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李愬:唐朝中期名将,有谋略擅骑射,立下赫赫战功

李愬:唐朝中期名将,有谋略擅骑射,立下赫赫战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969 更新时间:2024/1/23 18:39:43

李愬(sù)(773年-821年),字符直。洮州临潭县(今甘肃省临潭县)人。唐朝中期名将,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愬有谋略,善骑射。因门荫任协律郎,历官卫尉少卿、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及坊、晋二州刺史等职。元和十二年(816年),出任唐邓节度使,参与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叛乱,于次年(817年)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战后以功拜山南东道节度使、上柱国,封凉国公。后任武宁节度使,大败平卢李师道,连战皆胜。元和十五年(820年),改任同平章事、昭义节度使,旋即改任魏博节度使。

长庆元年(821年),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为其报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阳养病,拜太子少保。同年病逝,年四十九。获赠太尉,谥号“武”。会昌六年(846年),配享宪宗庭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愬早年因父亲的恩荫封官,任太常寺协律郎,后升任卫尉少卿。他的生母早逝,由晋国夫人王氏抚养,到王氏去世后,李晟因为李愬不是王氏的亲生儿子,命他穿缌麻服(为关系相对疏远者所穿丧服)为王氏服丧。李愬哭叫着不愿,李晟被他感动了,因此让他穿齐衰服(为生母所穿丧服)服丧。

贞元九年(793年),李晟去世,李愬和二弟李宪在墓边搭棚住着守孝,唐德宗李适怕会让他们伤身而不让,下诏命他们回家。过了一夜,李愬光着脚又去了,德宗知道不能改变他的意愿,就允许他服满丧期。丧期满后,李愬被任命为右庶子。后调任少府监、左庶子,又出京任坊、晋二州刺史。因政绩优异,获加金紫光禄大夫。又任庶子,多次升迁后任太子詹事、宫苑闲厩使。李愬不仅治政有方,且有谋略,擅长骑射。

征讨淮西

自元和九年(814年)起,一向有志于削平藩镇的唐宪宗李纯便对淮西用兵,讨伐拥兵自立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但却久战无功,至元和十二年(816年),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大败于铁城,又命袁滋挂帅,袁滋也无战功。李愬上疏自荐,愿到前线效力。宰相李逢吉也认为他的才能可堪任用,于是在同年十二月任命他为左散骑常侍兼邓州刺史、御史大夫、随唐邓三州节度使,为西路唐军统帅。

当时,西路唐军承战败之后,士气低落。李愬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不整理练军。有人说部队涣散,他说:“叛军正对袁尚书的无所作为感到放心,我不想让他们加强戒备。”于是假装告诉各军说:“天子知道我慈爱并忍耐心强,所以让我来安抚调养你们。至于作战,不是我的事。”兵将们相信了并很高兴。他又遣散乐妓,不曾设宴奏乐,兵将受伤的,他亲自去探望。叛军因曾打败高霞寓、袁滋二人,且因李愬的名声地位不高,因此未增戒备。

李愬沉着勇敢、擅长谋略,以诚待人,能利用劣势出敌不意,以发动袭击。他就职不久后,便策划袭击蔡州,上表请求增派兵力,宪宗颁诏将昭义、河中、鄜坊的步、骑兵两千人拨给了他。元和十三年(817年)二月初七,李愬派十将马少良率骑兵十余人巡回侦察,遇到吴元济的捉生虞候丁士良,与他交战,将他擒获。丁士良是吴元济手下骁将,经常危害唐州、邓州等地。大家请求将其丁士良剜心处死,李愬答应。不久,李愬把丁士良叫来,当面责问他,丁士良并无恐惧的神色。李愬说:“丁士良真是一位大丈夫!”便命令为他松绑。丁士良主动请求为李愬效力,被任命为捉生将。丁士良大为感激,遂向李愬献计,以擒获文城栅守将吴秀琳的谋主陈光洽,来逼其就降。李愬听从了他的建议,丁士良于二月十八日将陈光洽生擒而归。

