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从不识字开始,就开始看漫画,连环画,家里什么书都有,慢慢识字了,记得第一个印象深刻的成语就是-----飞蛾扑火。大概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一本课外书上看到的。自从认识了这个词我便经常在作文中有意无意的用上,那时,这个词对我来说,百分百的贬义词。那篇文章还给配了图片,一只瘦弱的飞蛾朝着火苗飞去。在上高中之前,我一想到这个成语,脑海里便出现了那只愚蠢的飞蛾。上高中了,我的一个同学家里是开网吧的,那一天他忽然告诉我家里网吧被告知要收什么咨询费和管理费一共两千多块钱。我说,现在不都这样吗,不就两千吗,就当保护费了。谁知同学说他爸爸已经开始信访,上诉。。。。结果就是,他们家网吧被封,停水停电了,我说,你还不劝劝你爸爸,不就两千块钱吗,交上行了。可同学说他爸爸一定要告到底,不能让那些贪官得逞。我暗暗摇头,心想,这就是典型的飞蛾扑火。几个月过去了,同学居然告诉我他家的网吧被撤封的水电也都开通了,虽然案子还在二审中,但是我看到同学的眼睛中好像有其他人都没有的正义和刚气。我忽然对飞蛾扑火有了别的感受,飞蛾扑火好像不是个贬义词了,当年的那只小飞蛾的眼神好像也没有我想的懦弱和愚蠢。如果每一个人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都奋起保护自己,即使是飞蛾扑火,我想这牺牲一定是值得的,这牺牲净化了社会风气,也不会让“鱼肉百姓”这个词成为每一天的悲哀。我从那时起,对飞蛾有了些敬意,现在太多人缺的正是飞蛾身上坚定的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精神。关于“飞蛾扑火”的故事版本很多,当然我这只是写我身边发生的故事而已。
更多文章
功亏一篑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功亏一篑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筑九仞高的山,只差最后一筐土而没有完成,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而没有完成。类似于功败垂成,对这个成语的接触,还是在中学快毕业的时候,我们中学快毕业的时候校长在最后一次会上防止我们因为快毕业了而放松对校纪校规的铭记,而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他跟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为山九仞
口是心非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口是心非这个成语我想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它的本来意思是说嘴里说的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一般都用做贬义词,但是我觉得现在它的意思更趋于中性,表达出了更多的无可奈何。现在的生活压力这么大,为了生存,或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不得不说出一些口是心非的话,一些阿谀奉承的话。不管是为了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释义] 师:借鉴。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语出]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近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一首歌咏菊花的诗。黄巢年轻时,到京城长安应考,没有考上。他在长安看到了朝廷的腐败,愤慨地写下了这首诗,表示了自己立志推翻唐王朝统治的决心。唐朝晚年,特别是唐宣宗以后的懿宗、僖宗,一味的只知道寻欢作乐。朝廷
鹜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战国时,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弟)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他替燕国当说客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赵惠文王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燕国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时,看到一只蚌露出水面在晒太阳,正巧飞来一只鹜鸟去啄蚌肉。蚌马上合拢其壳,将鹜鸟的长嘴紧紧 地挟住,鹜鸟说:&ldqu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语出] 北齐·杜弼《为东魏檄蜀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时候有座城市,城门楼起了大火,不远处池里的鱼儿们张望着;“看出什么事了?”鱼儿们问。“城门着火了。”一条鱼说:“能
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语出]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语出] 《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释义: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彻底暴露。语出:传说古代某人将银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里王二看见牌子;就把银子偷走;也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隔壁王二不曾偷。”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他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后来,他做过右司谏、知州、参知政事等地位很高的大官。他曾在岳阳楼题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身为朝廷重臣,范仲淹为人却极为正直,待人谦和,尤其善于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