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释迦牟尼一生遭遇的三次陷害

释迦牟尼一生遭遇的三次陷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337 更新时间:2024/1/19 1:39:26

没有黑暗显不出光明,没有罪恶不知道善美,大觉佛陀的僧团中,遭遇种种的迫害,那像是注定的天经地义之事。然而每次中伤与迫害,反而助长佛陀的威望,佛法的宣扬。世间永远是正法与邪魔斗争的世间,正法越是兴隆,魔的迫害就越会加重。这是没有可疑的,佛陀是信他的人的救星,是外道魔鬼的对头,不能战胜外道魔鬼,就不能成为佛陀。

佛陀的弟子中有名叫婆悉吒的人,他本是婆罗门的种姓,一被人认为是特殊阶级,有一天,佛陀就问他道:“你从前是婆罗门的种姓,现在对我的正法有着坚固的信心,跟随我出家学道以来,婆罗门种姓的人有谴责你吗?”婆悉吒当即答道:“对啦!佛陀!他们谴责得非厉害!他们说婆罗门是第一尊贵的人种,是从梵天的口中生出来,别的人种都是下劣的,他们怪我舍去清净的人种加入佛陀的教团之中。”佛陀像早就知道这些事,他心平气地解释道:“婆悉吒!目前社会上所分的种族阶级,有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等等的不同,在职业上说有政治、宗教、商业、劳工的分类工作,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要以此形成阶级,解说人种的优劣,却是绝对错误。

无论哪一种,都是有善也有恶的。比方刹帝利种姓当中,杀生、偷盗、邪淫、诈伪、凶恶、贪欲、嫉妒、瞋恚、邪见,行这些恶业的人很多,婆罗门、吠舍、首陀罗之中,行这恶业的也不少。不善的行为,有不善的果报,虽说是婆罗门种,也不能避免这因果的定律。假若说,婆罗门中没有行此恶业的人,说他是第一人种倒也可以,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作善的因,有善的果,这不限于婆罗门,什么种族都是一样。你们看,现在的婆罗门和古代的已不一样,他们娶妻生子,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说是梵种,是梵天口中生出来的,这叫做妄语。婆悉吒!你要知道,无论哪一种姓中,剃除须发,穿着法服,精进修道,都可以成就圣果,成就圣果的叫罗汉,阿罗汉才是清白的、第一的!”

佛陀四姓平等的主、生佛一如的理想,像万道金光照得外魔胆战心惊,这更加重他们陷害佛陀的决心。由婆罗门而来皈依出家的婆悉吒等听闻佛陀的法音,欢喜信受,当然鼓着更大的勇气,迈向正道真理的前程。

在佛陀这样说法以后不久,舍卫城的婆罗门诸外道眼见佛陀的僧团势力有如日月之光地增大,他们心中嫉妒的火焰炽烈地燃烧着,他们计划着一定要中伤佛陀而后才称心如意。计划的结果,他们用金钱财帛买动一个名叫战遮的少女,叫她跟随舍卫城的信众到祇园精舍听闻佛陀说法,有一次听法回城中以后,战遮女又穿着美丽的服装,手执鲜花,向祇园精舍而去,她偷偷地住宿在外道的修道院中,第二天早晨,舍卫城的民众往祇园精舍礼拜佛陀,正当他们到达祇园精舍的时候,战遮女就从祇园精舍的方向对面走来,大家为她问候早安,她回答说,她昨天是住宿在祇园精舍的香殿之中。

战遮女这么回答后的七八个月,腹部用带子在内衣中系着一个小木盆,有一天正当佛陀在法座上说法的时候,战遮女打扮妊妇的妖态,也加入在听众之中,正当佛陀说法时,她突然从大众中站立起来对佛陀责问道:“你说法的辩才倒是无碍,但现在我要问你,你既和我发生夫妇的关系,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替我建造产室?你舍弃我不顾,真是一个没有情义的人!”战遮女这么说后,听众之中就是信仰很深的人,也都大惊失色,佛陀却威严不动地闭目坐在法座之上,就在这时候,战遮女系在身上的木盆忽然扑通一声往地下一落,恶毒的计谋揭穿以后,她这才羞惭得抱头鼠窜地往祇园精舍的外面逃奔,佛陀仍然像没有事似的继续说法。

