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我们民族为什么叫“汉族”

我们民族为什么叫“汉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795 更新时间:2024/1/25 8:29:29

1、汉族来源的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到20世纪末人口已达12亿左右,是中国人口最多,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以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汉代,华夏族与周围的少数民族融合成新民族,从此,这个民族没再有大的演变只是吞并融合了一些小族。汉朝是汉族形成的时代,因此以国名为族名。

汉朝不仅经历时间长(西汉、东汉的历史加起来长达500多年),而且空前强盛。汉武帝派兵横扫漠北,沉重打击了匈奴的势力。后来匈奴分裂,北匈奴被迫西迁,南匈奴则向汉朝臣服,此后汉民族一连几百年都没有遭到外族较大的袭扰。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民族骄傲的朝代,另一个朝代是唐朝,所以我们用“汉唐”来借代汉族的强盛时期,自称“汉人”、“汉族”,而海外侨胞则自称“唐人”,道理是一样的。汉人是因为我们的第一个强大时期出现在“西汉”。

2、汉族来源的历史背景

几乎在秦王扫六合的同时,匈奴的杰出领袖冒顿单于率领部族击败强大的东胡和月氏,使弱小的匈奴成为大漠的王者,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匈奴这两个字成为中原农业帝国的梦魇。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挟楚汉争胜之余威,率32万步兵征讨骚扰长城一线的匈奴,此时匈奴刚刚崛起,中原军队还不知其实力,冒顿每日以百千老弱士卒诱敌,刘邦信以为真,“宜将余勇追穷寇”,一路追杀下去,结果到了白登山,匈奴40万精锐骑兵一夜之间将汉军团团包围,老刘天亮一看四周那些如狼似虎的匈奴骑兵,连打的胆子也没了,只好派陈平偷偷跑到冒顿正室夫人那儿走后门,送上厚礼,又使了一招“反美人”,这才换得冒顿网开一面。

白登一战,匈奴威名远播,而中原经过秦末连年战乱,元气大伤,连刘邦上朝想找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都无法办到,拿什么去跟匈奴对抗?于是汉朝只好采用和亲政策换得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但是这种和亲政策毕竟不是平等条件下形成的,无法与盛唐强汉时期的和亲相比,所以匈奴人并未停止骚扰汉朝北部边界。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70年,其间匈奴年年小犯,时有大犯,如:文帝十四年匈奴14万骑兵入寇,击杀北地郡都尉(相当现在的军区司令),焚汉皇行宫,京师震动,文帝急招周舍等率10万骑拱卫长安。基于实力悬殊,汉朝一直忍而不发,暗地做军事准备,最主要的就是全民养马,整个汉军由步向骑转化。

3、汉朝对匈奴的反攻

到文景末期,汉朝元气大增,国库里的钱堆积如山,因为长时间不用,连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北方,家家有马,人人善骑。这样,汉朝等待了70年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入寇上谷、渔阳一线,汉车骑将军卫青率汉骑数万出云中,击杀匈奴数千,收复河套地区,设朔方等郡,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此为第一次汉征匈奴,属试探性质,匈奴未受重大打击,不久又以数万骑入寇代郡,杀太守。元朔五年、六年,卫青连率大军出塞,颇有斩获,匈奴逐渐意识到今日之汉已非过去的弱汉了。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年仅19岁的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里与匈奴主力遭遇,铁骑互冲,白刃相接,匈奴大败,汉斩虏首一万八千。同年夏,霍再率数万铁骑攻祁连,杀无数,俘三万,得匈奴王祭天金人。

这两仗打下来,匈奴才算开始真正吃到汉军的苦头。于是破天荒地,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率四万部属来降。

因为这种事在汉匈关系史上从未有过,汉朝臣纷纷议论可能是诈降,不受上,霍去病力排众议,率万骑前去受降。及至两军相会,休屠王见汉军军容强健,生怕降后受戮,开始反悔,浑邪王不允,二王相争,匈奴阵中顿起骚乱,霍去病一见,虽情况不明但当机立断,率千余精锐直扑匈奴阵中,当场格杀休屠王及二心者数千人,余者皆降。此战之后,汉在新收之地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

4、大汉军功的登峰造极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对匈奴发动了决定性打击!大汉铁骑10万、步兵及辎重数十万,兵分两路,由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领,东西并进,横渡大漠。卫青一路过大漠千里,在今外蒙古中北部与匈奴大单于直属主力部队相遇。汉军以车结阵,出精骑与匈奴主力正面对冲,战正酣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卫青借机派万余精骑左右包抄,乘风而进,一举将匈奴包围。汉军铁骑本就彪悍过人,再加上于飞沙走石、昏天黑地之际乘风而来,一时有如天兵下凡、匈奴见皆胆裂。战至此时,胜负已定,匈奴被斩首级一万九千级,大单于仅率百骑远遁,连大印和夫人都没顾上带。

