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长平之战的失败真的要赵括买单吗?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长平之战的失败真的要赵括买单吗?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090 更新时间:2024/2/16 20:58:40

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

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长平之战的失败,背后也藏着另外一场较量

长平之战是秦国精心设计的一个局,其中风险很高,可一旦成功回报也极大。赵括乃至赵王都被蒙在鼓里,只有廉颇洞悉秦军诡计,坚守营垒,等待时机。

老将军廉颇的策略没有错,只可惜赵王临阵换帅,打乱了自己的脚步。赵括的失误不可否认,正是他的出现,让秦军得到先机,但我们也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到赵括身上,以偏概全。

战争有皇帝、统帅、将军、谋士、士兵的参与,战场之上形势更是变化莫测、难以捉摸,决定胜败的因素有很多。那么赵括为何会被陷入包围,长平之战为何以赵国的惨败收场?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赵括确实有点骄傲自大:

赵奢是赵国名将,曾为赵国立下不少战功,俗话说得好“老子英雄儿好汉,强将手下无弱兵。”可事实上,老子英雄儿狗熊的也不在少数。

统兵大将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临阵的应变能力,赵奢可以做到,不代表他儿子赵括就能做到: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在武将之家,赵括自然也受到了家庭的熏陶,从小熟读兵书战策,自以为天下没人是他的对手,讨论军事理论,就连他爹赵奢也难不住他。从这一点看出,赵括十分聪慧,熟练使用军事理论,也是实战的基础之一,只可惜赵括有一个大毛病,那就是骄傲。

知子莫若父,赵奢曾对夫人说过: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用兵,那就是性命在拼杀,可赵括太骄傲,对此不以为然,倘若赵国让赵括做将领,那必将败得很惨。历史上的名将大多沉稳老练,战场应变能力很强,比如韩信卫青李靖等等。

正所谓骄者必败,赵括的性格是个大麻烦,况且只会理论,缺乏实践也是无法独当一面的。

赵王要换帅的时候,蔺相如就曾劝道:

“赵括只是读过他父亲留下来的兵书,并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赵括不仅骄傲,还有个大问题,就是不会带兵。要想打胜仗,那就必须兵将一心,为什么北宋对武将如此不友好,就是因为提防武将拥兵自重,唐朝的教训对赵匡胤影响深刻。

威信是武将行军打仗的基础,没有威信,军兵也不可能为你心甘情愿地拼命,这是人之常情。赵奢带兵时,赵王赏赐的财物都分给了下属军官,而赵括不然,大王赏赐的财物他都藏在家中。只有买房子置地的时候才拿出来,从这里看出,赵括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视财如命。

总而言之,赵括身上的问题很多,不仅在战术战略层面,还有他的性格,都不适合带兵打仗。

其次,赵王的决策有点欠考虑,临阵换帅:

孙子说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告诫后人,只要是战争,都不是小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必须要谨慎对待。虽说指挥战事的是军队统帅,但统帅的任免权在赵王手中,换言之,赵王要对长平之战的失败负主要责任。

廉颇身经百战,经验丰富,面对强大的秦军,廉颇的对策就是坚壁清野、等待时机,这是对付秦军最好的办法,当然这也是他主动出击后得出的结论。可是,赵王却不这么认为,在赵王的想法中,廉颇的表现就是畏战和退缩,于是赵王决定换赵括上场。

临战换帅是兵家大忌,如此大事,也需和群臣商议,尽管赵王有些糊涂,但大臣中并非没有明白人,比如蔺相如。蔺相如苦劝道: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蔺相如清晰地指出,赵括只会是看了一些兵书,并不会统兵作战。除此之外,赵括的母亲,也曾劝说赵王,但赵王不听劝告,执意要用赵括。

古人都比较迷信,之所以赵王要赵括应战,是因为一条奸计,秦国派人散布消息,说是秦国害怕赵括做统帅,闻听此言,赵王便将赵括看成了取得胜利的法宝,从此之后,赵王再也听不进旁人的谏言,也看不到赵括身上的缺陷。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赵王没有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坚持己见,堂而皇之地让赵括走向战场,也让几十万赵军死于非命。

秦军战略得当,白起不愧为一代名将

“兵者,诡道也。”

两军交战,除了本身的战力外,主要拼的就是谋略,这种指挥艺术主要体现在统帅和将领身上。

秦国宰相范雎派人携重金到赵国收买人心,并谎称秦军害怕赵括,为何秦国要使用反间计?

