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弟子对佛法的六大疑问 六祖慧能如此解答

弟子对佛法的六大疑问 六祖慧能如此解答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88 更新时间:2024/1/18 14:11:09

唐代有一位神会禅师,俗姓高,是湖北襄阳人。童年时就从师学经史,尤好老、庄之学,后来读《后汉书》知有佛教,后于国昌寺从颢元出家。

他13岁时,从荆州玉泉寺前往广东韶州曹溪处参拜六祖慧能

神会在广东韶州曹溪六祖慧能处住了几年,颇受慧能的器重。为了增广见闻,不久他又北上参学。先到江西青原山参拜行思禅师,然后又到河南洛阳受戒。唐景龙年中(707-709),神会又到了曹溪。他认真阅读佛教经典,但有六处感到困惑不解,于是他便去请教六祖慧能。

第一问:“在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三学中,所谓戒,应戒物?所谓定,应从何处修习?所谓慧,应从何处获得?”

六祖回答说:“定就是定其心,戒是戒其行,慧即在自性中观照,自见自知深。”

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今无无何物?诵经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

六祖回答说:“生前的恶行记忆本无,生后的善行今有。念念不忘行善,后代人天不久。你现正在听我的话,我就是本无今有。”

第三问:“将生灭却灭,将灭灭却生。不明了生灭的意义,所见就如同聋耳瞎眼。”

六祖回答说:“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将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未脱离这两种见解,自然除去生灭的错误观点。”

第四问:“先顿悟而后渐悟,先渐悟而后顿悟,不了悟顿、渐的人,心里常迷闷。”

六祖回答说:“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顿、渐是不变的条件,悟中不迷闷。”

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后初,怎样才是正确的呢?”

六祖回答说:“本性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平等没有先后,定、慧双修,自心就是正。’’

第六问:“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最初从何处出?”

六祖回答说:“说就是先佛而后法,听则是先法而后佛。如果说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都从自己心里出。”

神会在六祖慧能圆寂后,到洛阳弘扬六祖的顿教,确立了六祖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并著有《显宗记》盛行于世。后来,神会在山东菏泽建寺,开创菏泽宗,他因此又叫菏泽神会。

感悟

神会的禅法称为“无念禅",即他说的“不作意即是无念”,又说“法无去来,前后际断,故知无念为最上乘。”不过,神会最忠实的是知见解脱,主定、慧同等。只是可惜,神会的菏泽宗到唐末便衰落了。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他外出旅游后做了这个决定 影响千年至今无人超越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悉达多太子十七岁时,净饭王为他选择了一个德貌双全的女子与他结婚,名叫“耶输陀罗”,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所以身处尘劳之中,心常清净无染,真是和莲花一样,生自污泥而不染。 到了十九岁时,悉达多太子由于久居深宫之中,心里很想到外面去游玩,就跟净饭王请求。父王派了许多大臣和宫娥

  • 外国高僧在五台山痛哭流涕 竟然是因为这件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唐朝时,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是罽宾国人。他怀着为教殉道的精神,到处探询灵异的胜迹。由于听说震旦(中原)有文殊大士的住处,特地长途跋涉,渡过流沙,要来礼拜参见。经过千山万水,到了仪凤元年才抵达中原。 到了五台山南边,阳岭的地方,放眼望去,但见林木参天,遍地名花异草。仰头五峰在望,心中感到非常的欣慰

  • 念佛持咒一心不乱的超级秘诀在这里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前有个国王,他看见出家人整天没有事做,只是不断地念佛,觉得不以为然。 有一天,他问出家人道:“我听说修行的人,必须刻苦,方能成就道果,你们整天清闲没有做事,只是念佛,哪里会有成就?”那出家人说:“修行并不在刻苦不刻苦,而是在生死的心切不切。出家人虽然整天清闲,只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是他求了脱生死

  •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涅槃的瞬间 很多人看完都哭了!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以吉祥卧的姿势卧在娑罗双树之间的床上,很多的弟子围绕在佛陀的四周,大家都是揩鼻抹泪。这时,风息林静,鸟兽没有鸣声,树木之皮流出水滴,百花都萎谢凋零,整个世间都现出寂寞萧条的现象。 佛陀心如止水,和平常说法没有两样,静静地向诸弟子作最后的遗教:“诸比丘弟子!我涅槃以后,你们要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

  • 佛为何说第一觉悟是这四个字?原来是藏着人生“密码”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八大人觉经》:“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在一个寂寞的秋天的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仔细一看

  • 高昌王苦留唐玄奘大师,情谊至深难留西行之心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真实案例 此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有句成语,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认为,人皆有佛性,作恶之人弃恶从善,即可成佛。后来发展成为劝导作恶之人停止作恶。它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一个寺院里有一个水塘,水塘里有一只青蛙。这只青蛙每天天刚一蒙蒙亮,就大声鸣叫起来,而它一叫,老和尚就把小和尚赶起来念经。日复一日,小和尚们

  • 扫地僧当初为什么出家?槃陀伽悟道的趣談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周利槃陀伽,扫地大师,生于舍利国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反应非常迟钝,连他父亲都无法教会他世袭的婆罗门宗教习俗,槃陀伽甚至连一行印度教圣典《吠陀经》都记不得,他既不会读也不会写。 槃陀伽的哥哥却很聪明并博学有礼,得到所有婆罗门徒的喜爱。当他们的老父死后,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

  • 佛教故事:赞佛偈的因缘 赞佛偈的歌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久远劫前,娑婆世界的教主名‘弗沙佛’。当时,释迦牟尼是一位尚未成佛的外道仙人,因慈悲愍念众生,又名为‘菩萨’;与他同时的还有弥勒菩萨。弗沙佛为了度化二人,入甚深禅定观察因缘,发现释迦牟尼菩萨的心还未纯熟,虽然慈悲但慧解、观行之力仍嫌不足,而与他有缘的众生们,心性皆已成熟堪受法益;相反地,弥勒菩萨心已

  • 佛教:从火头僧到禅宗六祖的唐朝慧能法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惠能(638~713年),中国禅宗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唐贞观十二年生惠能。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慧能大师,唐代高僧,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