗物只有一个破箱子,里面仅有一袭绨袍和一双旧靴子。

标签: 于成龙清朝

更多文章

  • 同样都是曹操器重的猛将 夏侯惇和夏侯渊谁更厉害一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操,夏侯惇,夏侯渊

    对同为曹操器重的猛将,夏侯渊和夏侯惇相比,到底谁更厉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同为曹操器重的猛将,夏侯渊和夏侯惇相比,究竟谁更厉害?对比这一点不难发现!三国中,曹操用兵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看重出身,若是曹家儿郎,那么他们便可以成为曹操手下的统帅,比

  • 吕布作为三国第一猛将 吕布的师傅究竟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吕布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吕布被评为三国第一猛将,那么他的师傅是谁?为何他能所向无敌?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事实上,吕布之所以能够在三国所向无敌,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看懂了这三个原因,也就明白吕布的师傅究竟是谁了?吕布若问三国中,谁的战斗力最强,那么答案

  • 商鞅和白起都没有能善终 张仪为什么能够只身而退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商鞅,白起,张仪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同为秦国重臣,商鞅和白起都没能善终,为何张仪能全身而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商鞅、白起和张仪都是秦国重臣、功臣,商鞅主持变法改革为秦国发展成为强国奠定了基础;白起为秦国征战一生,斩敌百余万,攻城近百座;张仪出使诸侯,以“横”破“纵

  • 衣带诏事件之后,张飞是如何从曹魏八名大将中的围剿中脱困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飞,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刘备与董承等人参与“衣带诏”泄密之后,曹操杀掉了董承和董贵妃,然后东征,进攻刘备。刘备派孙乾向袁绍求救,袁绍以小儿子身患疥疮,命已垂绝为由,不肯发兵相救。无奈之下,张飞建议刘备趁夜偷袭曹操营寨,刘备采纳了张飞的建议。然而,刘备的劫营计

  • 周札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札,东晋

    周札(?-324年),字宣季,义兴阳羡人,东晋将领,平西将军周处之子,建武将军周玘之弟。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札出身于义兴周氏,早年举孝廉,曾授郎中、句容县令、吴国上军将军等职,西晋末年时因平定钱璯叛乱有功,封漳浦亭侯。他进入司马睿的丞相府,担任从事中郎,后又

  • 潘濬: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刚正不阿,一心为国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潘濬,东吴

    潘濬(一作潘浚)(?-239年),字承明,武陵郡汉寿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蜀汉大司马蒋琬的表弟。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潘濬为人聪察,对问有机理,拜大儒宋忠为师,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赏识。不到三十,即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因按杀贪污的沙羡长而闻名。建

  • 是仪: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是仪,东吴

    是仪(生卒年不详),本名氏仪,字子羽,北海郡营陵县人 ,三国时期吴国官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仕东汉、东吴两朝,早年曾在本县营陵县及本郡北海郡任官,后在东吴历任骑都尉、忠义校尉、裨将军、偏将军、侍中、中执法、尚书仆射等官。先封都亭侯,后进封都乡侯。年八十一岁时

  • 历史上曹操为何要赎回蔡文姬?真相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操,汉朝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从小就有天赋,聪明,多才多艺。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大家都知道曹操的最大爱好是夺人妻子。曹操花重金从匈奴左单于手里赎回了才貌双全的蔡文姬,没有据为己有,反而把她嫁给了董祀。有人说董祀是农夫。那么董祀是农夫吗?曹操为何没有和蔡文姬结成秦晋之好呢?重情

  • 许平君相貌平平又克夫 汉宣帝为什么会娶她为妻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宣帝,许平君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汉宣帝为什么会选择一个相貌平平,又克夫的女子许平君为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汉宣帝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才知道人世间最珍贵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有一个知心人在身边。许平君与汉宣帝有着类似的经历,因此格外珍惜眼前人,两人一同经历生死,

  • 朱轼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轼,清朝

    朱轼(1665-1736年),字若瞻,一字伯苏,号可亭,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傅。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