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李世民和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两人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两人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780 更新时间:2023/12/31 2:19:03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同样是藩王造反,为什么说李世民和朱棣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严格来说,李世民和朱棣一样,都属于藩王造反上位。李世民和朱棣,不仅都是藩王身份,也都是开国皇帝的儿子,也都弓马娴熟满腹韬略,在王朝的建立或巩固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与朱棣的靖难之役,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我们必须将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定义为造反,否则无从谈起。当时,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上柱国、司徒,兼领尚书令和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虽是文臣武将的巅峰,却是地地道道的臣子。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对象是谁?李世民伏兵玄武门,当然是要杀掉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但是,李世民为什么能伏兵玄武门呢?当然是他收买了禁卫军中郎将常何,是常何打开了玄武门,让李世民的八百死士得以进入宫禁之内。

李世民伏兵宫禁之内,唐高祖李渊知道吗?李渊当初不知道,后来知道了。后来知道了为什么不派兵阻止李世民呢?唯一的答案就是:李渊被李世民给挟持了。在电视剧《贞观之治》中,饰演李世民的马跃将这一幕演绎得活灵活现,仿佛当时的情景就是这样子的。

挟持皇帝,杀死太子,这不是造反是什么呢?如果没有成功,李世民绝对人头落地。不仅李世民人头落地,他的妻子儿子还有主要僚属恐怕一个都活不了。只不过,李世民的造反规模小,持续时间短,几个时辰就解决了问题。李世民发动政变的目的很明确,措施很果断,将政变控制在了极小的范围之内,没有出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尸横遍野的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也有很多人以为,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只是一次普通的政变,而非造反。

事实就是,伏兵宫禁,挟持君父,杀死兄弟,并逼迫君父立自己为太子,如果这都不是造反,还有什么行为算得上造反呢?

即便如此,李世民的造反与朱棣的造反是完全不一样的。李世民造的是自己父亲的反,而且整个大唐的江山有至少一半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他有成为太子、继承皇位的实力与资格。而且,李世民作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乃文臣之首,虽是藩王,却也是朝廷的最高层官员。朱棣作为一个分封在边疆的藩王,主要使命就是镇守边疆,为国出力,为君分忧。只因侄子朱允炆力推削藩,朱棣感觉自己的脖子不够牢靠,于是便扯起了造反的大旗。所以,朱棣是实实在在、彻头彻尾的藩王造反,最后也是自立为帝,到死都存在合法性的问题。

李世民造反了,也没有将父亲杀掉,只不过是逼他立自己为太子,继而逼他退位,自己当皇帝。武德九年,李渊做起了太上皇,此后又过了八九年,才以70岁的高龄离开人世。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虽然采取了造反这种不合法的手段,但他的太子和皇帝之位是李渊给的,合法性毋庸置疑。尽管他的太子之位是抢来的,但那也是李渊册封的结果,手续齐全。相比之下,朱棣的皇位完全来自于造反篡位,法理上是说不过去的。

朱棣不造反会不会死?有可能会死,也有可能不会死。我个人认为,朱棣不造反大概率不会死。即便要死,也是他一个人死,他的家人不会受到多大的牵连。

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会不会死?当然是必死无疑。在大唐建国的过程中,李世民统帅三军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打下了半个大唐。尤其是洛阳之战,李世民一战擒双王,可谓是封神之作,奠定了他在军事方面牢固的历史地位。此时,李渊对李世民已经封无可封,天策上将就是这种条件下的产物。而天策上将是可以自行开府招辟僚属的,这一点几乎可以与太子的东宫系统平齐。

这样的功勋,这样的地位,这样的实力,势必会给太子李建成带来压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就算李世民老老实实做一个太平王爷,李建成也不会允许有这样一个实力强大到足以威胁皇权的王爷存在于世。就算李建成胸怀宽广不这样想,李建成身边的近臣也会撺掇他出手除掉李世民。

退一万步讲,就算李世民在李渊的庇佑之下逃过一切灾殃,等李渊一死,李建成上台,第一件事也是找机会找理由弄死李世民,甚至不需要找理由,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多的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允许有这么强势的一个大臣存在,更何况那人还是自己的亲兄弟,同样具备黄袍加身的资格。所以,李世民不是死于太子李建成之手,就是死于皇帝李建成之手,总之,活下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只是早死晚死的关系而已。后来他的儿子吴王李恪,不就是这样稀里糊涂死于唐高宗李治之手吗?

