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耶稣之死:耶稣是被谁杀的?

耶稣之死:耶稣是被谁杀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680 更新时间:2024/2/18 9:42:35

很多人中国基督徒认为,耶稣是被罗马人杀的。不错,耶稣的钉十字架是由罗马总督彼得拉执行的,但是,只要读下圣经,就知道,耶稣的极刑是由他们自己人犹太人的“广场政治”一致通过,彼得拉迫不得已而执行的。

在他遇难的前夕,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在耶路撒相会,庆祝犹太教的逾越节。在共进晚餐的时候,耶稣用无酵饼和葡萄酒来门徒们阐述他即将面临的死亡所具有的意义。从此以后,基督徒们用定期的圣餐仪式来纪念这顿晚餐(基督徒们称之为“最后的晚餐”)。

晚餐后,耶稣走出耶路撒冷城,在橄榄山麓的革责玛尼山园向上帝祈祷了一些时间。当夜,他就被非法逮捕,被带到大祭司和犹太教最高评议会(Sanhedrin)面前,遭到非法刑讯和非法审判;最后被交给罗马帝国的犹地亚州总督般雀·彼拉多(Pontius Pilate),彼拉多把耶稣移交给杀害施洗约翰的分封黑落德,希律又将耶稣退还彼拉多。彼拉多一个人就可以批准死刑,在公众强大的压力下,彼拉多后来恰恰就是这么做的。

就在耶路撒冷城外,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直到他窒息而死,这是全世界的基督徒在耶稣受难日(Good Friday)要回忆的事件。一位追随耶稣的神秘人物——阿瑞马西亚的约瑟夫——向彼拉多要来了耶稣的尸体,并把它埋葬在自己还没有使用过的坟墓里——从一整块磐石中凿出的一个墓穴。

圣经中讲得很清楚,彼得拉一直都想救耶稣,但作为犹太人,耶稣一直在挣扎,他要应验弥撒亚,他必须走向十字架。肉体和灵魂挣扎。耶稣在受刑前夜,泪流满面地祷告:神啊,请把这杯酒撤去,如果你愿意的话,但这不是我的意思。

罗马人深谙政治之道,当犹太人当局将耶稣交给彼得拉时,彼得拉一眼就看出来他们是嫉妒耶稣,而耶稣没有任罪名。注意“嫉妒”这个词。任何卷入政治的人,都成了公众人物,就像演员一样,他们要争取群众的目光。耶稣出身卑微,没有任何学历,但却博古通今,正义执言,让犹太人当政者很没脾气。

对于到底是谁对耶稣下的毒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耶稣的态度和言语上找线索。我们浏览下耶稣的言论,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耶稣从来没有对“压迫”他们的罗马人说过任何坏话!相反,他总是在指责自己同胞的罪恶,这确实够危险的。而耶稣却赢得了大批拥护者,为什么呢?要知道当时犹太民族主义非盛行,犹太人强烈渴望挣脱罗马人的统治,争取独立。在耶稣生活的时代,有很多恐怖主义分子都被罗马人送上了十字架。在这样敏感的政治环境下,耶稣的运动确实够玄的。但耶稣是完全按照旧约圣经在进行自己的行为,他必定能成全自己,成全上帝的旨意,完成自己的使命!

对犹太人当权者来说,耶稣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罢了,就像《康熙王朝》小子的那句话:不就是个跑江湖的。这从犹太最高执政者希律王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来。耶稣对于政治来说,没有任何危险,对罗马统治者也没有任何危险,况且在耶稣就义后,他所创立的宗教很快就成为罗马的国教,这就像历朝历代的中国政府都尊崇儒家一样,因为它们太完美了。

但是,耶稣对犹太的既得利益者,形成了致命的危险。既得利益者,包括的范围很广了,既有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体制内,就像法利赛人和赛度该人,体制外的,就是靠山吃山的那些商人等了。尤其是撒督该人,他们掌控者国家的祭祀阶层,影响着国民的意识形态,而耶稣的出现,一下子打破了这潭死水,他们的权威被质疑了,靠着既得利益者吃饭的商人等没生意了,所以当耶稣被捕后,首先就被提到大祭司家里,被大祭司狠狠揍了一顿。

本来群众应该与既得利益者是对立的,而当耶稣被公审时,曾经拥护他的群众却一致要求将耶稣钉十字架!这样的可悲局面,让我想起了中国的化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群众要折磨他们最可爱的人。为什么?那一个字就叫“嫉妒”!面对着魔鬼的控告,他沉默、沉默。这样的沉默实在太可怕了,耶稣就义三十年后,耶路撒冷就被罗马军队荡平了。

对于出卖耶稣的犹大,一般人很轻易地定性为贪慕钱财,是很幼稚的解释。对于犹大的定性,有一部《叛徒犹大》的电影很好。假如犹大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很可能成为抗日民族英雄。据传有一位画家用了几年时间来画《最后的晚餐》,找了一位很俊秀的模特来画耶稣,最后画家找来一位丑陋的模特画犹大,当画完犹大时,模特起身说:我就是你原来画的耶稣的模特!而耶稣太完美了,他在三年的运动中,竟然没有被冠以“卖国贼”的帽子,而犹大的叛变,大概就是对耶稣这方面的失望。耶稣有民族,他是犹太人,但不是一位民族主义者。

