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赵括是千年背锅侠?赵括其实不算是“纸上谈兵”

赵括是千年背锅侠?赵括其实不算是“纸上谈兵”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778 更新时间:2023/12/31 12:17:16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赵括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赵括的军事实力到底怎么样呢?请听我详细道来。

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之间烽火连天、图谋天下。自商鞅变法以来,西垂秦国日益强大,并逐渐东出函谷、虎视群雄。相较而言,曾经强盛的楚、齐两国在争霸过程中接连受挫,国力大为衰退,唯有北方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力量大增,成为唯一能与强秦匹敌的国家。然而,长平之战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

在许多人的印象当中,讲述长平之战的经过就不能不提及纸上谈兵的典故。所谓纸上谈兵,是后世文人依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奢对儿子赵括的评价引申出来的,用以表述赵括空于虚谈、有名无实的形象。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很多人认为,长平之战前期,老将廉颇驻守防线、龟缩不出,秦人不能奈何,所以秦相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孝成王用无实战能力的年轻将领赵括取代廉颇,最终招致赵军全军覆没。所以,人们常常将责任归结到赵括身上,并冠以夸夸其谈、徒有虚名的帽子。然而,根据史书对赵括家人的记载,他当时应该已经三四十岁(未有确切出生日期)了,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父亲赵奢麾下任参谋,实战经验丰富,甚至赵国当时的几场著名战争,比如齐赵麦丘之战、秦赵阙与之战中,赵括均曾参加。也就是说,赵括绝对不是什么战场小白,他对阵秦军的作战经验其实要比廉颇更为丰富。

既然赵括的军事才能没有问题,那么为何赵军在他接任廉颇以后反而失败了呢?这就需要从当时的战场形势和国家环境说起了。作为赵国少壮派将领的佼佼者,赵括虽然有过对阵秦军的经验,但他所接手的赵军却没有给他充分发挥的空间。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赵国不论派谁指挥长平之战,都将陷于失败的境地,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从国家底蕴层面,赵国在与秦国的比拼中就已经输掉了。

最开始,战争其实和赵国并没有直接关系。从战国中后期开始,秦国就一直觊觎韩国手中的战略要冲上党,为此秦军在白起的统帅下和韩国连续打了三年仗。三年间,秦军连番攻克,夺取城池十余座,斩首五万有余,并成功攻下了连接韩国本土与上党的交通枢纽——野王,将其变成了孤悬在外的一块飞地。至此,韩王感到大势已去,故而就同意了把上党郡的全部17座城池割让给秦国。然而,因为秦韩两国连年战争,出于对秦人的敌视,上党郡守冯亭来了一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派遣使者前往赵国求援、并祈求赵国接受上党去了。

秦韩上党之战时,当时的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刚刚即位还不到四年,他在接到冯亭信件以后就颇为心动。然而赵王的叔叔赵豹却表示坚决反对,赵豹认为秦国既然能为上党和韩国打了整整三年、代价巨大,又岂会容忍被赵国平白摘了桃子。在赵豹看来,当时秦国实力强于赵国,秦人必定不肯善罢甘休,如此则秦赵两国势必爆发全面战争,赵国一旦战败将不堪设想。然而,赵国朝臣中支持接纳上党郡的意见还是占据了上风,因为当时秦国之所以想要拿下上党,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完成对赵国的战略压迫。既然秦国攻伐上党本就包藏祸心,那么现在赵国能够抢占先手,又何乐而不为呢。

最终主张接纳上党郡的意见在赵廷占了上风,可问题在于当时秦赵两国的经济实力、社会动员能力以及军需后勤能力领域,赵国都远不如秦国。赵孝成王缺乏一个清醒的认知,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在未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做出了决策。果不其然,秦王恼羞成怒,很快就杀向了上党,此时赵军已经从韩国手中接管了上党郡的全部十七座城池。不过,赵王在选将方面同样存在问题,当时廉颇资历虽老、且战功卓著,然而在与秦军交战的经验上远不如赵括。最终上党郡的城池,廉颇一座也未能守住,只能撤兵长平,却又被赵军围困其中,这也是长平之战名称的由来。

