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最善纳谏的皇帝是谁呢?

历史上最善纳谏的皇帝是谁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879 更新时间:2024/1/25 14:51:54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帝王善于纳谏,广泛征求意见以治理天下,在这些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从谏如流的他,与名臣魏徵等人往往为一些朝政大事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大发雷霆,但最后他都能够一一予以采纳。

这样的场面,在贞观一朝的历史上曾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从而被传为千古佳话。李世民也因此而被传统的史书誉为英明之主。

01美玉与巧匠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做到从谏如流,首先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千百年来一幕又一幕的王朝兴亡史告诉他,帝王虽然被尊称为天子,但帝王却是血肉凡胎。帝王既然也是人,就不可能总是正确无误的,与文臣武将相比,他并不一定就是一贯的上智,而臣属们也并不一定就是一贯的下愚。在他看来,“一个人要了解自己是很困难的。

就像一个善为文辞的文人,总以为自己才高八斗,无人可比。其实,只要拿大师巨匠的鸿篇巨制一比较,他的文章就会顿然失色。作为帝王,他握有天下权柄,可谓万机操诸人。如果他只是凭借其一人之,发挥其一己之长,虽然废寝忘食,忧劳万分,也无法做到尽美尽善”。

因此,唐太宗对魏徴等人说:“拥有美质的玉,原先只是一块石头,如果没有良工巧匠的精琢细磨,它几乎与瓦砾无别。但是,如果遇到了良工巧匠,它就会变成万世之宝。

我虽然算不上美玉,但却愿意和你们一起切磋。希望你们以仁义来约制我,以道德来激励我。如果我果真能做到道德仁义这样的功业,而你们也都将成为成就这番功业的良工巧匠了。”

李世民自比于石间之玉,而把进谏的臣属视作良工巧匠,这不仅公开承认了自己的不足,而且还同时承认了臣属的高明。在他看来,自己虽然是一位万机独断的帝王,但并不等于自己就是块天生的美玉,尽美尽善,无可挑别。

事实上,自己也像普通的血肉凡胎一样,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就需要作为良工巧匠的臣僚们的“琢磨”。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帝王如果得不到臣僚们的规劝和进谏,也就不可能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

02群臣进谏

在李世民的倡导与鼓励下,贞观一朝的二十五年间,谏臣盈廷,讽谏成风。据史学家的统计,前后向他进谏的朝臣不下三十人,除最著名的魏徵外,还有刘泊、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

其中,仅魏一人,就先后进谏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而且每多切中要害。甚至就连后宫中的妃子,也不时地向他进谏。据史书记载,在李世民统治期间,后宫中的贤妃徐氏就曾上过数百言的谏疏。

要想让臣僚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自己的真实意见进谏给自己,作为帝王本人,就必须注意纳谏的方式方法。在这方面,李世民做得也十分成功。刚刚开始,每逢臣僚进谏,他总是端坐在那里,神情威严,一副俨然不可侵犯的样子,致使一些臣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言不达意。

有鉴于此,他马上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见有大臣进谏,总是和颜悦色,并告诉大家:“你们只管进谏,纵使所提意见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以为忤。”对于那些“谠言直谏”的大臣,他就要求自己“拭目以师友待之”以解除进谏者的忧虑,缩短君臣

有时候,一些大臣由于情绪激动,在进谏时难免会讲出一些过头话,李世民也能够做到不求全责备。他曾总结道:“对于文武百官的口头进谏,主要是看他的用意,而不是看他的巧辩,对于用奏折形式送上的东西,则主要看其是否有理,而不看重其文词

在对待进谏者的态度方面,李世民也力求做到人人平等,从不厚此而薄彼。在他看来,要想集思广益,就不能因人废言,不应当首先看进谏者是什么人,而要注意倾听对方所提意见和批评本身是否正确。

他曾告诉身边的人:“如果进谏者所提意见确有道理,尽管他是仆隶之辈,也应该予以接纳;反之,如果乱说一通,让人不知所云即使贵为王侯卿相,也不能加以采纳

03鼓励臣子直谏

李世民不仅从自身的角度为广开言路排除障碍,而且还时常从进谏者的角度,思考如何才能让臣属犯颜直谏。他曾说过“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意思就是说,文武百官长期以来一直侍奉帝王,所以让他们顺着帝王的旨意去办事、说话,是很容易的;但是,让他们犯颜直谏则十分困难。

在李世民看来,大臣之所以不敢违背帝王的旨意,有两方面的原因:从帝王这方面来看,历史上的许多帝王都独断专行,容不得臣属提出不同的意见,如果臣下稍有议论,帝王们就会大发雷霆,甚至以“忤逆”的罪名加之;从臣僚本身来看,有些人存有私心杂念担心当面顶撞帝王会影响自己的仕途,于是,他们便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锋芒收将起来,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总是让它烂在心里,从不当面提出

为了让臣属克服私虑,放言畅谈自己的真实意见,李世民就把君臣之道的大道理搬出来。他在总结隋王朝衰亡的原因时说道:“隋朝的灭亡,固然与炀帝的昏庸无道有关,但炀帝一朝的文武百官也不能说不负有重要的责

