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维摩诘居士的布施

维摩诘居士的布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601 更新时间:2024/3/16 15:58:40

维摩诘居士生病那段时间,佛陀想派几位弟子去探病,但是,很多人都不敢去,因为维摩诘居士辩才无碍,许多小乘行者都不敢去探望他。

那时,有位在家居士善慧,他很发心也很虔诚。有一天,他正好去听法,佛陀就希望他能自告奋勇去探病,因为他既年轻又有智慧。

但是善慧也不敢去,佛陀问他为什么?他回答:“因为维摩诘居士言词犀利严正,所以我对他很敬畏。有一次我家设宴供养沙门、婆罗门及外道行者,又布施给贫穷残疾、乞丐等,以七天的时间展开布施会。当时,维摩诘居士从我家门前经过,告诉我:‘这样不是真正的布施。’”

善慧问道:“怎样才是真正的布施?”

维摩诘居士说:“应该要法施,只有财施还不够。”

善慧又问:“如才能达到法施?”

维摩诘居士说:“要以菩提心起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喜心,以摄智慧起舍心。”

“以菩提心起慈心”,菩提心就是道,我们要发心于道,以道心起慈心。慈就是与乐,常给人快乐,不起分别的付出,使众生快乐也就是发菩提心。

其次,是“以救众生起大悲心”,既发菩提心,就会想如何才能救度众生,这一念就是大悲心。只要众生身心有苦,我就要设法去救助;看到众生苦而生起悲心,就是“以救众生起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大喜心”,要使众生快乐,不只是要给物质或使其心安稳,还要使用正确的方法,给他们正确的观念思想,这才是永远的布施。不只我们应发大悲心,令众生快乐,还要发众生,保持这分大悲心,让他们知道投入、布施,才能得大欢喜。

有句话说:“施比受更有福、更快乐。”如果能引导大家以正确清净的心念去付出,就会得到永远的快乐,这就是“正法”;也就是使其不致思想偏差,而能知足快乐。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不是没钱的人就一定苦;也不是地位高、财产多就会快乐,苦乐是依据人们的思想、观念而定,若能安贫乐道,则时时知足也很快乐,这就是正法。所以要“以持正法起大喜心”,有了正确的观念,内心常常充满喜悦,不只自己快乐,还能影响别人,让别人也欢喜付出,同享快乐。

“以摄智慧起大舍心”,有智慧的人,能不断地舍,舍得没有烦恼,而且很快乐;为了摄受众生培养智慧,必须有“大舍心”。以上就是维摩诘居士告诉善慧关于“法施”的方法。

这可以证明有道心的人即得安乐,不论走到哪里都是道场。每个环境都有不顺心的地方,但常常抱着处处是道场的心,即能以心转境。

在工作中,如能专一心志则没有烦恼,完成工作就会很有成就感。道心即道场,道心即是菩提心;这分菩提心让我们没有烦恼,常常乐在其中。所谓“慈、悲、喜、舍”;“慈”即慈善工作;“悲”即是求病苦的众生;“喜”即是化,扭转我们的观念;“舍”即是教育。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慈、喜、舍,身体力行,这也正是福慧双修。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观音菩萨念佛在念谁?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印了元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

  • 世尊与燃灯佛的因缘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以前有个提和卫国,国王名叫灯盛,他有一位神奇的儿子,出生之时身边一切光明照彻,犹如明灯,因此被称为燃灯太子(锭光太子)。国王灯盛在临终之时将政务托付给了锭光太子,太子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根本无心政务,就将国家授与自己的弟弟,当即就出家了,直到修行圆满,证得佛果。锭光太子成佛之后号燃灯佛、普光佛、锭光

  • 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吗?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吗?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千百年来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的传奇在这悠悠天地间诉说着人世的苍茫和美丽,穿越着千年僧寺的悠悠钟声,一如既往地演绎着古老的传承。 弥勒,为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

  • 佛陀讲述大肚弥勒佛成佛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大肚弥勒佛又称大肚弥来佛。中国佛教寺院中的一尊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将其尊俸在寺庙的前殿。由于大肚弥勒佛像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因此深受信众尊重。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佛像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在部分寺院都有这样的对联与弥勒佛像相伴:“大肚能容,容天

  • 高僧形貌丑陋却记忆超群,研习经典终名声远播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晋朝的道安大师,十二岁出家,心性聪敏,遗憾的是形貌非常丑陋,不为师父所看重。在刚出家的三年中,都被驱使到田间工作。可是,他做事非常勤努,虽然辛苦,却从未有过怨言。 再经过数年,有一天,禀告师父要求看经,师父给了他一本辩意经,约有五千字。道安大师手捧着经,照常到田里工作,只利用休息的时候,翻开来阅读

  • 佛陀往昔求法因缘 为求佛法宁舍其命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从定起已,为诸四众演说无上甘露妙法。时有无量百千大众前后围绕,诸根不动听闻法要。 时诸苾刍既见大众身心寂静殷勤听法,咸皆有疑白佛言:“世尊!唯愿慈悲为断疑网;如来大师无上法王,今此座中听法诸人,何故殷勤身心不动,听闻妙法如饮甘露?” 世尊

  • 民国高僧四次燃指供佛 被尊称为“六指长老”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民国祗园大师,名淳镜,俗姓王,贵州普定县人。从小就不爱讲话,喜欢安静,不娶妻室,有空常常诵念法华经。当他父母亲双双过世后,便往云南鸡足山慧灯庵,顶礼月池禅师,求请出家。 清德宗光绪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年)春天,往云南姚州佛陀山至德禅院受出家具足比丘戒。随后发心到处参学,天下名山,都走遍了。后来行

  • 世尊和舍利弗前世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锦尽手长者。至舍利弗所。讽诵经法。还归其家。厌所居处。下其须发。而为沙门。未得罗汉。一切所造。皆已备足。时诸比丘。往见世尊。今我等察锦尽手。稽首面见。闻说法律。寻时出家。而为沙门。博闻多智。讲若干法。言谈雅丽。庠序无犷。兴起禅思。故复还家。世

  • 史纯印老人布施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老人一生以平等心广行布施,从不冷眼旁观别人的苦难,总是将别人的苦难播种在自己那无垠的悲田上。为父母解忧、为妹妹解苦而舍婚龄;因刘家老小亟需照顾而离富投贫;对孤苦贫病者舍米施衣,连从娘家带来的金银手饰也舍出去让人换玉米面充饥——足见其周济众生从不吝啬。 老人心善手散,不把东西放在心上,伪满时她听说

  • 关于第十一世班禅的十个特别“标签”!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拿我来说,刚出生以后,甚至在娘胎里边就受到(念佛经)的影响。后来我也听到他们念莲花生大师颂,还有西藏一些高僧,翻译的佛经我都听到他们念。” 这是坚赞诺布15岁时回忆自己对于佛教的最早记忆时说的话,这个男孩就是十世班禅的转世灵童: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如今已经25岁的班禅,即将迎来自己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