退守长平之后,廉颇曾率领赵军筑起了两道防线,结果很快第一道就被秦军攻破了,只能带着残兵蜷缩于最后一道防线当中坚守不出。所谓坚守不出就是消极避战,这是因为赵军当时的确不是秦军的对手。此时的秦军统帅名为王龁,虽然是一位猛将,但在秦国名气不算顶尖。史书中关于此人的着墨不多,据记载他的爵位是左庶长,这在秦国属于中等偏上,但显然比不上白起、王翦等人。可就是这样一位史书中着墨不多的秦将,却从上党开始就将廉颇打的满地找呀,可见廉颇的确不善于和秦军阵战。

事已至此,秦人已经占据了上党全境,感受到秦国锐士厉害的赵王也连忙派遣使者向秦国求和。可是,正如前文提及的那样,秦国当时的君主秦昭襄王并不愿意轻易和谈,因为他攻取上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对赵国的战略挤压。既然此时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围困于长平,对于秦昭襄王而言自然不能放过,毕竟当时赵国是山东六国中唯一还能主动和秦国开战的国家。四十万军队不仅是士兵,同时更是赵国最精锐的青壮年劳动力,这在当今世界或许微不足道,但在人口稀少的先秦时期却是一个国家最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如若能将这四十万大军全歼了,赵国将会遭受重创,秦国定鼎天下的局面将会得到彻底巩固。

相较于目光长远、格局宏大的秦昭襄王,赵孝成王的表现就显得差强人意许多。前者在业已获得胜利的情况下依旧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战略目标,而后者面对尚未到手的诱惑时就已经迷糊起来了。故此,秦人拒绝撤军和议和,此时的长平因此陷于一个死局当中。此时的廉颇损兵折将不说,最后还向赵王提出了坚守不战、以拖待变的策略。或许在廉颇的设想中,如果赵军能够将秦军拖在长平,则与秦人有仇的韩魏、楚国就有可能被赵国鼓动背刺秦国。可是赵国的底蕴远不如秦,当廉颇拖了整整两年之后,秦国尚且还能吃得消,赵国的府库却早已见底。长此以往,不仅前线的赵军将会面临缺粮的窘境,就连后方民众也快没吃的了。

不过,对于秦国而言,龟缩不出的廉颇固然不能对自己造成太大损伤,但也无法完成全歼赵军的战略计划。因此,秦相范雎献策秦王,派人到赵国散播言论,借以影响赵王换赵括为帅。此时,赵王才想起来后方还有一位拥有与秦人对战经验的赵括,并将其换上前线去了。然而,这个时候的前线赵军由于连吃败仗,士气极度低落,所能依托的也就剩下一条防线,并且后勤也已被秦军截断了。如此境地之下,不论是谁做统帅,都难以改变赵军失败的命运。或许正是看穿了这一点,赵母才会在赵王面前极力贬低自己的儿子,后来拦不住了又要求赵王许诺一旦战败追责,只可追究赵括一人,不能殃及家人。

当秦人获悉赵括统兵之后,暗中也跟着换上了名将白起。显然,在秦国看来,赵括是一位需要认真对待的将领。可是此时赵国丢给赵括的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除了主动出击赌一把,他已经别无选择。最终,即便赵括使出浑身解数,在面临白起为其构筑的战场磨盘面前,也是于事无补了。据史料记载,当时赵军被秦军围困在一条河谷之中长达46天之久,最后赵括带着剩余赵军朝着秦军战阵勇猛冲锋,战死沙场。所以,如果从军人的气节和操守来讲,赵括没有能够被人指摘的地方。更何况在与赵括的对战中,秦军同样损失惨重,能够率领一支残军重创强秦,可见赵括的军事素养其实并不差。然而长平之战以后,不论是决策拍板者赵孝成王还是前期统帅廉颇都没有承担起任何责任,反而将战败的罪责推到赵括一人身上。