也许,耶稣应该保持沉默,泯然于众,过着默默无闻的一生,这样也许就是对自己民族的最好祝福?很多时候,预言就是咒语。不如就让预言烂死在自己心里,也许罪恶的人会良心发现,也许上帝会撤回对罪恶的惩罚。但是,当这个世界连一个义人的声音也没有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已经死了。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耶稣与老子的对话》 老子的道与耶稣的道有何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耶稣与老子的对话》耶稣和老子,在天堂偶遇,便攀谈了起来。耶稣问老子:“您在世间,最后悔的是什么事?”老子说:“我最后悔写下了《道德经》一书,因为世人根本不懂‘道可道,非常道’的真实含义,而肆意曲解《道德经》。”老子又问耶稣:“您在世间,最满意的是什么事?”耶稣说:“我最满意的是,我没有亲自留下任何

  • 伊斯兰教故事:三个不知名的先知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伊斯兰昭告人类,安拉给每个民族都曾派遣了先知和使者,穆罕默德是安拉的最后使者。先知穆圣的使命是向全人类传达安拉的启示,并且受到安拉的保护。 以上是一段严肃的声明,指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因此,我们在了解先知穆圣之前的宗教和古代文化时,以此为依据,识别安拉的正道。如果在先知穆圣之后,有人说他创造了一种

  • 伊斯兰教故事:阿丹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真主在六天之内创造了天空和大地,使大地上有了适合生命的水、空气、阳光和黑夜。真主又从光中创造了许多天仙,让他们在天园里赞颂和崇拜他,并让每一位天仙都各司职守,承担着他赋予他们的不可违抗的使命。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

  • 伊斯兰教故事:易卜拉欣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不信仰真主的塞莫德人被消灭了,我们的先知撒立哈和信士们由于真主的佑助,免遭了灾难。从此,人们只相信真主,平安地生活,一直到生命结束。随着岁月一年年地流逝,以后的人们渐渐地忘记了过去的教训,重新开始在大地上崇拜偶像,随之,暴虐者和被压迫者也同时出现了。人们不仅崇拜偶像,同时还崇拜起星宿来。他们认为星

  • 伊斯兰教故事:呼德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方舟远航到了朱迪山后,就停泊在那里。努哈先知下了船,和他一起下船的还有他的三个儿子:萨姆、哈姆、亚非萨,还有一些信士们。随后他们把许多动物、家禽等从船上赶下来,让它们在大自然中成长,繁殖后代。 努哈先知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然后抛下了他的三个儿子和信士们,回到了真主那里。他的儿子和信士们遵照他的嘱

  • 伊斯兰教故事:易司马仪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易卜拉欣先知遵照真主的命令,带着还在哺乳的儿子易司马仪和妻子哈哲尔,长途跋涉来到了现在的麦加。那时候,麦加是个沙漠地,到处是山,荒无人烟,一毛不长,连水也找不到。 易卜拉欣安顿好妻子和儿子,给他们留下一些水和干粮,准备离去。正当他转过身子要回巴勒斯坦的时候,易司马仪的母亲、他的妻子哈哲尔一把抓住他的

  • 伊斯兰教故事:伊斯兰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有一次,阿卜杜拉本贾法尔正在一个森林里穿行,他经过一个果园时,那里有个小奴隶正在干活。有人给那个男孩带来了食物,就在这时,一只流浪狗闯进了园子,停在男孩身边。男孩扔给狗一块面包,狗把面包吃了,但并没有走开。男孩于是扔给狗第二块面包、第三块,就这样把他自己一整天的食物都给了狗,自己什么也没留下。阿卜

  • 伊斯兰教故事:怒哈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人祖阿丹去世已经有许多年了。他的子孙在一代一代地延续。在他的子孙中,有五位著名的人物,他们是瓦德、苏瓦尔、叶巫斯、叶欧格、奈斯尔,他们都是很好的人,能够按照阿丹的遗训行事,只崇拜真主,不信仰别的神。 许多年过去了,那些好人都陆续去世,人们对他们的去世十分伤心。易卜里斯发现这是一个好机会,便对人们说

  • 伊斯兰教故事:修建天房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易卜拉欣过了一段时间后又来看望儿子易司马仪。他这次来跟往常不一样,不是一般的看望,而是为了一件重大的事情。 他这次来是奉命建造天房(即克尔白,公元630 年改为清真寺)。在奉真主之命后,他毫不迟疑地来到汉志地区找儿子,但儿子不在上次居住的新房子里。易卜拉欣找遍了所有有水源的地方,找遍了每一个部落和

  • 伊斯兰教故事:易司马仪和主尔胡姆族人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鸟儿成群地在渗渗泉周围翱翔,给这块不毛之地带来了生机。居住在麦加周围的主尔胡姆族人看到飞鸟在这个地方盘旋时,颇感惊讶。他们想,鸟儿只栖息在有人的地方,于是派了几个人来看个究竟。 当这几个人发现水源之后,马上回去传播这个好消息。于是主尔胡姆族人纷纷来到渗渗泉附近。 他们看到易司马仪母子住在泉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