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司马迁因帮李陵辩护而受刑,那么此事是否另有隐情?

司马迁因帮李陵辩护而受刑,那么此事是否另有隐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815 更新时间:2023/12/30 2:20:27

提起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我们会想起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会想起他在四十八岁时遭受的残暴屈辱的宫刑。《史记》一书正是在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发奋努力完成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太史公一生真实的写照。大多数人都知道司马迁是因帮被俘投敌的李陵辩护而受刑,那么此事是否另有隐情呢?让重温那段历史,探究司马迁为何为冒死李陵辩护,而汉武帝又为何动怒处以重刑吧。

一、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之始末

李陵的知名度可能不是很高,但是李陵的爷爷西汉名将李广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关。”中的“飞将”便是指李广。司马迁曾说李陵“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拘国家之急,其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西汉二年,李广利讨伐匈奴,汉武帝命令李陵在后面“将辎重”,李陵不愿意,自请独当一面,于是他遂领五千名步卒深入疆界。结果这支步兵恰好遇上了匈奴大队,李陵及其部下在当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然而由于寡不敌众,李广利又拒绝发兵救援,李陵一支孤军只能且战且退,最后全军覆没。

李陵没有以身殉国,而是选择了“一失足即成千古恨”的投降一途。消息传到西汉朝廷后引起汉武帝震怒,朝堂之上,看武帝眼色行事的满朝文武自然也对李陵发出义正辞严的谴责,一致要求予以严惩。只有司马迁对此持不同看法。但他一是碍于人微言轻,考虑到自己的意见讲出来不起作用,二是怕与大多数朝臣的意见相左,于是而隐忍不发。汉武帝发现朝臣中只有司马迁未表态,特意召他询问,司马迁于是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意见,结果陷入不测之罪。

二、司马迁冒死辩护之因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对辩护一事做了如下描述:“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自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由此看来,司马迁为李陵辨护的理由有三点:一是他品格高尚,“有国士之风”;二是李陵投降是出于万般无奈,身不由己,但他内心还是向着故国的,投降只是权宜之计,所谓“欲得其当而报汉”;是他尽管在这场战役中失败,但也给了敌人重创,“功亦足以暴于天下”。另外,笔者认为此时的司马迁入世不深,阅历太浅。太史令的职务打交道的是以往留下来的文献典籍,司马迁终日沉浸在与古人的对话中,对于现实中官场的黑暗,人心的叵测了解太少,所以他敢于面对盛怒的汉武帝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三、汉武帝判以重刑之因

什么是宫刑呢?宫刑,也被称为腐刑,是古代一种破坏生殖的残酷肉刑。郑玄给《周礼·秋官·司刑》作注说“丈夫则割其势,女子闭于宫中。”遭受宫刑后的司马迁悲痛欲绝,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写道:“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在当时官居太史令,而且深得汉武帝的信任,为什么会因几句劝谏而遭此惨祸呢?

汉武帝给司马迁的罪名是“沮贰师”和“诬上”。征伐匈奴李陵只是偏师,而主力大军则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武帝宠姬李夫人和宠臣李延年的长兄。司马迁渲染偏师李陵苦战的功劳,自然就轻视冷落了李广利这个天子的宠臣,这就是所谓的“沮贰师”。同时,司马迁既然反复申张李陵的对汉忠义,极力说明李陵失败投降的不得已,那么失败的责任只有归在汉武帝给他的兵太少,又不派得力的人去接应,从而使这支小部队孤军无援。于是,李陵败军的责任很自然地就归到朝廷方面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诬上”。这两项罪名可是实实在在的戳到了汉武帝的痛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不满积蓄已久。司马迁写的《史记》中有许多进步的但是不能为当时所容的观点,如肯定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同情汉朝酷吏统治下爆发的农民起义等。司马迁有一种敢于坚持实理、秉笔直书的精神,他批判汉帝国的黑暗面,揭穿当时某些圣君贤相们的种种阴私,表现对当时儒学掩饰下的酷吏政治的反感,这些都是不能被汉武帝以及他所宠用的将相们所容的。据卫宏《汉书·旧仪注》云:“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可见,汉武帝判次重刑也是新仇旧怨一起发作的结果。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拜读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只觉字字泣血,不禁被其中的慷慨情怀感动。宫刑没有毁掉司马迁,反而让他发愤著书,在极度的肉体和精神的屈辱中完成了《史记》这一著作,这种精神让今天的我们唏嘘不已,也值得我们去学习。