从长平之战的爆发背景,以及赵括的个人事迹,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位具有一定军事素养的人才。然而由于秦赵两国实力过于悬殊,加之赵括接手赵军之时前线形势已经十分糜烂,赵括在无力回天之下只能放手一搏,最终战死沙场。所以,他绝非后世文人刻画出的那副纸上谈兵的形象,反而具备了几分生不逢时的悲情色彩。

标签: 赵括背锅

更多文章

  • 赵括的实力怎么样?长平之战时为何能当上主将?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括,战国

    长平之战是秦国军队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

  • 魏国将领王基一生都有哪些作为?最后结局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基,三国

    魏国(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王基(190年-261年),字伯舆,东莱郡曲城县(今山东省招远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追封北海太守王豹的儿子。从目前能够掌

  • 北宋宰相韩缜简介:神宗时自龙图阁直学士进知枢密院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韩缜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韩缜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韩缜(1019~1097)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韩绛、韩维之弟

  • 曹操手下五大谋士是真的吗 他们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操,谋士

    对曹操谋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到底有几大谋士?五大谋士分别是谁?都说曹魏前期有五大谋士,可实际上这种说法的原型只是把对曹魏的建立有巨大贡献的五个人放在一起讲,并不是什么现在所说的五大谋士。最早的出处是唐代宰相朱敬则的一篇文章: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

  • 崇祯自杀前都没有修建皇陵 死后是怎么葬到十三陵的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崇祯,皇陵

    对崇祯和皇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崇祯自缢殉国,生前也没有修建陵寝,死后是谁把他葬在十三陵中?一说到明代,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明代是汉人王朝最后的高光时刻。明代的经济水平鼎盛时期可以不输于唐代,军事力量也足以和汉朝相媲美。但是最令大家对明代有好感的,还

  • 刘备占领益州后,为什么向孙权示弱?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三国

    刘备占领益州后,为什么向孙权示弱?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蜀主刘备,一直是三国话题的一个热门人物。对于这位枭雄,不少读者也对他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他雄才大略,是当世唯一堪比曹操的枭雄;反对者亦执己见,觉得刘备假仁假义,是一个善于伪装的演员。可不管怎么说,刘备能白手起家,创建出

  • 从袁绍手下大将到投靠曹操,朱灵后来什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古代,三国

    从袁绍手下大将到投靠曹操,朱灵后来什么结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发生在关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徐晃、朱灵、马超和曹操。原文如下:却说曹操料马超可以计破,乃密令徐晃、朱灵尽渡河西结营,前后夹攻。一日,操于城上见马超引数百骑,

  • 历史上朱棣与徐皇后之间的感情如何?有何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棣,明朝

    朱棣一生拥有过的女人还是挺多,但大多数人只认识个徐皇后。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洪武九年,燕王朱棣在南京大婚,迎娶魏国公徐达长女徐妙云,这一年朱棣17岁,雄姿英发,徐妙云15岁,贞静文雅。(关于徐皇后的名字,史书并未记载,本文采纳普遍认可的徐妙云)朱棣与徐妙云

  • 三国时期田豫的实力如何?他为何要投降曹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田豫,三国

    田豫是三国时期曹魏的一员良将。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据《三国志》中记载:田豫居身清白,规略明练。牵招秉义壮烈,威绩显著。……而豫位止小州,招终于郡守,未尽其用也。田豫:堪比赵云的大将东汉末年时,群雄争霸,最终魏蜀吴得以三分天下。许多名满天下的英雄豪杰纷纷投奔三国诸侯。

  • 拓跋太兴:京兆王拓跋子推之子,他担任了哪些职位?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拓跋太兴,北魏

    拓跋太兴(?~498年),字太兴,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大臣,景穆皇帝拓跋晃之孙,京兆王拓跋子推之子。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袭封京兆王,拜长安镇都大将,任内贪污受贿。太和十四年,削除官爵,起为秘书监。太和二十年,还复前爵,拜统万镇都大将,封西河王,授夏州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