三月初五,李愬由唐州移兵屯驻宜阳栅。不久,吴秀琳率文城栅(今河南遂平西南)军队向李愬投降。二十八日,李愬领兵来到文城西面五里,派唐州刺史李进诚率兵士八千人来到城下,召呼吴秀琳,城中箭石密集如雨,大家无法上前。李进诚回来后报告认为吴秀琳是诈降。李愬说:“这是等候我前去哩。”便立即来到城下,吴秀琳收起兵器,一头伏在李愬的马前,李愬抚摩着他的脊背,好言安慰,收降了吴秀琳的三千人马。并起用其勇将李宪,为他改名为李忠义。并将文城各将的女眷全部迁移到唐州。唐邓军中的士气便又振作起来,人人都有准备打仗的决心。前来投降的敌军在道路上一个接着一个,李愬便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一一安置。得知归降者家中有父母需要照料的,便发给粮食与布帛,打发他们回去,还说:“你们都是朝廷的百姓,不能丢下亲属不管。”大家都感动得哭起来。二十九日,李愬派山河十将董少玢等分别出兵攻打各处栅垒。当天,董少玢占领马鞍山,攻克路口栅。夏四月初二,山河十将马少良占领嵖岈山,擒获淮西将领柳子野。不久,李愬的山河十将妫雅、田智荣攻克冶炉城。初七,山河十将阎士荣攻克白狗、汶港两处栅垒。十四日,妫雅、田智荣攻破西平。五月初二,李愬派柳子野和李忠义袭击朗山,擒获了守将梁希果。十八日,李愬派方城镇遏使李荣宗攻克青喜城。

李愬每当得到淮西归降的士兵,一定要亲自领来询问淮西的底细,因此他对敌方的地形和兵力分布都了解清楚了。李愬谋取蔡州,问计于吴秀琳。吴秀琳以为欲攻取蔡州,非骁将李祐不可。李愬设计生擒李祐,并力排众议,免其一死,加以优待。当时,李愬准备掩袭蔡州,谋划更为隐秘。李愬准备掩袭蔡州,谋划更为隐秘。他单独叫来李祐和李忠义,屏退外人后才进行交谈,有时谈话一直延续到夜半,别人都不能够参与商议。众将担心李祐制造变故,往往规劝李愬,而李愬待李祐更为优厚。士兵们也不高兴,各军每天都有文书声称李祐是淮西的内应,而且说是听敌方奸细讲的。李愬担心诽谤事先传到朝廷,自己来不及搭救李祐,便握着李祐的手哭泣着说:“难道是上天不愿意平定这伙贼人吗?为什么你我二人相互了解得如此深切,但就是不能够制服众人的议论呢?”因而,李愬对大家说:“既然诸位怀疑李祐,请大家让他到天子那里接受死刑吧!”于是,李愬给李祐加上枷锁,将他送往京城,事先暗中上表说明情况,并说:“如果杀了李祐,就无法成功。”宪宗颁诏释放李祐。李愬见到李祐后,非常高兴,任他为散兵马使,让他带着佩刀,巡视警戒,在自己的帐中往来。有时,李愬与他一同就寝,秘密交谈,直到透出曙色也不入睡,有人在帐外暗中偷听,只能听到李祐感动的哭泣声。当时,唐、随二州节度使牙卫队三千人,号称六院兵马,都是山南东道精悍勇锐的军队,李愬又任命李祐为六院兵马使。

原先的军令规定,对留宿敌方奸细的人,要屠杀他的全家。李愬除去这一军令,让人们优待敌人的奸细,奸细反而将实情报告给李愬,李愬愈发了解敌人的情况。二十六日,李愬派兵攻朗山失利。大家即惆帐又恼恨,只有李愬欢快地说:“这正是我的计策啊!”他募集了敢死之士三千人,号称突将,天天亲自教练他们,让他们经常做好出发的准备,李愬打算以这支军队袭击蔡州。适值多日落雨,到处积满雨水,这一计划没有实现。

七月,宪宗因对淮西用兵四年,馈运疲弊,民力困乏,深以为患,遂任命主战最力的宰相裴度兼领彰义军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使,赴前线督战。