标签: 司马迁李陵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秦朝四大精锐部队分别是哪些?详解秦朝四大精锐部队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秦朝四大精锐部队分别是哪些?2000多年前,秦朝的军队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并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这都依赖于当时秦朝赫赫有名的四大军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饱受争议的岭南军团秦统一天下后,秦军在屠睢的统帅下进击南越,但并未成功,后秦始皇又命任嚣、赵佗再次出征,终将南

  • 李治喜欢武则天很明显,那么武则天是否真心爱过李治?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治,武则天,文史百科

    李治为什么这么宠爱武则天?武则天死后为什么要求与高宗合葬?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武则天能从李世民的才人,一步步晋升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这大部分的功劳都要算在李治身上。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原本是要当一辈子的出家人,但李治看上了武则天,将她重新接回宫中,并且纳入后宫。可能当时

  • 纳兰明珠是清朝十分有才的大臣,后期为何逐渐被冷落了?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纳兰明珠,清朝,文史百科

    康熙作为一代明君,手下的臣子也是很有才能的,纳兰明珠就是这样一位十分有才的大臣,纳兰明珠满洲正黄旗人士,康熙时期重臣,在康熙任期时,积极的推动了康熙撤销三藩,抵御外敌以及统一台湾等等重大事件。那么他后期为何逐渐被冷落,不再得到重用了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虽然纳兰明珠出身贵

  • 古代斩首为什么都要选在菜市场?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斩首为什么都要选在菜市场?这是因为在古代,由于科学欠发达,人们都比较迷信的关系,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他们都觉得给死刑犯行刑是一件十分晦气的事情。这个时候,由于死刑犯马上就要死了,所以阴气特别的重,如果处理不好,后患无穷。因此,一般情况下处决犯人都要选在午时三刻,太阳

  • 刘备不得不将刘封赐死,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引发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刘封在三国蜀汉战将的阵营里,是排的上名号的。如果继续培养,绝不比魏延、赵云等逊色,前途不可限量,对蜀汉政权来说,刘封将会是一支强有力的抵御外敌的中坚力量。而这位大将,同时还有一个耀眼的身份:刘备的义子。这个时候的刘备呢,膝下无可用子嗣,于是就收了一个义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 如果诸葛亮听从了刘备的遗嘱,蜀汉的历史会被改变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汉末三国,刘备作为蜀汉的建立者,可谓是从一穷二白到夺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可想而知,这其中的过程有多么艰辛,相比于曹操,孙权等人,刘备可谓是输在了起跑线上,但他最终却也笑傲了三国, 这其中无疑有他非常人般的努力,还有其识人用人的眼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三国志》中记载:“先

  • 在汉昭帝刘弗陵执政时期,为什么会发生元凤政变?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汉武帝刘彻死后,年仅七岁的刘弗陵登基称帝,是为汉昭帝。新帝年幼,所以在即位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等5人共同辅政。但就在元凤元年,上官桀与桑弘羊等权臣被杀,史称元凤政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汉昭帝刘弗陵执政时期,为什么会发生元凤政变?霍光在辅政期间公正严明,因此得罪了一些当

  • 刘邦对刘肥有补偿心理,但为何不能将其立为皇太子?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刘肥是刘邦的长子,但却是庶长子,这几乎让他的长子优势打消,因为在嫡长子继承制盛行的年代(汉朝离周朝很近),嫡子的继位顺序就甩开庶子几条街,更别说嫡长子了。只有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长子才能有巨大优势,比如万历帝的长子朱常洛,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可刘肥的生母曹氏只是刘邦的情妇,两人没有明媒正娶,刘邦始

  •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帝国,它是怎么走向灭亡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汉朝(前206—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汉朝又是为什么会灭亡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外戚、宦官乱政东汉初期,光武帝

  • 曹操为何撤出汉中这个险要之地?大致上有哪两大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今天的三国故事见于《三国志·武帝纪》注引《九州春秋》,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是曹操和杨修。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原文如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