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商鞅和白起都没有能善终 张仪为什么能够只身而退

商鞅和白起都没有能善终 张仪为什么能够只身而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479 更新时间:2024/2/3 4:16:18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同为秦国重臣,商鞅白起都没能善终,为何张仪能全身而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商鞅、白起和张仪都是秦国重臣、功臣,商鞅主持变法改革为秦国发展成为强国奠定了基础;白起为秦国征战一生,斩敌百余万,攻城近百座;张仪出使诸侯,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三人都为秦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最后只有张仪得以善终,商鞅被秦惠文王处以车裂之刑,白起也被秦昭襄王赐死,为何张仪能全身而退呢?

商鞅之死是因为得罪了秦国贵族,在权力和威望上又威胁到秦惠文王的地位和统治。白起之死是因为功劳太大,为此遭到秦相范雎妒忌,再加上多次违抗王命,不听调遣,还出言嘲讽秦昭襄王。

商鞅和白起虽然都对秦国立有重大功劳,但两人却犯下了致命错误,因此最后没能善终。而张仪在秦国担任秦相近二十年,一没有结仇于秦国大臣和宗室贵族,二没有影响君主王权,更没有违抗王命,任职期间大多数时间都在奔走关东各国,为秦国与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在秦武王继位后,因秦武王不喜,张议失宠也选择激流勇退,离开了秦国,最后在魏国担任相国一年后去世。张议最终能得以善终是因为他没有犯过商鞅和白起任何一点的错误,也不贪恋权势,懂得进退,最后才能功成身退离开秦国。

商鞅遭车裂,白起被赐死,张仪缘何全身而退?

商鞅之死的主要原因

商鞅之死主要因为两点,一是几乎将秦国贵族全部得罪了个遍,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商鞅树敌太多,已经成为秦国朝堂上的众矢之的。一旦失去国君强有力的支持,之前得罪的贵族就会露出獠牙,将商鞅“生吞活剥”。

商鞅还未在秦国变更法度之前就遭到了以甘龙为首的守旧贵族反对,好在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在秦国展开变法改革。

《史记》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不过商鞅变法中的很多法令条例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比如:加重贵族赋税,限制食客数量,迫使贵族子弟必须服役;废除旧世卿世禄制(贵族父死子继),废除贵族的井田制等等。尤其是军功爵制度,规定贵族子弟没有军功,不能列入家族名册,也就无法继承家族的爵位和官职,商鞅因此被很多贵族怨恨。

《史记》记载:“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

商鞅拥有权势后,就开始大规模地营建宫阙,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惩治太子的师傅。之后被封为商君之后,商鞅又天天用新法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这不是进一步加深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吗?为了保证出行安全,商鞅每次出门都有数十辆载满身强力壮的士兵贴身保护。商鞅与秦国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二是权力太大,商鞅任职后期独揽秦国军政大权,秦国百姓可能不知道国君秦孝公,但很少有百姓未曾听过商君之名。在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没有哪个臣子能比商鞅的拥有的实权还要大,而且商鞅的权力还是名正言顺的那种,并不是那种通过架空窃取而来。

商鞅在秦国的威望极高,在秦孝公去世后,即便贵为君主的秦惠文王在威望方面也远远不如商鞅,因此秦惠文王对商鞅颇有顾忌。如果商鞅没有选择功成身退,那么商鞅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秦惠文王的统治,甚至可以说商鞅不死,秦惠文王就不是真正的秦王。

如果商鞅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功成身退,或许还能保住性命,但他并没有做出这种选择,这就注定了他无法善终。一旦秦孝公去世,再加上没有得到新君秦惠文王的支持,商鞅焉能善终呢?

《史记》记载:“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灭商君之家。”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公子虔等贵族诬陷谋反,最终被秦惠文王处以车裂之刑,并诛灭家族。

白起之死的主要原因

白起之死主要也是因为两点原因,一是军功太大,遭到秦相范雎嫉妒;二是多次违抗王命,不听调遣,还出言嘲讽秦昭襄王。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多年,一生经历大小数十战,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著名的战役有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最后指挥的长平之战更是让赵国元气大伤,从此失去和秦国抗衡的实力,并给山东诸国以极大的震慑,诸侯列国有哪个未听闻过白起之名,哪国军队又不害怕遇上武安君白起呢!

白起一生所立的军功多而且大,但恰恰也正因为这点,让他有了性命之忧,白起所立军功不仅威胁到了秦相范雎的地步,甚至已经到了震主地步,影响到秦昭襄王的君主地位,除了攻灭数国的王翦王贲父子还能拿来比较外,秦国历史上乃至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都没有哪一位将军所立的军功能够和白起相提并论。

《史记》记载:“赵亡则秦王王矣,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无以为武安君功也。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皆罢兵。”

长平之战后,白起的本意是乘胜追击,一举将赵国灭亡,但秦相范雎担心白起携灭国之功受封三公,在地位上高过他,便建议秦昭襄王接受赵国议和,罢兵停战。

《史记》记载:“应侯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

之后在邯郸之战时,白起多次违抗王命,拒绝担任主将进攻邯郸,还出言嘲讽秦昭襄王,而范雎又站出来火上浇油,最终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在咸阳城外的杜邮亭。

张仪为何能全身而退?

