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嵇康与千古绝唱《广陵散》

嵇康与千古绝唱《广陵散》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869 更新时间:2024/1/21 22:16:36

在我国的学史上,魏晋期间有七位文学名士,他们七人的共同特点是性格狂放不羁。因常聚于竹林下饮酒,故称“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中有一人叫嵇康是三国曹魏时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擅长文学,喜欢绘画,更酷好弹琴。相传他的一生与《广陵散》一曲有着不解之缘。

嵇康年轻时,一次夜宿洛西华阳亭。云淡风轻,引起他的雅兴,就弹起琴来。不知不觉,更鼓三敲,夜深了。他刚要收琴,看见身后立着一位老者,正在专心致志地听他弹奏。老者佝偻着身躯,眼睛灰暗无光。乱康随口问道:“老人家会弹琴吧?请指教。”老人谦逊地微微一笑,说:“略知一二。”

嵇康正年轻气盛,自负很有才华,就存心试老者一试:“请老人家指点,我的琴艺有哪些不足之处?”老人家拈着花白胡子说:“您的指法很熟练,可惜感情不够。您把悲壮的古曲弹得过于柔弱婉转了。”嵇康万没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老人会挑出他的病,顿时涨红了脸,觉得老人讲得有道理,遂诚恳求教于老人。

老人并不推辞,让嵇康点起一炉紫檀香,自己净了手,整整衣冠,盘膝坐好,先不弹琴,闭目沉思良久。然后,老人才从容拨动琴弦,桐琴发出了阵阵沉闷的响声,仿佛黑云压城,令人感到压抑、窒息。继而,老人又奏出铿锵有力的旋律,犹如云开月朗,给人以希望、信心和鼓舞。老人双手在琴弦上挥拂,旋律变化万千,时如海浪击岸,时如喁喁私语。稍后,琴弦又发出了悲壮、凄凉的哀调,如泣如诉,飞跃亭外,湖水似乎也在呜咽。

琴声戛然而止,嵇康才如梦方醒。此时,嵇康再看老人,双目晶明,神采奕奕。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恭恭敬敬地恳请老人家把这绝技传授给他。老人欣然允诺,就给他讲起这古典的来历。原来,这古曲流传在广陵(今扬州)地方,名为《广陵散》。“散”是一种琴曲的名称。《广陵散》描写的是勇士聂政刺杀韩的故事:

聂政的父亲给韩王铸剑,违了期限,为韩王所杀。聂政找到一个机会,混进王宫要刺韩王替父报仇,被侍卫发觉后,逃进深山。他听说韩王喜欢听琴,就想扮作琴师接近韩王。在山里,他请了位老师教他弹琴。为了通过关卡不让人认出,他用漆涂脸颊,用石头砸掉牙齿;为了改变声音,他吞火炭把嗓子弄哑,年深月久他终于弹得一手好琴。

一天,他在京城门楼下弹琴,“观者如堵,马牛止听”,韩国人都被他琴艺征服了。韩王得知有这样一位弹琴高手,就派人把他带进宫里献艺。

报仇机会来到了,进宫时,聂政把匕首藏在琴腹。他弹的琴曲博得韩王和群臣的赞扬。就在这时,聂政突然拔出匕首,把韩王刺死。然后,他割下自己的眼皮、嘴唇、鼻子、耳朵,彻底毁坏了面容,自刎而死。韩人将他暴尸于街头,悬千金,征闻这刺客的姓氏和籍贯。

聂政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她猜想到只有自己的儿子才做得出这样的事情,便来到尸旁,抱起尸体大声痛哭,对着围观的人们说:“这是我的儿子聂政,他为报父仇,杀死暴君,又怕累及家人而毁容。但是,我怎能贪生而不让儿子名扬于世呢!”她哭得死去活来,最后气绝身亡。

老人家把这故事讲完,嵇康心灵受到震撼,一时说不出话来。老人沉默良久,才又说:“弹琴,单靠指法的熟练是不够的,还要理解曲子的内容和精神,要把自己感情融化到琴曲中去,自己感动了,才能打动人。”接着,老人就亲自指点嵇康弹奏。

天快亮了,嵇康再看老人时,不知何时老人早已不见了。从此,嵇康的《广陵散》弹得精妙绝伦。这支古曲同嵇康的名字联在一起,名闻天下。

后来,“竹林七贤”在司马氏集团的势力威胁、利诱下,渐渐分化瓦解。嵇康是个铁铮铮的硬汉,始终不肯阿附司马家族。嵇康与司马氏集团势不两立的态度,终于给自己招来了灾祸。他们罗织罪名,要杀掉他。