外道的恶谋被揭穿以后,他们还是执迷不悟,不知回头,又第二次企图用女人来陷害佛陀,外道当中有一个少女名叫孙陀利的,受了外道首领的嘱托,早晚殷勤地在祇园精舍进出,数日以后,外道之徒以金银雇了凶暴的恶人数名,在一个夜中,当孙陀利行走在祇园精舍路上的时候,这一个可怜的女郎就被他们乘其不备时暗杀,死尸就当夜埋葬在祇园精舍附近的垃圾堆中,外道第二日向政府报告,请求搜寻,搜索的结果,在祇园的附近发现孙陀利的死尸,外道就到处扬言说,孙陀利和祇园中的人有不净的行为,孙陀利不幸被害,一定是为了桃色的纠纷。

对佛陀及僧团有信仰的人,知道这是外道的阴谋,但如才能洗净这不白的冤枉,大家都非常忧心,他们把此事报告佛陀。佛陀听后,就命令一个比丘到街上去告诉民众说:“杀人是凶恶的行为,杀人是不可宽恕的罪,既杀死人,又再诬赖他人,这是犯了杀人与妄语的二罪,造如此重大的恶业,迟早都会有不幸的恶报。”佛陀的僧团中,虽然不幸遇到这些迫害,但大智的佛陀是有完美的圣格,是有清净的自性,了解、信仰、皈依的人自然懂得佛陀。舍卫城的波斯匿王是信奉佛法的人,佛陀没有表示,他是不敢怀疑僧团的不净。

他命令大臣限期破案,务使真相大白于天下。佛陀说:“善恶因果,如影随形。”不久,那些行凶的恶徒接受外道的赏金以后,在酒店里猜拳酗酒,因为分派赏金不平,发生口角之争,因此全数被捕,一个也没有逃脱,他们招供是外道所使,他们并非是主谋。波斯匿王下令逮捕外道门徒,以教唆杀人罪严刑宣判。事实诏告天下,因此舍卫城的外道益发受民众普遍的排斥。他们看佛陀的圣格有如须弥,更加崇高,佛陀的名望有如日月,更加光亮,大家反而争先恐后地来皈依到佛陀的座下,拥护佛陀。

没有黑暗显不出光明,没有罪恶不知善美,佛陀圣法的流传,有一部分就是人间的黑暗与罪恶帮着推动的。佛法的教难,僧团的迫害,并不到此就止,可以说,世间一天有正法的流传,一天就有迫害紧跟着而来。

佛陀有一次教化到拘利城的时候,拘利城的城主善觉王是耶输陀罗的父亲,因为他知道佛陀曾舍弃他的爱女而去出家学道,就怀忿在心。当佛陀托钵的途中,他带着蛮横的态度阻拦着大路,公然地妨害佛陀的托钵,并且他更粗暴地对佛陀道:“您怎么有脸面到我的城中来托钵?我要下令城民不要给您供养。您不要国家,不要父王,不要妻子,像疯狂似的要入山修道。我城中的粮食虽多,可是我不能给一个不要国家、不要父王、不要妻子的人来受用,我要您即刻离开我所有的地方!”佛陀听后没有生气,慈和地解释道:“请你不要怪我,照你的话听起来,你对我是不应该有误会的。

我的出家学道,并不是不要国家、不要父母、不要妻子,而是我把世界当为我的国家,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我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这是没有辜负我的所愿,我成就一切功行和福慧具足的佛陀,宇宙和我一体,我的慈悲遍于一切。你是拘利城的城主,你应该爱护全城的城民,而我是人间的佛陀,我应该要爱护一切众生。你有儿女情长的私爱,我很同情你的用心,可是你在真理的佛陀面前,这种用心早就应该舍弃。请你仔细地想想,你就可以知道城市既不是你的,粮食也非你一人所有,你所有的是善恶行业。城民、粮食,你有离开的一日,善恶的行业却时时跟着你。”佛陀的法语,善觉王听后仍不觉悟,他对佛陀的无礼,佛陀虽慈悲地没有怀恨在心,但每个人造作的业力,是不能逃出自作自受的因果定律,善觉王以后不到七日,就不幸地得暴病死亡。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弟子对佛法的六大疑问 六祖慧能如此解答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唐代有一位神会禅师,俗姓高,是湖北襄阳人。童年时就从师学经史,尤好老、庄之学,后来读《后汉书》知有佛教,后于国昌寺从颢元出家。 他13岁时,从荆州玉泉寺前往广东韶州曹溪处参拜六祖慧能。 神会在广东韶州曹溪六祖慧能处住了几年,颇受慧能的器重。为了增广见闻,不久他又北上参学。先到江西青原山参拜行思禅

