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轿子的发展史:从大秦到清朝 从皇室到百姓

轿子的发展史:从大秦到清朝 从皇室到百姓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84 更新时间:2024/1/16 22:19:33

轿子是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东西方各国广泛流行。就其结构而言,轿子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无篷。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

《汉书》载:会稽太守严助“舆轿而隃领(岭)”。唐颜师古注解为:“服虔曰:‘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臣瓒曰:‘今竹舆车也,江表作竹舆以行是也’。”汉时的所谓轿不过是能行山路的车。《明史·舆服志》干脆明说:“轿者,肩行之车。”所以旧时轿又称“肩舆”、“平肩舆”。“轿子”之名,据说最早始于宋。圣经《以赛亚书》中也有记载。古罗马时代,只有皇后和元老院议员的夫人才能乘坐。17世纪到有弹簧坐垫的马车出现之前,在整个欧洲都很盛行。

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千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有一句话:“予乘四载,随山刊木。”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讲的。后人解释,这四载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史记·夏本纪》)这个“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轿子。它倒底是什么样子,有的古文献说:“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这是由于欙是过山之用,负在一前一后两个人肩上,远望过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癸已类稿·轿释名》),所以,在上古时,轿、桥二字相通。而它的具体形状目前还无从可考。

秦以前,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自汉之后,才陆续有了乘坐轿子的记载。《汉书.陈余传》云:“上使泄公持节问之孥舆前。”唐代颜师古注曰:“孥舆者,编竹木以为舆形,如今之食舆矣。”孥舆就是用竹木制作成的轿子。东汉班固的《西都赋》:“乘茵步辇,惟所息宴。”步辇乃是去掉了轮子的小车,由人用木杠抬着前行,形同于轿。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校猎赋》里也提到了这种轿子:“步辇西园,还坐玉堂。”

北宋王得臣的《麈史》载,在唐代,轿子只是帝王和后妃的代步工具,其他人是没有资格享受的,就连宰相也只能骑马。北宋年间,历经四朝的元老文彦博,因为年老体衰,与另一位身患疾病的名臣司马光,被皇帝特许乘坐轿子,属于是优待老臣的恩典。在乘轿的制度方面,与赵宋王朝对峙的辽国,也师法于宋。《辽史》中记载,只有辽国的皇帝才能乘轿,即使是皇太子也只能乘车,没有资格坐轿子。

到了南宋,臣民不准乘轿的规矩就被打破了。《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宋室自汴梁迁都临安之后,宋高宗认为江南的气候潮润,路面湿滑,一些上了年纪的大臣骑马出行,很容易滑倒被摔伤,就说:“君臣一体,朕不忍使群臣奔走危地,可特许乘舆。”于是,随着禁令的取消,轿子也成为了当时非常普及的交通工具,就连从事医卜星相的各种民间艺人,也可以乘坐二人小轿,往来于各地。南宋姜夔的《鹧鸪天.巷陌风光纵赏时词》:“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乘肩就是坐着轿子,旁边跟了一个小女仆从,很随意的样子。从词中描述的生活画面,可见乘轿在当时,乃是很常见的景象。

清代是对轿子的使用和等级规定得最为细致、也最为严格的时期。清人以弓马得天下,刚开始,惟恐王公大臣乘坐轿子惯了,享于安乐而荒废了骑射之术,所以规定不论满汉文武,京官一律骑马,不准乘轿。后来朝廷更改了仪制,准许文职官员乘轿,但是满汉官员的标准不同:汉人一至四品的文职京官,在京城内可以乘坐四人大轿,出京则可以改乘八抬大轿;四品以下的文职京官,在京城内可以乘坐二人小轿,出京则可以改乘四人大轿。

外省的汉人官员,诸如督抚、学政、盐政、织造等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乘坐八抬大轿;其余的从布政使到知县,可以乘坐四人大轿。其他的杂职人员只准乘马。不过,也有一些偏远地方的杂职人员,由于天高皇帝远,监管不力,偷偷地乘坐二人小轿,乃为地方官员所默许。武官中,若是有将军、提督、总兵,因年纪太老,骑马不方便,可以上书朝廷申请乘轿。若是外官入京,一律乘车,不准乘轿子。

满人官员乘轿的规定更为严格。亲王和郡王可以乘坐八抬大轿,但平日里为了方便,也是乘坐四人轿。亲王、郡王、世子的福晋,她们乘坐的轿子规格,以及轿上的各种装饰,都有严格的规定。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则是乘坐朱轮车轿。一品文职大臣、军机大臣乃乘坐四人轿;二品大员要等到年过六十,才能乘坐轿子。蒙古王公则一律不准乘轿。其中只有一个特例,咸丰年间,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被封为亲王的僧格林沁,被咸丰特许乘坐轿,是属于仅有的例子。