霍去病一路更是显赫。其军入匈奴境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战,斩首七万余,然后乘胜追杀,一直到大漠极北的狼居胥山(今外蒙北端),数日不见匈奴踪迹而返。在归国之前,英姿勃发的年青统帅霍去病登上狼居胥山,南面中原,设坛拜祭,并立战胜碑于山上以兹纪念。从此,中国成语里多了一条“封狼居胥”。此战之后,匈奴胆寒,几年后赵破奴率大军再出塞竟然出现了千里不见匈奴踪迹的怪事。

至此,汉之天威四海远扬,元封元年,汉武帝亲率铁骑十八万出塞,在单于台驻扎,昼则旌旗千里,夜则篝火如星,军威赫赫,匈奴竟不敢战。汉武帝干脆派使节去大单于那儿送战书,叫他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降,莫要不战不降,在极北之地受罪。单于大怒,但怒归怒,打还是不敢打,最后只好灰溜溜地迁到贝加尔湖“受罪”去了。

汉武登单于台标志着汉之天威的鼎盛之时,从这时起数百年间,中国周边再也没有能与中国抗衡的力量,总体和平,在强有力的武装和打击的保证之下,终于来到神州大地。

对匈奴之战是汉代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最具重要意义的战争。在同时代,还有汉征大宛,汉征南越等一系列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持久的和平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而汉朝子民也可以自豪地对无法无天的外族宣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一日夫妻百日恩”的典故来由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俗语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意思是一旦建立了夫妻关系,深厚的感情历久不衰。这则俗语从何而来,有何典故呢?1、“一日夫妻百日恩”的典故来由 第一种说法是出自元朝关汉卿的杂剧剧本《救风尘》第三折:“可不道一夜夫妻百夜恩。你

  • 《四十二章经》所蕴含的精神宝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熟悉金庸大师《鹿鼎记》的人一定对《四十二章经》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其整个故事正是以各路人等争夺这些经书为线索而展开叙述的。在文中,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最后真相大白后才发现,原来众人关注的并不是这些书上的经文,而是隐藏在其中的宝藏。那么,《四十

  • 中国古代十三种定情信物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同心锁:伉俪曾盟金石约,生死誓结同心锁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善良的女孩和的忠厚的后生相爱了,可是做商人的父亲不想让女儿过穷苦的日子,偏偏把她许给官家的公子。婚期来临的时候,后生勇敢地抢出了新娘逃到了山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之际,他们挽着手从山上飞身跳了下去,后人寻找它们的时候只发现了两把锁在一起

  • 愿我们都做个有信仰的中国人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大家都相信,信仰和爱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人的身心健康,对一个家庭的和睦。但到底有多重要?很多人可能却不清楚。 两个家族200年后的统计。两个同时代的家族,一家是信基督教的爱德华兹。另一家是著名无神论的宗师马克·尤克斯。并且,无神论的马克·尤克斯对爱德华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15个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

  •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6条古道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烟尘中,曾经存在这样一些古道,它们夹在古代荒蛮的山水之间,充满未知的危险和诗意。这些道路承载的,不只是马背上的货物而已,还有路的这端与那端的文明。1、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名称,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的。传统的丝绸之路,是指从中国著名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等地

  • 为什么筷子的长度是七寸六分?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觉得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但学了之后也只是偶尔用用。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中国人,想必都是奇葩。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实

  • 经常旅行的人更有可能成功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旅行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地磨练性格、培养技能的过程,既有启发性,又富于教育性。经常旅行的人在旅途中学会了这些技能,也因此在生活中更可能取得成功。以下是旅行者更容易取得成功的一些原因。1、他们知道如何在舒适圈之外依然生龙活虎 经常旅行的人时常要面对不熟悉的环境。而他们又必须克服这些未知所带来的

  •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的兵书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国家更替时期,由于诸多的战事,使得在很早的时候,便产生了关于军事战争的著作。这些军事兵法集著,具有广泛的影响。 兵书,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历代兵书从内容上可分

  • 降投的时候要举白旗的历史渊源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两军对峙时,战败的一方准备投降。就要打出白旗,战胜的一方则会停止使用武力允许其投降。在战争中使用白旗起源于远古.一、战败方举白旗起源 中国和罗马的古史中都对举白旗表示投降的说法进行了记载。相信这源自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甚至是更早的时候。罗马作家柯尼利厄斯·塔西佗曾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