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少数民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是如何庆祝的呢?

少数民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是如何庆祝的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799 更新时间:2024/2/8 4:40:25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以下就来说说某些少数民族的春节风俗,他们是如庆祝的呢,有什么样的活动?

1、白族的春节风俗

活动:“放高升”内容: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2、布依族的春节风俗

活动: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内容: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3、 高山族的春节风俗

活动:“围炉” 内容: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4、撒拉族(撒尼族)的春节风俗

活动:食圆 内容: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5、达斡尔族的春节风俗

活动:年年高 内容: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哈尼族的春节风俗 ,活动:荡秋千内容: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6、满族的春节风俗

活动: 挂旗过年内容: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7、傣族的春节风俗

活动: 掷糠包内容: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8、蒙古族的春节风俗

活动: 酒肉不尽内容: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9、侗族的春节风俗

活动: 芦笙会 内容: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10、彝族的春节风俗

活动: 跳虎内容: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鸡献“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11、壮族的春节风俗

活动:迎英雄内容: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乱针绣的起源 我国名绣,“乱针绣”濒临失传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流畅细腻的线条、层次分明的色彩、呼之欲出的画面,眼前一幅幅栩栩如生、宛若油画般的绣品,正是被誉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的“乱针绣”。日前的第十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上,来自江苏扬州宝应县的乱针刺绣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却面临濒临失传的困境。 乱针绣源于苏绣又超越苏绣,自成一格,是1930年由刺绣家

  • 重阳节的节日禁忌 ,不可说节日快乐, 夫妻不能同床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登高,这里面其实有着与现今说法完全迥异的含义。古时传说这是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因为相传这一天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

  • 涮羊肉起源:涮羊肉的三种由来说法, 涮羊肉要涮多久才能吃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涮羊肉:主要做法是支一口大锅煮整块的羊肉,把微冻羊肉用刀切成块,往沸水里一涮,捞出后蘸料吃,本来是为了填饱肚子,没想到竟成一道美食,于是这种作法流传下来,并在北京流行开来,经过不断改进,大铁锅换成了精制的小铜锅,调味品用中原的物产——芝麻酱、韭菜花、酱豆腐等,涮羊肉的滋味就更加鲜美了。一、涮羊肉有着

  • 千年浦城剪纸“惊艳”亮相福州, 中国剪纸的内容含意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民间剪纸之乡”福建浦城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展21日正在福建海峡民间展览馆举行,展出浦城剪纸优秀作品110幅,既有传统花样,也有现代作品,全面展现浦城剪纸的艺术特点和作品形态。 现场,剪花嫂娴熟剪出鲤鱼,初看不过是条活灵活现的鲤鱼,细看却发现其鳞内还嵌有“鱼跃龙门”的字样,让现场中外游客大为赞叹

  • 四柱八字基础知识 四柱是哪四柱?与八字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又称“推四柱”或“批八字”。这种算命方法是以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考察吉凶的主要依据。年月日时叫四柱,每柱均有相对应的天干和地支,四柱合起来共八个字。就人事测算看,年柱看父母祖业,月柱看兄弟朋友,日柱看夫妻婚姻,时柱看儿女成就。具体推算时,以日干为主,看其在四柱中所处之地的生旺死绝,再参以所行大运的

  • 福文化的诠释及由来:贴福字何时才能倒着贴?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福文化是源自中国的民俗文化。她的涵盖面非常广,伴随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她所折射出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观念及价值观。很多家庭,在过年过节时都会在家里的适当位置贴个“福”字,寓意福气吉祥,同进很多人以为福字是要倒贴的,取“福到”之意。真的是这样吗

  • 古代的弄璋之喜是什么意思?与重男轻女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在现在,有人生个儿子,稍文雅的朋友,会祝贺他“弄璋之喜”。为什么叫弄璋呢? 弄璋,中国民间对生男的古称。始见周代诗歌中。指生下男孩子把璋给男孩子玩,璋是指一种玉器,后来把生下男孩子就称为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 古代重男轻女,女儿不如儿子宝贵,璋是一种美玉,所以,生儿子,被称为“弄璋”

  • 交杯酒的发展史:源于什么朝代?交杯酒的由来及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说到交杯酒,大家都会想到结婚,那交杯酒有着怎样的意义呢?由来是什么?交杯酒,传统婚俗之一,源于先秦。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先各饮半杯,然后交换一齐饮干,谓之饮交杯酒,在古代又称为“合卺(jǐn)”1、交杯酒包含的意义 喝交杯酒的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

  • 祭灶的礼仪:灶神是什么神?汉族传统是如何供奉灶神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也就是厨房之神。是神话传说中等级最低的地仙。 汉族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除夕日返回人间。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汉族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

  • 不同朝代的花样灯会介绍:古代什么节日举办灯会?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古代什么节日会有灯会?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观赏花灯的习俗。灯会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可见唐代的灯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