至于平头百姓乘坐的轿子也有规定,必须齐头,平顶,黑漆,帷幔也只能用皂色的布。另外,清代还有一种用牲口抬的轿子,乃用两根长杠子架在前后两头骡子的背上,中间部分置轿厢,人坐卧其中,可以应对较远的路程,名曰「骡驮轿」。《红楼梦》的第五十九回,贾府的女眷要随祭一位薨逝的老太妃,贾母就是率领众人分乘几只驮轿入朝。这种驮轿的舒适程度,比起贾元春省亲时乘坐的八人抬、金顶、金黄绣凤帷幔的轿子,自然也就无法相提并论了。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少数民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是如何庆祝的呢?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以下就来说说某些少数民族的春节风俗,他们是如何庆祝的呢,有什么样的活动?1、白族的春节风俗活动:“放高升”内容: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

  • 乱针绣的起源 我国名绣,“乱针绣”濒临失传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流畅细腻的线条、层次分明的色彩、呼之欲出的画面,眼前一幅幅栩栩如生、宛若油画般的绣品,正是被誉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的“乱针绣”。日前的第十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上,来自江苏扬州宝应县的乱针刺绣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却面临濒临失传的困境。 乱针绣源于苏绣又超越苏绣,自成一格,是1930年由刺绣家

  • 重阳节的节日禁忌 ,不可说节日快乐, 夫妻不能同床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登高,这里面其实有着与现今说法完全迥异的含义。古时传说这是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因为相传这一天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

  • 涮羊肉起源:涮羊肉的三种由来说法, 涮羊肉要涮多久才能吃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涮羊肉:主要做法是支一口大锅煮整块的羊肉,把微冻羊肉用刀切成块,往沸水里一涮,捞出后蘸料吃,本来是为了填饱肚子,没想到竟成一道美食,于是这种作法流传下来,并在北京流行开来,经过不断改进,大铁锅换成了精制的小铜锅,调味品用中原的物产——芝麻酱、韭菜花、酱豆腐等,涮羊肉的滋味就更加鲜美了。一、涮羊肉有着

  • 千年浦城剪纸“惊艳”亮相福州, 中国剪纸的内容含意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民间剪纸之乡”福建浦城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展21日正在福建海峡民间展览馆举行,展出浦城剪纸优秀作品110幅,既有传统花样,也有现代作品,全面展现浦城剪纸的艺术特点和作品形态。 现场,剪花嫂娴熟剪出鲤鱼,初看不过是条活灵活现的鲤鱼,细看却发现其鳞内还嵌有“鱼跃龙门”的字样,让现场中外游客大为赞叹

  • 四柱八字基础知识 四柱是哪四柱?与八字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又称“推四柱”或“批八字”。这种算命方法是以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考察吉凶的主要依据。年月日时叫四柱,每柱均有相对应的天干和地支,四柱合起来共八个字。就人事测算看,年柱看父母祖业,月柱看兄弟朋友,日柱看夫妻婚姻,时柱看儿女成就。具体推算时,以日干为主,看其在四柱中所处之地的生旺死绝,再参以所行大运的

  • 福文化的诠释及由来:贴福字何时才能倒着贴?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福文化是源自中国的民俗文化。她的涵盖面非常广,伴随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她所折射出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观念及价值观。很多家庭,在过年过节时都会在家里的适当位置贴个“福”字,寓意福气吉祥,同进很多人以为福字是要倒贴的,取“福到”之意。真的是这样吗

  • 古代的弄璋之喜是什么意思?与重男轻女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在现在,有人生个儿子,稍文雅的朋友,会祝贺他“弄璋之喜”。为什么叫弄璋呢? 弄璋,中国民间对生男的古称。始见周代诗歌中。指生下男孩子把璋给男孩子玩,璋是指一种玉器,后来把生下男孩子就称为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 古代重男轻女,女儿不如儿子宝贵,璋是一种美玉,所以,生儿子,被称为“弄璋”

  • 交杯酒的发展史:源于什么朝代?交杯酒的由来及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说到交杯酒,大家都会想到结婚,那交杯酒有着怎样的意义呢?由来是什么?交杯酒,传统婚俗之一,源于先秦。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先各饮半杯,然后交换一齐饮干,谓之饮交杯酒,在古代又称为“合卺(jǐn)”1、交杯酒包含的意义 喝交杯酒的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

  • 祭灶的礼仪:灶神是什么神?汉族传统是如何供奉灶神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也就是厨房之神。是神话传说中等级最低的地仙。 汉族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除夕日返回人间。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汉族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