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真有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吗?史书中有怎样的记载?

历史上真有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吗?史书中有怎样的记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781 更新时间:2023/12/19 22:18:19

在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中,大家一定记得有一首七步诗,是三国时期曹丕为了故意刁难自己的弟弟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于是就有了这首痛诉与哀叹兄弟之间不能和睦相处的七步诗,曹植也因此得以保住性命。可是这件事情在正史之中却没有一点记录,反而是一本并非正史的《世说新语》最先记载。那么,真实的曹植究竟有没有写过这首诗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据说曹丕因为害怕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夺了曹彰的兵权,还逼曹雄自杀,又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不能现“兄弟”二字,不成便要处死他。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那么,历史上真有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吗?

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曹植不可能写出如此感情直露,矛头直指曹丕的诗作。曹丕即位后,作为曾经和曹丕争夺嗣位的曹植,处境之难可想而知,明里暗里都会受到曹丕的排斥和打击。身在屋檐下的曹植只能选择把不满的情绪藏在心里。并且,表面上还要表现出对曹丕诚惶诚恐。被贬为安乡侯的时候,曹植写了《谢初封安乡侯表》。黄初四年,又写过《封鄄城王谢表》。这些诗里虽然流露出难掩内心的苦闷,但还是努力把话说得很委婉、含蓄。

在《赠白马王彪》中,曹植曾借手足离别之情来表达对当局的不满,但仍然措辞讲究,把矛头指向别处,对曹丕保持着恭敬的态度。从这些可以看出,曾遭受过多次迫害的曹植,已经变得非常谨慎。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句显然是对曹丕的不顾骨肉亲情的揭批,是对他残害自己亲兄弟的强烈指责。这样的表达,与他一贯忍气吞声、低头做人的风格大为不符。

正史《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的事情。“七步成诗的”的说法源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发;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而《世说新语》带有小说的性质,不可作为实据。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把这个故事写进小说中,并发展了这个情节,从而使这首《七步诗》家喻户晓。

不少人都认为《七步诗》是曹植所作,毕竟历史上的曹植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和才华,谢灵运就曾赞叹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可见曹植的才华和智慧,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成诗完全是有可能的。曹植的这首《七步诗》因为为急就而成,对语言上锤炼尚少,但是却情真意切,受到后人的传颂。不少人认为《世说新语》的作者距离曹魏之时未远,所描写的拥有一定的依据。

不过还有很多人对于《七步诗》是否为曹植所作尚有疑虑,首先就是曹植一生出过两本书,一本为自己的亲自编的自传,记录了一些自己写的诗,另一本为魏明帝下令给曹植编的,说有百余篇,但是这两本书中都没有关于七步诗的记载。

其次在《太平广记》中这首诗更是先被引用,并且和《世说新语》有所不同,当时的限定条件并非是七步成诗,而是“走马百步”,相较于《是说新语》,《太平广记》有着更高的评价和真实性。这样对比七步赋诗的故事更可能是出于夸张附会而并不可信,即使追溯到最初的源头,这首诗也出于小说家言,未必真实可靠。

最后就当时曹植所作七步诗的背景并不是非常合乎情理,七步诗的创作场景,是曹丕继位后兄弟二人见面之时。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考据,曹丕在权力斗争获胜后,着手贬抑众兄弟(曹操有25个儿子),令其各回封地,安分守己,长保富贵。在曹丕继位后曹丕曹植就见过几次,其中一次是曹植喝了些酒说了些胡话,做了些胡事,醒酒之后觉得不太对,于是去曹丕那儿告罪道歉。曹丕对曹植的处罚是“削爵士,免为庶人”。所以《世说新语》记载曹丕逼迫曹植作“七步诗”的传说,基本上属于小说家言,经不起历史的推敲,可信度很低。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揭秘历史上的和通泊之战,八旗子弟差点死完!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清朝平定西北,大致要分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消灭噶尔丹。康熙时期,准噶尔大汗噶尔丹虽然被消灭了。但是准噶尔部落的势力,依旧还保留着,因为噶尔丹的侄子,也就是前任大汗僧格的儿子策妄阿拉布坦,已经投靠了清朝。策妄阿拉布坦,帮着康熙老爷子带路,最终灭了自己的叔叔。因此在康熙的支持下,策妄阿拉布坦,成

  • 《公羊传》是什么时候成书的?是在汉朝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公羊传,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公羊传》其战国初至汉初的传承系统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

  • 朱元璋死前声嘶力竭大喊四个字,他到底说了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野史秘闻

    据了解,在朱元璋的一生中,一共有过26个儿子,而其中最深得他心的就是太子朱标,一直以来他都在朱标身上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可惜的是,朱标却早逝,这让朱元璋也悲痛万分,于是,朱元璋便将所有希望放在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了。当然了,朱元璋的这一举动无疑让其他儿子 愤怒不已,毕竟虽然太子都已经不在了,按理来

  • 明朝内阁首辅万安,却遭到同僚的鄙视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万安,明朝,风云人物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举子万安被任命为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到成化初年,升任礼部左侍郎。在进入官场的最初几年里,万安没有做一件实事,而是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拉关系和拍马屁上。当时,万贵妃深受成化帝宠爱,万安便大献殷勤,投其所好。为了得到万贵妃的信任,他还利用自己和万贵妃都姓万这一有利条件,千方百计

  • 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看到牛和驴,为何连一匹马都没有?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北宋著名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生动的将北宋都城繁荣的一面给记录了下来,如果仔细观看全画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不过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清明上河图连一匹马都没有呢?能在画上看到牛和驴,唯独不见马的身影。马在古代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张择端总不可能是忘了画吧?

  • 唐朝浅水原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后世如何评价浅水原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浅水原之战,战史风云

    浅水原之战背景是什么?浅水原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如何评价浅水原之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浅水原之战简介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杲,夺取陇西,除

  • 揭秘:唐朝诗人在酒桌上有多失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唐朝众多诗人中,有两个“三农诗人”,都以关注农民疾苦而闻名。一个是晚唐诗人聂夷中,他的代表作是《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以其深沉哀痛的笔触,对于晚唐农民的痛苦生活寄予深刻同情。另一个诗人则比聂夷中的名气大得多,可谓

  • 李师师天姿国色倾国倾城,燕青为什么拒绝了她?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师师,宋朝,野史秘闻

    水浒里的女人不多,但很多都是大美女,梁山就有扈三娘和仇琼英。梁山之外更多了,李巧奴、李瑞兰、潘金莲、潘巧云等,无一不是。若论第一美女,其实还是名妓李师师。李师师美到什么地步?不知道,但风流天子宋徽宗很迷恋她,为此,他还专门从皇宫挖了地道,直通李师师住处,方便和她幽会。以宋徽宗的路子,什么样的美女他没

  • 揭秘:中国古代的武将天花板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风云人物

    中国古代的武将天花板是谁?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威震天下,名垂后世的统兵大将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但真正勇冠三军,气盖万夫,“简直非人”的无敌猛将却屈指可数,以下八人(包括历史、演义、小说),万人敌之称,实至名归!第一名:李元霸李元霸,唐高祖李渊第三子,唐太宗李世民

  • 古人喝酒为什么要温酒?加热一下风味更佳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古人喝酒为什么要温酒?温酒就是先把酒加热一下,然后再喝,但是现在人基本上都是直接喝,下面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起来看看吧!首先,酒的种类不同。在元朝以前,白酒还没有盛行的时候,主要都是黄酒和米酒的天下。很多人都听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里面有一句诗词叫做“浊酒一杯家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