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声东击西的典故

声东击西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316 更新时间:2024/1/26 1:32:24

声东击西的意思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惨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对关羽关怀备至,送他宅院、美女、战袍及宝马,关羽还是无动于衷,一心想打听刘备的下落。张辽问他为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说他与刘备有过生死誓言。《三国演义》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可以指徐庶,也可

  • 东窗事发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传说秦桧杀害岳飞时,曾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定计。秦桧死后,在地狱里受苦,王氏给他作道场,并派道士去探访他。他对道士说:请告诉夫人,东窗下的密谋已经暴露了。后遂用“东窗事发、东窗事犯”等阴谋败露,将被惩治;以“东窗妇”借指阴毒的人;以“东窗计&

  • 约法三章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约法三章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2、约法三章的成语故事刘邦本来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在秦朝统治下,做过一名亭长(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由于押送民夫去建阿房宫,修骊山墓,刘邦多次去

  • 响遏行云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响遏行云的主人公是谁?战国时期,有个喜欢歌唱的青年,名叫薛谭。他得知秦青在歌唱方面很有造诣,便拜秦青为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有了很大进步,受到了同行的称赞。薛谭自以为已经把老师的本领学到手了,于是,有一天,他便去向秦青告别,秦青没有挽留他。第二天,秦青在郊外设宴为他送行。在饮酒话别的时候,秦

  • 草木皆兵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成语草木皆兵的意思,草木皆兵出自什么战役?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草木皆兵的故事简介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符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公元383年5月,苻坚征集

  • 请君入瓮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请君入瓮的故事典故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始作俑者自作自受。溯源《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在历史上曾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战例。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 四面楚歌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四面楚歌,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也有同名歌曲。1、四面楚歌的典故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

  • 不名一钱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不名一钱的意思: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不名一钱”这则成语的“名”是占有,不名一钱表示一个钱也没有,比喻极度贫穷。2、历

  • 入木三分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唐·张怀瓘《书断》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字迹的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语本《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