所以,李世民除了造反除掉太子李建成,自己当上太子,再无其他办法保全自己。除非他真的跑到洛阳去,与李建成分庭抗礼,也就是李渊所谓的裂国全家。但是,如果李世民真的在洛阳建天子旌旗,恐怕李渊都要亲手弄死他,更何况是以后的李建成呢?就算李渊宽宏大量,默认“二国”的状况,等到日后李建成上位,一定会发动统一战争。到时候,李建成凭借皇帝的正统地位,收拾李世民也不是太大的难事。

因此,李世民造反是在性命攸关、时势所迫的情况下不得不走的一步棋。相比之下,朱棣的处境并没有那么急迫,他属于一言不合就造反的那种。

李世民是大唐的缔造者之一,有着天大的功劳,造反不过是拿到本该属于他的东西而已。而大明立国时,朱棣还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虽然后来在保卫边疆的过程中也有功劳,但远不能跟李世民相比。而且,朱棣造反时,乾坤已定,正朔已明,他打破了原有的秩序,抢了侄子手中的权杖,以大欺小,违背了人伦的基本原则。

所以,李世民造反能获得历史的谅解,而朱棣造反则被众人所不齿。(2022年8月7日于武汉)

标签: 李世民朱棣

更多文章

  • 孙权不知道杀关羽带来的后果吗 孙权为什么还要那么做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孙权,关羽

    对孙权为什么会杀关羽难道他不知道这件事情带来的后果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侯割据!孙权作为当时诸侯中最年轻的一个十八岁就统领了江东,谋略才智非常人能比,连曹操都赞称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的能力自然是出类拔萃,但是也做过错误的决定!

  • 朱高炽体弱多病,朱高煦战功卓著 朱棣为何选择朱高炽做继承人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高炽,朱棣

    还不知道:朱棣为何选体弱多病的朱高炽为太子,而非战功卓著的朱高煦?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熟悉明朝历史的人想必对朱棣这位皇帝并不陌生。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后来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驻守北地。按理说朱棣是不会继承皇位的,但是他的野心勃勃使他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

  • 三国蜀汉名将魏延的死背后,是什么样的说法?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魏延,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随后,蜀汉军队系统中,马上就爆发了一次激烈的冲突。冲突的双方是(丞相府)参军长史杨仪和元老大将魏延。结果是,杨仪在蒋琬、董允等人的配合下,先污蔑魏延谋反,然后将其斩杀,《三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什么样的 此计谋是不是铤而走险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延,子午谷奇谋

    还不知道:子午谷奇谋到底是妙计还是铤而走险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蜀国第一次北伐时,名将魏延曾经提出过一个可能改变三国历史的军事建议:子午谷奇谋。大致意思就是,希望丞相大人你能效仿韩信的暗度陈仓之策,领队人马出斜谷与曹军郭淮正面对峙,我魏延率领一万人马,其中

  • 刘恒代王的称号是怎么来的?诸吕之乱后他是什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恒,汉朝

    刘恒,西汉第五位皇帝,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刘邦的的八个儿子中,刘恒算得上是最不受刘邦待见的儿子。为什么说刘恒不受刘邦待见呢?刘恒是在八岁的时候被刘邦封为代王的。刘恒之所以得到分封,是因为当时本来是赵国丞相的陈豨叛乱。陈豨叛乱以后,自封为代

  • 曹丕篡汉让汉献帝退位给他 刘协为什么不选择投靠刘备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丕,汉献帝

    对曹丕篡汉后,刘协为何不投靠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0年,魏王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了曹魏政权。曹丕通过“禅让”这样一种远古的方式,完成了政权的交接。王莽篡权不被历代所承认,曹丕接受禅让,则成为此后改朝换代的一种主要方式。曹丕通过一种相对和平的方

  • 赤壁之战除了徐庶之外 曹操手下谋士就没有人看出猫腻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赤壁之战,曹操,谋士

    还不了解:赤壁和曹操谋士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赤壁之战曹操元气大伤,同时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手下谋士那么多,他们就没有人看出来吗?真相又是什么样的?曹操之所以能够被诸葛亮和周瑜合力欺骗,一方面是火烧赤壁本就是计中计的连环计,另一方面便是曹操本人的性

  • 宁妃:一入宫便封妃,她就是雍正晚年最宠爱的妃子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雍正,清朝

    雍正的后宫,后妃不下三十人,但真正获封高位的并不多,嫔位以上的竟然只有八人。今天来说说雍正晚年最宠爱的妃子,这位便是宁妃,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宁妃武氏是山西大同人,父亲名为武柱国,话说,清朝初年,武氏祖先随左梦庚投诚大清,被编入汉军镶黄旗,宁妃去世后的祭文中称其是“旧族令媛

  • 年羹尧被杀的真相是什么?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年羹尧,清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清朝雍正四年,雍正皇帝让满朝文官每人写一首诗,这首诗的主旨是骂罪臣钱名世。结果,正詹事陈万策写得诗,被雍正评为第一名。陈万策写道:“名世已同名

  • 忽必烈最信任的人,刘秉忠是何人?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忽必烈,元朝

    忽必烈最信任的人是谁?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刘秉忠,汉族人,一个不仅精通阴阳之术,而且擅长儒家、释教、佛教三家思想的僧人。他不仅博古通今,而且,以自己的深谋远虑帮助忽必烈顺利走向皇位,并且,助其稳固政权。在忽必烈称汗后他被封为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成为了忽必烈的一把手。并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