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要来一张琴,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那激昂、悲壮的琴声,感动得围观的人们为之饮泣洒泪。他收住琴,昂首对长天叹:“吾死不足惜,《广陵散》啊可惜要失传了!”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嵇康被杀害了,死时只有四十岁。所幸《广陵散》并没有失传,它先是辗转于琴师们的手口之间,历经九百余年后,终被有心的音乐家朱权记录在《神奇秘谱》一书中。该曲分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五大部分,连开指共四十五段,成为今日得见的最长的古琴曲之一。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中国的传统服装衣襟左右之分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人类大多数都是右撇子,所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里面,都不免会出现重右轻左的现象。单从衣襟的处理方法,便可以看得出历来都是左撇子吃亏的。 中国的传统服装,两边衣襟的穿法,自古以来都是左襟叠盖在右襟之上,而因为衣襟是朝右开,所以便称为“右衽”。这种穿衣方式的起源,当然为了方

  • 图解古代传说中的十八层地狱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十八层地狱(或称十八地狱、十八重地狱、十八泥犁)是地狱名称。中国民间传说阎罗王为地狱之首,属下的十八位判官分别主管十八层地狱。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道教所沿用和解释。 地狱被一些人认为是人死亡后灵魂会到的地方,在汉族传统宗教观念中,地狱是阴间地府的一部分。 十八层地狱也是人们的设想,意在劝人们在获得

  • 天津名吃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着淳朴挚爱的亲情)。狗子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

  • 回民不吃猪肉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这得从古阿拉伯的习俗说起。犹太教、伊斯兰教创立之前,在阿拉伯半岛就已经有禁食猪肉的习俗,因为阿拉伯半岛气候炎热,且多为沙漠,不利于猪的生长和发展,猪的传染病很多。所以当时阿拉伯半岛上的闪米特人以牧羊、驼为主,不养猪。古埃及人也视猪是不洁和厌恶之物。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记载埃

  • 王小二借尸还魂 李大憨因祸得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蒙山前,沂河岸,城中央,梦之巅”,临沂自古钟灵毓秀地杰人灵,民风淳朴文化氛围浓郁,沂蒙书院的校训也与众不同,走进古色古香清静幽雅的书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字字珠玑声声悦耳,轩窗外桂花树下,一位老先生满头白发戴着眼

  • 瞎母烧钱孝子不怨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有一个大孝子的母亲是个先天性瞎子。孝子的父亲是个哑巴。在孝子年幼时他父亲就去世了。他很小就砍柴种地养活母亲。他长大后,就学会做买卖,挣点小钱孝敬母亲。有一次他去赶集买了一个烧饼装在怀里暖和着,准备拿回家去给母亲吃。在回家的路上,他饿的头昏眼花,几次拿出烧饼来想吃几口,但一想到母亲,就打消了吃的念头

  • 刘基微山湖显灵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朝代兴替,明亡清兴,时光又到了大清王朝的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继承并发展了祖宗的基业,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时代。偏偏乾隆皇帝又是一代风流天子,久欲遍游杏花春雨的三月江南美色。 当他第一次乘龙舟沿大运河南下苏杭时,龙舟船队必须途经山东南部的微山湖。这微山湖与微山岛可有历

  •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李白是唐朝大诗人,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但他小时候也曾不爱学习。有一天,李白在做功课,外面来了一群小朋友,李白想:“反正做不完,出去玩一会儿再说。”于是,他就从窗户爬出去了。师父发现了,叹息道 :“哎,孺子怎么不可教也!尽管聪明,一

  • 华佗早年学医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华佗是古代三国时的神医,他料病如神,预知生死,治疗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医术学得那么好吗?请接下来看。华佗小时候失去了父母,母亲因病而死。华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医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华佗出了京城,听说某某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位长老医术高明,他风餐露宿,

  • “洞房”的历史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在古代,结婚用的婚房不叫“洞房”,而称“青庐”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曹操与袁绍年轻的时候,非常要好,经常出去“侠游”,这样就免不了做一些恶作剧的事情,有时还会偷鸡摸狗。有一天他俩见一对新人结婚,便偷偷地溜进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