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mù yè wú zhī【典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解释】黑夜无人知晓。【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暗中做事,无人知道【结构】偏正式【押韵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毛施淑姿、背公徇私、披毛求疵、劳心苦思、言不及私、万不一失、终天之思、红叶题诗、返哺之私、......【年代】当代【英语】ignorant; innocentilliteracyto keep sb. in the dark (about sth.)【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太守杨震为人正直,清正廉洁,从来不收受别人的贿赂。受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趁着夜色,给他送去10斤黄金。杨震十分不高兴,王密说夜深人静没人知晓的。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不能收这不义之财。”【示例】你不要以为暮夜无知就可以为所欲为。
更多文章
与众不同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注音】yǔ zhòng bù tóng 【出处】这是今日令中第一个古人,必须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觉有趣。清·李汝珍《镜花缘》 【解释】跟大家不一样。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出色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异乎寻常、独出心裁、独具匠
呕心沥血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拼音】ǒu xīn lì xuè 【典故】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唐·韩愈《归彭城》诗 【释义】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用法】作谓语、定语
悲欢离合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注音】bēi huān lí hé 【出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阳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词 【释义】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用法】作主语、宾语;形容生活中的悲哀喜悦等情感 【结构】联合式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拼音】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 ,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典故】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释义】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拼音】lù yáo zhī mǎ lì , rì jiǔ jiàn rén xīn 【出处】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九 【解释】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各路义军纷纷配合,项梁率军攻秦。范增去拜见项梁说:“秦灭六国,楚国最冤,楚南公说过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都会报仇雪恨消灭秦国的。”于是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米心为楚怀王,得到楚人的拥护而迅速壮大实力。 【成语示列】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金元帝国之梦,岂久长
古代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清明,今年首次成为法定假日。清明节的休假制度,为人们祭祖扫墓带来了便利,但祭扫只是清明节的一个方面,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节日习俗,今天不妨让古人来教教我们怎么样过清明节。清明: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
元宵节才是中国古代“情人节”?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
简析世界十大禁书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世界十大禁书是世界上争议最大遭禁最久的十部作品。其作者有因写性爱小说扬名与世,有此成为世界三大禁书作家的性爱文学鼻祖劳伦斯;有在美国文坛因描写性欲大胆直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品遭禁最多最久的亨利·米勒;也有俄国颓废派掌门纳博科夫,曾被公认为二战后最有贡献的小说家、但又因《洛丽塔》轰动
世界上误传的32个谣言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有很多人被骗了也不知道,但是这个谎言却很简单,你也没懂得。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全世界疯传的32条谣言,看看你被骗了多少?01、小时候看课本说月球上能看到长城——事实上如同人从50米外的距离看一根头发丝。。。02、几个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牛顿同志和苹果的故事—&m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