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六韬》为周朝姜太公所著,书中涉及到怎样的治国思想?

《六韬》为周朝姜太公所著,书中涉及到怎样的治国思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698 更新时间:2023/12/14 18:51:57

《六韬》一书来以“规模阔大,本末兼该”著称,其体系之完整,内容之丰富,均为古代兵书所少见,有的外国学者称之为“像一本军事百科全书”。《六韬》相传为周朝姜太公所著,宋代以后许多学者进行考证认为《六韬》乃后人委托姜太公之名所作。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宗太公本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六韬》共六卷六篇,约两万多字,是先秦六部经典兵书中最长的。它以、周武王与姜太公的对话的形式全面地的论述了治国、治军和军事战略问题,在军事思想、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等许多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六韬》的道家思想比较突出和黄老之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道”字出现72次,先后谈到了“天道”、“人道”(《发》);“先圣之道”(《明传》);王者之道(《上贤》);举贤之道(《举贤》).;立将之道(《明传》)等等,并明确提出了无为的思想。

陈锦松认为《六韬》一部黄老道家的兵书实为精辟之见。比较同为先秦兵家的《六韬》和《孙子兵法》,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风格完全相反,《孙子兵法》局限于讨论军事领域的战略问题,而《六韬》则更多的关注超军事领域大战略问题。如果说《孙子兵法》是军事战略方面难以逾越的理论高峰,那么《六韬》则大战略方面难以逾越的理论高峰。

《六韬》要求君主清心寡欲,勤勉治国,至于民众是否要这样则未必,治国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顺应民心,此乃典型的黄老道家治国之道。

《六韬》有着非常深刻的治国思想,从某种意义上看,《六韬》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也是一部治国安邦定国的政治著作,其治国思想体系大体上属于黄老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六韬》对理想的治国境界作了描述,“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百姓戴变于形;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古之圣人聚人而为,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要达到这容家个理想的治国境界,《六韬》提出“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

《六韬》治国思想的基本思路是圣贤的君主通过使用贤能之人治国,并提出了一套足以和儒家内圣外王学说相媲美的治国战略思想,即“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要通过修炼个人心性以获取智慧,通过个人智慧来获取财富,通过财富来获取众人拥戴与归附,从拥戴归附自己的众人中获取贤才,通过贤才来提高自己,这样就成为一个良性循环,遇到一定的时机,就以行动以获取天下。

《六韬》强调以道以智治国,在竞争激烈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相比更具有可行性。

《六韬》治国原则:“无为而治”《武韬·文启》中当文王问太公“圣人何守”时,太公道:“何忧何音,万物皆得;何音何忧,万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圣贤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天下也因之潜移默化。

《六韬》君主治国应当“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无为乃是君主治国所需遵守的基本原则。《文启》将国君能否掌握与推行无为政治视为其优劣的条件,“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意思是说最上等的圣人是会运用清静无为政治思想平治天下的人,那些欲有所作为的统治者只能造成天下的动荡。、这充分说明了《六韬》对道家无为思想的推崇。

总体上《六韬》内容广博,在各个方面都有比较精辟的理论分析,其思想和黄老道家一脉相承,对人性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人“好德归利”,并以此作为经国治军的依据,提出需要从德和利两个方面入手,同时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克制自己的私欲,爱民、少扰民,此外,其用人思想和文伐思想乃是其他先秦兵家所罕见的,至于其治敌思想则对战争的一些细节问题关注较多。

《六韬》具有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思考非常全面,涉及范围广,非常重视大战略,并提出了独特的文伐思想,把文伐作为武力竞争的重要辅助手段。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嘉庆一朝除了有“禁门之变”之外,还有哪件大事不可不提?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嘉庆,禁门之变,文史百科

    嘉庆一朝,出过几起少见的险事怪事,有“禁门之变”刺客行刺皇上,有天理教攻入紫禁城,等等。当然还有一件大事不可不提,那就是兵部“失印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嘉庆二十五年(1820)三月初八日,嘉庆帝率领宗室王公、文武百官前往河北遵化的东陵。刚走到汤山行宫时,他接到兵部奏报,

  • 司马迁因帮李陵辩护而受刑,那么此事是否另有隐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司马迁,李陵,文史百科

    提起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我们会想起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会想起他在四十八岁时遭受的残暴屈辱的宫刑。《史记》一书正是在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发奋努力完成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太史公一生真实的写照。大多数人都知道司马迁是因帮被俘投敌的李陵辩护而受刑,那么此事是否另有隐情呢?