八月,裴度到达郾城,上表请求阻挠诸军作战的宦官监军,宪宗准其所奏,诸将至此得以独断专行,在随后的作战中多立功劳。李愬也就得以不受阻拦地发挥其才能。

九月二十八日,李愬准备攻打吴房县。诸将都说:“今天是不利前往的往亡日啊。”李愬说:“我们兵马为数较少,正面作战,兵力不够用的,适于采取出其不意的行动。敌人因今天是往亡日便不会戒备我们,这正是可以进击的时候。”便率军前往,攻克了吴房外城,斩首一千余级。剩下来的吴房兵马防守内城,不敢出战。李愬率兵马撤回,以便诱使吴房兵马出动,淮西将领孙献忠果然率领骁骑五百人追击。大家惊惶失措,准备逃走,李愬跳下马来,靠在胡床上,下令说:“有胆敢退却的,一概斩杀!”大家回军尽力作战,孙献忠阵亡,淮西兵马这才撤退。有人劝说李愬乘胜攻打吴房的内城,一定能攻克。李愬说:“这不是我的计策。”便率军回营。

李愬先后出兵攻取蔡州以西和西北的文城栅、马鞍山、路口栅、嵖岈山、冶炉城和西平等据点,与北线郾城一带的唐军兵势相接,连成一气。他还遣将攻克蔡州以南和西南的白狗、汶港和楚城诸城栅,切断了蔡州与申、光二州的联系。其主力进驻距蔡州仅六十五里的文城栅,建立了接近蔡州的奇袭基地。

雪夜蔡州

元和十三年(817年)九月,李祐见奇袭的条件已经成熟,向李愬进言说,淮西精兵都在洄曲和边境,守卫蔡州的全是老弱,可以乘虚直捣其城,出其不意,一举擒吴元济。李愬深以为然,派人赴郾城将奇袭计划密呈裴度。裴度十分赞赏,同意出兵。

十月初十,风雪交加,叛军放松警戒。李愬利用了这有利于奇袭的天气,命史旻留镇文城,命李祐等率训练有素的敢死队三千人为前锋,自己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城率三千人殿后。军队的行动十分秘密,除个别将领外,全军上下均不知行军的目的地和部队的任务。李愬只下令说向东。东行三十里后,唐军在夜间抵达张柴村,乘守军不备,全歼包括负责烽燧报警士卒在内的守军。待全军稍事休整和进食后,李愬留五百人守城栅,防备朗山方向之敌,另以五百人切断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桥梁,并下令全军立即开拔。诸将问军队开往何处,李愬才宣布说,入蔡州直取吴元济。诸将闻说皆大惊失色,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张柴村以东的道路,唐军无人认识,人人自以为必死无疑,但众人都畏惧李愬,无人敢于违令。 夜半,雪愈下愈大,唐军强行军三十五里,终于抵达蔡州。

接近蔡州城墙的地方,有一处鸡鸭池,李愬令士卒惊扰鸡、鸭,以掩盖行军之声。自从吴少诚(德宗时淮西节度使,自他以后,吴氏三代割据淮西长达三十年)抗拒朝命,唐军已有三十余年未到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无戒备,未发现唐军的行动。四更时,李愬军到达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发觉。李祐、李忠义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让他们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敌人。

李祐等既已得手,便打开城门,迎纳大唐军。接着,又依法袭取内城。鸡鸣时分,雪渐 止,李愬进至吴元济外宅。这时,有人觉察情形有异,急告吴元济官军来临。吴元济高卧未起,笑着回答说:“俘囚作乱,天亮后当杀尽这些家伙。”接着,又有人报告说:“城已陷。”吴元济仍漫不经心地说:“这一定是洄曲守军的子弟向我索求寒衣。”起床后,吴元济听到唐军传令,响应者近万人,才感到恐惧,率左右亲随登上牙城抗拒。

李愬入城后,一面派人进攻牙城,一面厚抚在洄曲的淮西大将董重质的家属,并遣董重质之子前往招降。董重质单骑至李愬军前投降,吴元济丧失了洄曲守军回援的希望。 十二日,唐军再次攻打牙城,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负柴草助唐军焚烧牙城南门。黄昏时分,城门毁坏,吴元济投降。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亦相继降唐,淮西遂平。