  • 他外出旅游后做了这个决定 影响千年至今无人超越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悉达多太子十七岁时,净饭王为他选择了一个德貌双全的女子与他结婚,名叫“耶输陀罗”,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所以身处尘劳之中,心常清净无染,真是和莲花一样,生自污泥而不染。 到了十九岁时,悉达多太子由于久居深宫之中,心里很想到外面去游玩,就跟净饭王请求。父王派了许多大臣和宫娥

  • 外国高僧在五台山痛哭流涕 竟然是因为这件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唐朝时,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是罽宾国人。他怀着为教殉道的精神,到处探询灵异的胜迹。由于听说震旦(中原)有文殊大士的住处,特地长途跋涉,渡过流沙,要来礼拜参见。经过千山万水,到了仪凤元年才抵达中原。 到了五台山南边,阳岭的地方,放眼望去,但见林木参天,遍地名花异草。仰头五峰在望,心中感到非常的欣慰

  • 念佛持咒一心不乱的超级秘诀在这里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前有个国王,他看见出家人整天没有事做,只是不断地念佛,觉得不以为然。 有一天,他问出家人道:“我听说修行的人,必须刻苦,方能成就道果,你们整天清闲没有做事,只是念佛,哪里会有成就?”那出家人说:“修行并不在刻苦不刻苦,而是在生死的心切不切。出家人虽然整天清闲,只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是他求了脱生死

  •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涅槃的瞬间 很多人看完都哭了!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以吉祥卧的姿势卧在娑罗双树之间的床上,很多的弟子围绕在佛陀的四周,大家都是揩鼻抹泪。这时,风息林静,鸟兽没有鸣声,树木之皮流出水滴,百花都萎谢凋零,整个世间都现出寂寞萧条的现象。 佛陀心如止水,和平常说法没有两样,静静地向诸弟子作最后的遗教:“诸比丘弟子!我涅槃以后,你们要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

  • 佛为何说第一觉悟是这四个字?原来是藏着人生“密码”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八大人觉经》:“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在一个寂寞的秋天的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仔细一看

  • 高昌王苦留唐玄奘大师,情谊至深难留西行之心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真实案例 此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有句成语,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认为,人皆有佛性,作恶之人弃恶从善,即可成佛。后来发展成为劝导作恶之人停止作恶。它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一个寺院里有一个水塘,水塘里有一只青蛙。这只青蛙每天天刚一蒙蒙亮,就大声鸣叫起来,而它一叫,老和尚就把小和尚赶起来念经。日复一日,小和尚们

  • 扫地僧当初为什么出家?槃陀伽悟道的趣談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周利槃陀伽,扫地大师,生于舍利国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反应非常迟钝,连他父亲都无法教会他世袭的婆罗门宗教习俗,槃陀伽甚至连一行印度教圣典《吠陀经》都记不得,他既不会读也不会写。 槃陀伽的哥哥却很聪明并博学有礼,得到所有婆罗门徒的喜爱。当他们的老父死后,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

  • 佛教故事:赞佛偈的因缘 赞佛偈的歌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久远劫前,娑婆世界的教主名‘弗沙佛’。当时,释迦牟尼是一位尚未成佛的外道仙人,因慈悲愍念众生,又名为‘菩萨’;与他同时的还有弥勒菩萨。弗沙佛为了度化二人,入甚深禅定观察因缘,发现释迦牟尼菩萨的心还未纯熟,虽然慈悲但慧解、观行之力仍嫌不足,而与他有缘的众生们,心性皆已成熟堪受法益;相反地,弥勒菩萨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