  • 秦朝四大精锐部队分别是哪些?详解秦朝四大精锐部队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秦朝四大精锐部队分别是哪些?2000多年前,秦朝的军队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并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这都依赖于当时秦朝赫赫有名的四大军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饱受争议的岭南军团秦统一天下后,秦军在屠睢的统帅下进击南越,但并未成功,后秦始皇又命任嚣、赵佗再次出征,终将南

  • 李治喜欢武则天很明显,那么武则天是否真心爱过李治?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治,武则天,文史百科

    李治为什么这么宠爱武则天?武则天死后为什么要求与高宗合葬?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武则天能从李世民的才人,一步步晋升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这大部分的功劳都要算在李治身上。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原本是要当一辈子的出家人,但李治看上了武则天,将她重新接回宫中,并且纳入后宫。可能当时

  • 纳兰明珠是清朝十分有才的大臣,后期为何逐渐被冷落了?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纳兰明珠,清朝,文史百科

    康熙作为一代明君,手下的臣子也是很有才能的,纳兰明珠就是这样一位十分有才的大臣,纳兰明珠满洲正黄旗人士,康熙时期重臣,在康熙任期时,积极的推动了康熙撤销三藩,抵御外敌以及统一台湾等等重大事件。那么他后期为何逐渐被冷落,不再得到重用了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虽然纳兰明珠出身贵

  • 古代斩首为什么都要选在菜市场?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斩首为什么都要选在菜市场?这是因为在古代,由于科学欠发达,人们都比较迷信的关系,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他们都觉得给死刑犯行刑是一件十分晦气的事情。这个时候,由于死刑犯马上就要死了,所以阴气特别的重,如果处理不好,后患无穷。因此,一般情况下处决犯人都要选在午时三刻,太阳

  • 刘备不得不将刘封赐死,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引发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刘封在三国蜀汉战将的阵营里,是排的上名号的。如果继续培养,绝不比魏延、赵云等逊色,前途不可限量,对蜀汉政权来说,刘封将会是一支强有力的抵御外敌的中坚力量。而这位大将,同时还有一个耀眼的身份:刘备的义子。这个时候的刘备呢,膝下无可用子嗣,于是就收了一个义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 如果诸葛亮听从了刘备的遗嘱,蜀汉的历史会被改变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汉末三国,刘备作为蜀汉的建立者,可谓是从一穷二白到夺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可想而知,这其中的过程有多么艰辛,相比于曹操,孙权等人,刘备可谓是输在了起跑线上,但他最终却也笑傲了三国, 这其中无疑有他非常人般的努力,还有其识人用人的眼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三国志》中记载:“先

  • 在汉昭帝刘弗陵执政时期,为什么会发生元凤政变?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汉武帝刘彻死后,年仅七岁的刘弗陵登基称帝,是为汉昭帝。新帝年幼,所以在即位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等5人共同辅政。但就在元凤元年,上官桀与桑弘羊等权臣被杀,史称元凤政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汉昭帝刘弗陵执政时期,为什么会发生元凤政变?霍光在辅政期间公正严明,因此得罪了一些当

  • 刘邦对刘肥有补偿心理,但为何不能将其立为皇太子?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刘肥是刘邦的长子,但却是庶长子,这几乎让他的长子优势打消,因为在嫡长子继承制盛行的年代(汉朝离周朝很近),嫡子的继位顺序就甩开庶子几条街,更别说嫡长子了。只有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长子才能有巨大优势,比如万历帝的长子朱常洛,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可刘肥的生母曹氏只是刘邦的情妇,两人没有明媒正娶,刘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