张仪凭借“纵横之术”和一张利口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入秦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封为相国。

《史记》记载:“应侯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降之。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惠王乃以张仪为相。”

不过张仪虽为秦相,但实权并不大,主要职责就是负责秦国外交,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关东各国亲善秦国,可以说在秦国历史上,秦惠文王时期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最好。

虽然在秦惠文王在位时期,秦国也没少发动兼并战争,也扩张了不少领土,秦国的版图也是在此时期成为战国七雄最大的,但秦国和各国关系并没有到了势不两立的程度,而这正是得益于张仪的外交功劳。

张仪在秦国任职期间,并未损害秦国的利益,几乎只有功劳,也没有结仇与秦国大臣和宗室贵族,更没有影响到秦惠文王的地位和王权,还拥立秦惠文王正式称王,秦惠文王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王的君主,此后秦王君主才以王自称。

《史记》记载:“仪归报,未至咸阳而秦惠王卒,武王立。”

商鞅和白起没能善终的原因,张仪一点都没有涉及,他在秦国任职近二十年的时间,待在秦国的时间却很少,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出使各国路上,就是在游说各国诸侯,为秦国和各国建立起良好的外交关系,直到秦惠文王去世,张仪因为在出使各国后的归程途中,连秦惠文王最后一面也没能见上。

《史记》记载:“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张仪相魏一岁,卒于魏也。”

张仪这样尽忠尽责的臣子,秦国又有什么理由诛杀他呢?秦武王继位后,虽然不喜欢张仪,但也没有为难张仪,而张仪也有自知之明,便离开了秦国,之后在故国魏国担任一年相国后去世。

结语:

虽然商鞅和白起都为秦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商鞅为秦国强大奠定了基础,白起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但两人死得也不算冤。

商鞅明知变法得罪了秦国贵族,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贪恋权势,在秦孝公病重期间又独揽秦国军政大权,但他依然还只是一个臣子,还是孤臣般的存在,如果失去国君的支持,那些和商鞅有仇的贵族又如何会放过他呢?

白起所立的军功已经达到功高震主的地步,为此遭到秦相范雎的嫉妒,但他还多次违抗王命,挑战王权,相信没有哪位君主能容忍此举,同样也给政敌送上了非议自己的借口。张仪在秦国担任近二十年相国,一直兢兢业业,也不和贵族们生怨,因此得以善终。

标签: 商鞅白起张仪

更多文章

  • 衣带诏事件之后,张飞是如何从曹魏八名大将中的围剿中脱困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飞,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刘备与董承等人参与“衣带诏”泄密之后,曹操杀掉了董承和董贵妃,然后东征,进攻刘备。刘备派孙乾向袁绍求救,袁绍以小儿子身患疥疮,命已垂绝为由,不肯发兵相救。无奈之下,张飞建议刘备趁夜偷袭曹操营寨,刘备采纳了张飞的建议。然而,刘备的劫营计

  • 周札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札,东晋

    周札(?-324年),字宣季,义兴阳羡人,东晋将领,平西将军周处之子,建武将军周玘之弟。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札出身于义兴周氏,早年举孝廉,曾授郎中、句容县令、吴国上军将军等职,西晋末年时因平定钱璯叛乱有功,封漳浦亭侯。他进入司马睿的丞相府,担任从事中郎,后又

  • 潘濬: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刚正不阿,一心为国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潘濬,东吴

    潘濬(一作潘浚)(?-239年),字承明,武陵郡汉寿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蜀汉大司马蒋琬的表弟。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潘濬为人聪察,对问有机理,拜大儒宋忠为师,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赏识。不到三十,即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因按杀贪污的沙羡长而闻名。建

  • 是仪: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是仪,东吴

    是仪(生卒年不详),本名氏仪,字子羽,北海郡营陵县人 ,三国时期吴国官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仕东汉、东吴两朝,早年曾在本县营陵县及本郡北海郡任官,后在东吴历任骑都尉、忠义校尉、裨将军、偏将军、侍中、中执法、尚书仆射等官。先封都亭侯,后进封都乡侯。年八十一岁时

  • 历史上曹操为何要赎回蔡文姬?真相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操,汉朝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从小就有天赋,聪明,多才多艺。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大家都知道曹操的最大爱好是夺人妻子。曹操花重金从匈奴左单于手里赎回了才貌双全的蔡文姬,没有据为己有,反而把她嫁给了董祀。有人说董祀是农夫。那么董祀是农夫吗?曹操为何没有和蔡文姬结成秦晋之好呢?重情

  • 许平君相貌平平又克夫 汉宣帝为什么会娶她为妻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宣帝,许平君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汉宣帝为什么会选择一个相貌平平,又克夫的女子许平君为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汉宣帝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才知道人世间最珍贵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有一个知心人在身边。许平君与汉宣帝有着类似的经历,因此格外珍惜眼前人,两人一同经历生死,

  • 朱轼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轼,清朝

    朱轼(1665-1736年),字若瞻,一字伯苏,号可亭,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傅。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

  • 被围麦城后,关羽如果带着周仓一起会突围成功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羽,三国

    麦城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战役,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最开始关羽取胜,后来,曹操和孙权勾结,集中精锐兵力,合围关羽,关羽兵败麦城,被孙权俘获杀害。关羽兵败麦城时,全部兵马只剩下三百多人,在突围时,留下周仓等一百多人守城

  • 隋唐十八路反王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有这十八个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隋唐,十八路反王

    对隋唐时期的十八路反王是怎么回事?他们的结局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正史中并没有隋末“十八路反王”之说,不过有趣的是,但凡乱世,总会有“十八路反王”的类似版本出现。比如东汉末年的讨董卓“关东联军”,秦末的“反秦联盟”等等,都被冠以“十八路反王”。严格来讲

  • 长孙无忌最后为何会被逼而死?发生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长孙无忌,唐朝

    长孙无忌,,唐初宰相、外戚,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长孙无忌是唐朝名臣,为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辅佐李世民安定天下,力保外甥唐高宗继位,但最后却被自己的亲外甥逼死。那么长孙无忌为何会被唐高宗逼死呢一,出身显赫长孙无忌出自北魏皇室,为文成皇帝拓跋濬后裔,因此家世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