李愬奇袭的成功并非出于偶然。就主观而言,李愬治军有方,奉己俭约,待将士丰厚,能得士心;又明于知人,敢于重用降将,能得敌情;他见机能断,敢于抓住蔡州空虚的时机,实施奇袭;又长于谋略,善于麻痹敌方,瓦解其民心和士气。这些,都使他能利用风雪阴晦,烽火不接的天气,孤军深入,置全军于死地而后取得奇袭的胜利。从客观来说,唐宪宗和裴度始终未改其平定淮西的决心,又能集中力量对吴元济用兵,甚至撤去监阵中使,而北线唐军则牵制、吸引了淮西的主力,这都为奇袭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李愬平定淮西后,各藩镇恐惧不安: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朝廷收复沧、景 (今河北景县东北)二州;卢龙(今北京市)镇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亦上表求自新, 献德、棣(今山东惠民东南)二州,并请朝廷任命其余诸州录事以下官吏。后来,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病死,其弟王承元上表归降。至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廷又挟平定淮西之声威,收复淄(今山东淄博南)、青(今山东青州)等十二州。藩镇割据的局面因之暂告结束,唐朝又恢复了统一。

吴元济被抓获后,李愬不滥杀一人,那些给吴元济管事带兵和管理膳食马匹的人,都被恢复了职务,使得他们安心。十一月初三,宪宗下诏任命李愬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及襄、邓、随、唐、复、郢、均、房等州观察等使,加勋上柱国,并封爵凉国公,食邑三千户(实封食邑五百户),一个儿子封五品正员官。

此战后,郑澥专门撰写了《凉国公平蔡录》一卷。唐宪宗特命韩愈撰写一篇《平淮西奉敕撰》,歌颂这次大捷,并在蔡州汝南城北门外刻石立碑。由于碑文甚少提到李愬的事迹,李愬心中感到不平,其妻韦氏也频频为此申诉。李愬部下石孝忠“作力推去其碑,仅倾移者再三”,将《平淮西碑》砸毁,官兵来抓人时,石孝忠还把人打死,事情闹到了宪宗那里。宪宗于是又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写平淮西战争的经历。

再平师道

讨平淮西之乱后,宪宗想要收复陇右故有疆域,于元和十三年(818年)五月任命李愬为凤翔、陇右节度使,诏书要求他从京城经过。他尚未出发,适逢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再次反叛,宪宗下诏田弘正(魏博军)及义成、宣武等军征讨李师道,并于此前的七月调李愬任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接替其兄李愿。兄弟俩交换凤翔、武宁两处节镇,李愬十天以内接连担任父兄的职务。他到了徐州后,治军有方,颇多计略。当时,董重质被贬为春州司户,李愬上奏请求宽恕董重质并赐给他,以便在军中任用。宪宗立即下诏,把董重质征调回来派到武宁军。李愬与叛军连战十一次,俘获叛军将领五十名,俘杀叛军上万名,并攻克平卢重镇金乡。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壬辰日,李愬又攻陷鱼台县。二月,又败平卢兵于沂州,攻陷丞县。不久,都知兵马使刘悟擒斩李师道,叛乱平息。

改镇魏博

此后,朝廷又准备征讨燕、赵。于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朝廷任命李愬为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昭义节度使,在长安兴宁里赐其宅院一所。十月,王承宗去世,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移镇镇州。李愬到潞州,四月,又被改任魏州大都督府长史、魏博节度使。

返京逝世

长庆元年(821年),幽州、镇州又发生了叛乱,新任成德军节度使田弘正遇害。李愬听说后,身着素服对全军发令说:“魏博人民之所以富裕人多而且能服从朝廷管辖,是田公治理得好。陛下因为他仁德又爱护人民,派他去治理镇州。田公是从魏博去的,治军七年,镇州军人一时胡来,就敢于这样残害,他们认为魏博没有勇士了吗?你们的父兄、子弟们受田公恩惠的,应怎样报答呢?”众人都痛哭。他又将玉带、宝剑交给深州刺史牛元翼,并派使者对他说:“我父亲曾用这把宝剑立下大功,我又用这把宝剑讨平了蔡州叛贼,如今镇人(成德军)叛乱,您也用这把宝剑讨平他们。”牛元翼受命后,情绪激动,用宝剑和玉带在军中动员,并禀报李愬说:“愿率军听令,竭尽我的全力。”

