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泾渭分明的典故

泾渭分明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03 更新时间:2024/1/25 16:04:23

泾渭分明是一个成语,源自自然景观。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明显的界限。后人就用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1、含义

泾渭分明亦作“泾渭自分”。亦作“泾渭自明”。

泾:清;渭:混浊;

泾渭 二水清浊异流,汇而不混。比喻优劣、是非等非常分明。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2、出处

《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3、典故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

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

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乌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经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

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这一成语的缘故,每年来泾渭会合处看"泾渭分明"的人不少。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鹤立鸡群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释义] 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语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嵇绍)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正音] 鹤;不能读作“háo”。

  • 过河拆桥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释义] 自己过了河;就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脚踢开。[语出]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正音] 拆;不能读作“cāi”。[近义]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反义] 饮水思源[用法

  • 改弦更张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释义] 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变更方针、计划、办法或态度。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语出] 《魏书·高谦之传》:“且琴瑟不韵;知音改弦更张;骖未调;善御执辔成组。”[正音] 更;不能读作“ɡènɡ”。[辨形] 弦;不能

  • 分庭抗礼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解释】: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有一天,孔子领着学生在河边游玩,碰见一位见解很深刻的渔翁,于是孔子虔诚地向他求教,他说:我从读书起至今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高深的教诲,今天碰到您这样的圣人,怎敢不虚心求教呢?渔翁被孔子

  • 滥竽充数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滥竽充数意思】滥:失实的,假的。充:冒充。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不好的装好的。【典故】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

  • 揠苗助长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揠苗助长的意思】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

  • 盲人摸象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典故】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

  • 亡羊补牢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典故】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rd

  • 东山再起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出处《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2、典故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

  • 打草惊蛇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