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功亏一篑的典故

功亏一篑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093 更新时间:2024/2/19 3:35:54

功亏一篑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筑九仞高的山,只差最后一筐土而没有完成,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而没有完成。类似于功败垂成,对这个成语的触,还是在中学快毕业的时候,我们中学快毕业的时候校在最后一次会防止我们因为快毕业了而放松对校纪校规的铭记,而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他跟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是为了让我们筑最后一筐土,坚持到毕业,没在最后时刻做出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当时对这个成语只是大致的了解它的意思,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对这个成语的理解还是由于一次惨痛的经历。

工作后,我在一家广告担任设计工作。一次公司好不容易跟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份装饰材料的订单,要是为那家公司做几个霓虹灯效果的宣传灯箱,接到任务后,我们几个人整天忙设计,终于按期完成了初步设计,把效果图拿给客户看,客户看过很满意,接下来就是后期制作了,由于是个大客户,我们不敢怠慢,一步步心谨慎地进行,终于成品明天就能全部交工了,今是最后一步外部喷绘,喷到还剩最后一个了,一看快八点了,我们几个决定先吃饭再回公司完成最后一个的喷绘,忙了一个期了,我们一直没放松,吃饭时我们几个贪杯,多喝了点酒,回到公司,一位同事在调漆时出了点小差错,当时我们没注意,二天交付客户时发现最后一个漆的颜色有差别,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客户非不满意,取消了订单,以致公司遭受了损失,我们几个遭受了严厉的处罚。

用功亏一篑形容我们一点没错,就差最后一哆嗦了,而我们由于放松却出了小差错,以至于前面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这跟开始一点没做效果是一样的,我们赔了客户违金,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是我们收获了教训,收获了经验。

最后一刻的放松往往对最后的结果产生致命的影响,对某些事感觉胜利在望,就放松了警惕。古语说的好,行百里者半九十,没坚持到最后,付出的再多,结局可能同样会令人惋惜。所以,从那次事件之后,我做任事情不坚持到最后一刻决不会有任何的放松懈怠,稍有不注意,之前的努力很有可能白费,到时候只剩下慨叹和惋惜,功亏一篑的感觉不好受啊。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口是心非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口是心非这个成语我想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它的本来意思是说嘴里说的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一般都用做贬义词,但是我觉得现在它的意思更趋于中性,表达出了更多的无可奈何。现在的生活压力这么大,为了生存,或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不得不说出一些口是心非的话,一些阿谀奉承的话。不管是为了讨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释义] 师:借鉴。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语出]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近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一首歌咏菊花的诗。黄巢年轻时,到京城长安应考,没有考上。他在长安看到了朝廷的腐败,愤慨地写下了这首诗,表示了自己立志推翻唐王朝统治的决心。唐朝晚年,特别是唐宣宗以后的懿宗、僖宗,一味的只知道寻欢作乐。朝廷

  • 鹜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战国时,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弟)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他替燕国当说客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赵惠文王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燕国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时,看到一只蚌露出水面在晒太阳,正巧飞来一只鹜鸟去啄蚌肉。蚌马上合拢其壳,将鹜鸟的长嘴紧紧 地挟住,鹜鸟说:&ldqu

  •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语出] 北齐·杜弼《为东魏檄蜀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时候有座城市,城门楼起了大火,不远处池里的鱼儿们张望着;“看出什么事了?”鱼儿们问。“城门着火了。”一条鱼说:“能

  •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语出]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

  •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语出] 《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

  •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释义: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彻底暴露。语出:传说古代某人将银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里王二看见牌子;就把银子偷走;也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隔壁王二不曾偷。”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

  •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他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后来,他做过右司谏、知州、参知政事等地位很高的大官。他曾在岳阳楼题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身为朝廷重臣,范仲淹为人却极为正直,待人谦和,尤其善于选拔人才

  • 伍子胥过昭关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在诸侯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了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势力大了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大国国内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音shù)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做调停人。公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