还不是因为廉颇不好对付,廉颇龟缩不出,而秦军作为进攻的一方必须速战速决,几十万军队人吃马喂,拖时间长了根本承受不住,所以必须逼赵军出动。

赵王中了反间计,派出了赵括,到此,秦军的策略胜利了一半,另一半则在白起手中。赵军换廉颇为赵括,而秦国这里换王龁为白起。

史料记载: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白起不愧为一代名将,对时局把控得十分到位,眼见赵军杀将出来,白起就佯装退走,等到合适的时机,派出奇兵断了赵军的粮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赵括只知道一味地求胜,却把粮道丢了,还钻入了敌人的包围圈。事实上,四十五大军是难以被包围的, 甚至一个不小心可能被反包围。

赵军战败还有两个原因,那就是军心涣散和赵括被杀。在四十多天后,赵军饿得眼冒金星,再不突围就将被活活饿死,于是赵括亲自率精锐突围,不小心被秦军射杀。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统帅都死了,赵军更没了主心骨,随即扔下武器,全部投降了。赵军本以为投降了,还能留他们一命,只可惜他们遇到了白起,为了以绝后患,白起将45万赵军全部坑杀。

赵括并不是那么好骗,只不过从他上任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进了秦军的局,不论怎么挣扎,都毫无作用。

当然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现在我们可以说赵括是纸上谈兵,实际上在当时两国的国力对比上,赵括的计谋也并非一无是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赵国尚武,自赵武灵王之后,赵国的军事力量是其他六国中唯一一个能跟秦国相匹敌的。而且上党地区虽然名义上是秦国的地盘,但离赵国更近,有地缘优势在。

当然,赵国军队厉害,秦国也不是土堆的,所以一开始廉颇也是主动出击的,但是打了几仗后发现,真心打不过秦军,这才转为坚壁清野、等待时机。

按理说,如果两个国家实力相当,真拼家底的话,赵国不一定能败,耗着就是了。但实际上,赵国真拼不过秦国,粮草也罢,兵源也罢,都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赵括来到了前线,实际上赵括并非是一个人来的,他还带来了20万军队。

这样一来,秦赵本来处于僵持阶段,现在赵国多了20万军队,军力这一块占了优势。所以,赵括要利用这个空间,在赵国粮草和资源枯竭之前,迅速把秦国打跑,就算打不跑,打残也行。甚至自损一千换敌八百,也划算,只要能谈判,只要能让其他几个国介入,战争就能结束。

所以并不是什么秦国的离间计,导致赵国的临时换帅,而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事实上赵括的战绩也并非一败涂地,长平之战白起也并非是一口气坑杀了40多万赵军,而是整个战役歼灭了45万赵军。秦军自己也是伤亡20多万,秦国为了打赢这一仗,把全国能打仗的人,全都派到前线了,连秦昭襄王都亲自去指挥运输粮草。

归根结底,这场战争是对赌,也是整个国力的对战,此战之后,赵国确实伤了脊梁。秦国实际也大伤元气,也是打不动了,不然不会停战,而是一口气吞了赵国:

“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

说到底,赵括之所以败了,一方面是白起超乎想象的战法,同样兵力的秦军就敢围困同样兵力的赵军。另一方面,秦军真的很能打,而且国力雄厚,赵国还是弱了一点。

只是赵括没想到的是,白起会那么狠,剩余的赵军除了24个少年回去报信,其余全埋了,呜呼哀哉。

标签: 赵括战国

更多文章

  • 刘焉逝世后,他的4个儿子分别是什么下场?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范,汉朝

    中平五年(188年),刘焉目睹汉灵帝治下朝纲混乱、王室衰微的状况,便向朝廷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后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本来想领交州避祸的刘焉因为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 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兴平元

  • 楚国将领养由基一生有何故事?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养由基,春秋

    百步穿杨出自《史记·周本纪》、《战国策·西周策》,意思是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朝著名诗人纶的这首《塞下曲》,描述的是飞将军李广,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 从平民坐上皇帝 刘秀的开挂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秀,东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秀开挂,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作为历史上的天选之子,刘秀人生中到底开了多少外挂?刘秀是怎么由平民当上皇帝的?身为皇家后代,因为先祖实行的推恩令,到了刘秀父亲那一代,他早已没有了王孙贵胄子孙的光环,身为皇室血脉的刘钦只是一个小官。刘钦一共

  • 朱允炆如果坐等朱棣到来的话 朱棣敢不敢对朱允炆下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棣,朱允炆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允炆和朱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朱允炆当初没有逃跑的话,而是坐在皇宫中等着朱棣的话,朱允炆的下场会是什么?朱棣敢不敢动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是明代一大疑案,至今已经600多年,依然没有证据确凿的定论。《太宗实录》中记载,朱棣攻陷京城后,朱允炆自焚于

  • 历史上孙武是什么身份?孙子兵法又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孙武,春秋

    孙武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被后世尊称为孙子,其历史地位非常之高。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文章。作为春秋时代的天才军事家,孙武一生都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了很多谜团,其中最大的两个是:孙武身世之谜与军事思想来源之谜。唐朝之前,孙武、孙膑究竟有何身世,除了说他是“齐人”之外,正史上没有一点记

  • 代善和多尔衮是什么关系 代善为什么支持皇太极不支持多尔衮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代善,多尔衮

    还不了解:代善和多尔衮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皇太极和多尔衮相比,代善为什么要支持皇太极?代善为什么不帮助多尔衮?关于清代前期的历史,我们往往聚焦在多尔衮和豪格的斗争,聚焦在入关后的第一代帝王福临身上。但多尔衮的“战场”只是入关后的清廷?其实根据一些说法,早

  • 张辽与张郃都是曹魏手下的一员 两人的结局为何差距那么大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辽,张颌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辽和张颌,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张颌和张辽都是降将,两人的最后的结局为什么完全不同?两人的差距为什么那么大?历史上有许多可以比较之事,比如蜀汉与东吴都以南方为根据地,却一个早亡,一个苦撑许久;比如曹操与曹丕都是文武兼备之才,但曹操在文坛颇得赞誉,曹丕却被许

  • 朱棣造反是因为朱元璋不传位给自己吗 朱棣造反是被逼无奈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棣,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棣造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朱棣当初为什么要造反?朱棣是被逼无可奈何还是另有原因?朱元璋为什么会传位给朱允炆?明代时期,朱元璋可是真的疼爱他的儿子朱标,要了解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后,让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而并没有让朱元璋的其他儿子继位,因为朱元璋十分的疼爱朱标

  • 黄庭坚的“狂”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他是“少年狂”?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黄庭坚,北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他提出的诗学理论对宋诗和后世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下面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黄庭坚的故事吧。黄庭坚出自书香门第,是身为文坛宗师的他乃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同时他也是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

  • 东吴被忽略的一位猛将,此人是谁呢?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蜀汉

    提到三国时期的著名武将组合,那大家可能都会说蜀汉五虎上将和曹魏五子良将。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对于蜀汉五虎上将来说,指的是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这五人,而曹魏五子良将则聚焦了张辽、张郃、乐进、于禁、徐晃这五位名将。实际上,对于东吴来说,也有自己的名将组合。按照介绍,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