但在准备出兵时,李愬却突然发病,不能处理军务。穆宗派田弘正之子田布接替李愬,任命李愬为太子少保,李愬回到了洛阳。同年十月,李愬在洛阳去世,享年四十九岁。穆宗听说后非常悲痛,命助丧财物增加一等,追赠太尉,谥号“武”。

后世地位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十月,李愬、高崇文作为武臣的代表,与文臣的代表裴度、杜黄裳一同配享唐宪宗庭庙。

在北宋时期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愬位列其中。而在明代黄道周编篡的《广名将传》中,李愬亦位列其中。

标签: 李愬唐朝

更多文章

  • 张郃不怕关羽和张飞两兄弟 张郃为何十分害怕赵云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张郃,赵云

    对张郃和赵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张郃身为曹魏名将,不怕关羽,也不怕张飞,为何却非常害怕赵云?张郃,这个名字我们很是熟悉,他英勇无畏,前前后后侍奉过多位君主,立下赫赫战功,这个人,他足智多谋,就连料事如神的诸葛先生也是对他忌惮三分,可见其智谋何其过人。要说他

  • 赵云跟随刘备那么多年 赵云为何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云,三国

    还不了解:三国赵云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云跟了刘备那么久,为何没得到重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是非常的多的,有很多也是名气非常的大,现在的很多人也都一直在不断的研究和表达对当时的人物的一些看法,有人会对自己喜欢的人物多加关注一些,刘备应该是很多人心中的大英

  • 三国时期和诸葛亮齐名的人是谁 庞统有这个实力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诸葛亮

    对三国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中究竟谁可与诸葛亮真正齐名?一提到诸葛亮,只要是对三国有所耳闻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来,毕竟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所代表的就是智慧。那么在三国中,是否有人在智谋方面能够堪比他诸葛孔明的呢?有一部分读者给出的回答可能是庞统。毕竟

  • 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有大功,为何结局不好?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李光弼

    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有大功,为何结局不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任天

  • 靖难之役中朱权扮演着什么角色?他为何会被夺权?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权,明朝

    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军南下与建文帝争夺皇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朱棣最终能够夺位成功,宁王朱权的那些军队对朱棣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朱棣在和朱允炆打仗的时候,一开始打得并不顺利。就算朱允炆的军队战斗力不行,但是朱棣

  • 在三国正史中,都有哪些大将的单挑记载?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马超,三国

    所谓乱世出英雄。你们知道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我们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或者看电视剧,最喜欢的自然是武将阵前单挑,什么“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许褚裸衣斗马超”。然而真实的历史中,两军主将单挑的机会其实很少,因为这本来就不是常规操作。但正史中也有几次记录:吕布vs郭汜据《英雄记》

  • 都说曹操唯才是举 曹操为什么看不上诸葛亮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操,诸葛亮

    还不知道:曹操和诸葛亮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中曹操“唯才是举”,诸葛亮这么优秀,他为何看不上?首先曹操唯才是举已经是世人皆知,他每攻下一个地方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当地名士,勘察当地有没有能人。所以像典韦、许褚这样的绝世猛将就是曹操在乡间发现的。又比如

  • 三国时期谯周都有哪些弟子?他们结局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谯周,三国

    谯周,字允南,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巴西西充国人。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谯周,熟悉三国历史的都知道,他最出名的事迹就是劝刘禅投降,蜀国灭亡。因此,很多人评价谯周卖国种种,刘禅该不该投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聊聊谯周的三个学生:陈寿、李密、罗宪

  • 武则天篡夺大唐江山 武则天退位后为何没有被杀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武则天,唐朝

    对武则天篡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则天篡大唐江山,是大逆不道的重罪,退位后却为何没被处死?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率五百羽林军冲入玄武门,在迎仙宫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随后包围集仙殿,不久后82岁的则天大圣皇帝宣布太子李

  • 李石:唐朝宗室、宰相,在甘露之变后拜相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石,唐朝

    李石(生卒年不详),字中玉,陇西人,唐朝宗室、宰相,襄邑恭王李神符五世孙。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石出身于唐朝宗室大郑王房,进士及第,早年曾入李听幕府,担任节度从事,后历任郑滑行军司马、工部郎中、刑部郎中、太原节度副使、给事中、京兆尹、户部侍郎、判度支。甘露之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