他们当中不少人位居高官,享受厚禄,但是在国家危亡之秋,却只恋于禄位,而不敢指陈是非,激浊扬清。”在他看来,作为臣子,吃的是皇粮国税,理当有进谏的义务。

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说,良药虽然苦口,但却可以根除你的疾病;忠言虽然逆耳但却有利于你的行为。帝王既然也是人,他就不可能凡事皆是,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

正像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那样,帝王以一人之力岂不是“独断一人之虑也”。正因为如此,帝王们要想治理天下,就必须广泛征求臣民的意见,集思广益。

标签: 李世民唐朝

更多文章

  • 东晋车胤为什么囊萤夜读?他的出身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车胤,东晋

    对车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车胤,男,汉族,约公元333年生,寿命约69岁。属相蛇,星座约为白羊座,湖北公安人。“囊萤夜读”的车胤很穷吗?曾祖父是省长,父亲是副省长。中国古代流传下来著名的刻苦读书的成语,包括:春秋孔子的“韦编三绝”;战国苏秦和东汉孙敬的“刺

  • 唐高宗对妹妹城阳公主百般宠溺,为何她最后结局却很惨?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高宗李治,唐朝

    唐高宗李治满面愁容,他刚刚为同父同母的妹妹城阳公主压住了她的巫蛊之案,妹妹却又到他跟前耍脾气。她提出了一个要求:“皇兄,你把臣妹也流放房州吧!”城阳公主的驸马薛瓘为她扛下了罪责,李治顺水推舟把他流放房州以待后来,城阳公主却不依。但房州是瘴疠之地,很容易有去无回。李治心疼妹妹,又急又气,最后他拗不过城

  • 杨素:生前贵为一国宰相,死后被皇帝鞭尸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杨素,隋朝

    继刘邦一统天下之后,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时期,这次的大一统持续了四百多年,随后大汉王朝开始分崩离析,群雄割据,然后汉朝灭亡,三国鼎立,之后司马家篡权建立晋朝,但这只是中国走向分裂,走向混乱的开始。因为晋朝之前不管怎么斗都是汉族人自己斗,晋朝建立不久,就因为皇族内部利益导致八王之乱,致使周边少数民族有了入

  • 刘邦大封诸侯王的同时,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刘邦,汉朝

    汉六年正月,也就是公元前201年,刘邦听取了谋臣田肯的建议,封远房堂弟刘贾为荆王,弟弟刘交为楚王,长子刘肥为齐王,拉开了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序幕。到了高祖十二年,现存的同姓诸侯王共九个,包括齐王刘肥,楚王刘交,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吴王刘濞,燕王刘建等。其中七个是他的儿

  • 李靖原本是隋朝将领,但为何却成了凌烟阁功臣之一?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李靖,凌烟阁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隋唐时期杰出军事家、名将,临汾郡公李诠之子。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因为他战功显赫,故死后封为「卫国公」,不知为何到晚唐时候,李靖渐渐被神化了。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 兆惠病逝后,前去吊唁的乾隆临走前留下自己的荷包是什么用意?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乾隆,清朝

    兆惠病逝后,前去吊唁的乾隆临走前留下自己的荷包是什么用意?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因为他的好大喜功导致清朝的边疆并不宁静,但最后都被乾隆一一平定,因此他自称有“十全武功”。正是因为乾隆朝边境战争频发,所以诞生许多能打仗的功臣。例如傅恒、阿桂、海

  • 汉武帝有六个儿子,为何选择最年幼的继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汉武帝,汉朝

    汉武帝一生有六个儿子,但他最终选择了最小的刘弗陵作为继承人。这不是因为刘弗陵多出类拔萃,而是因为汉武帝实在别无选择。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汉武帝的嫡长子是著名的戾太子刘据,汉武帝接近而立之年才有此一子,自然是对他格外宠爱,而刘据也不负众望,深的朝野的拥戴。刘据可以说是汉武帝

  • 从默默无闻到皇太后,赵姬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姬,秦国

    赵姬,秦始皇嬴政的生母,历史上第一个以平民身份当上皇太后宝座的女性。她的一生从无名无份、无权无势到母仪天下的皇太后,颇为传奇。然而赵姬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她糜烂的私生活,也因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赵姬,出身于富商家庭,但因灾难所迫当了歌舞

  • 先偷袭益州后打汉中的路线对刘备来说,有何利益?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三国

    公元211年,刘备在发法正的的邀请下入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而法正在来到蜀汉后,他与庞统劝刘备趁此机会占据益州。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留下诸葛亮与关羽等人守荆州,他则率领一万士兵入蜀。随后,刘备屯兵于葭萌关,但他却一直没有攻打张鲁。后来刘璋发现张松谋反,于是杀

  • 明朝开国将领丁普郎的身上发生过哪些传奇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丁普郎,明朝

    丁普郎为朱元璋麾下效力的3年时间里,创造的“逆天”纪录,至今无人能破。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一、黄陂农夫,义举骁将丁普郎,湖北黄陂人,本是农民出身,如果不是遇到元末大乱,他或许一辈子都是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而引领丁普郎改变命运之人,就是徐寿辉。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在颍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