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施琅收复台湾:不屑学伍子胥鞭尸放过郑氏

施琅收复台湾:不屑学伍子胥鞭尸放过郑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4610 更新时间:2024/1/16 2:51:48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奉命率水师2万余人,战船200余号,自铜山(今福建东山)出发,进击台、澎,经过几天奋战,大败澎湖守军。郑军主力悉数被歼,守将刘国轩潜逃台湾。施琅占据澎湖后,对郑军实行招抚。郑克见大势已去,遂同意归附清廷,实行和平统一。

康熙对施琅的以战逼和给予大力支持,当他接到施琅克澎湖的捷报之后,立即下诏郑军:“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对郑军是否就抚,康熙也晓以大义:“倘仍怀疑畏,犹豫迁延,大兵一至,难免锋镝之危,倾灭身家,噬脐莫及。尔等其审图顺逆,善计保全,以副朕宥罪施仁至意。”康熙的态度和施琅的以战带和策略完全一致,这就顺利地使台郑集团放心归附。

台湾和祖国和平统一在清初是一件大事,施琅为此立了大功。康熙把台湾的归附看成是施琅为清朝“扫数十年不庭之巨寇,扩数千里未辟之遐封。”他在施琅封侯的“制诰”中称赞施琅“矢心报国,大展壮猷,筹划周详,布置允当,建兹伟伐,宜沛殊恩。”当然,平心而论,台湾的收取,从施琅的坚决态度、施琅的策略以及施琅对郑氏的大度胸怀看,其功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施琅如果没有康熙的支持,他将一事无成。

康熙的支持,对于施琅来说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施琅是个降将,一部分大臣对他有偏见,这增加了康熙对施琅的了解和任用的困难。不过,由于施琅矢志报国,循正为人,不论在提督任上还是在内大臣任内,都没有突出劣迹,因而康熙对他并不反感,而且能够比较客观地去看待施琅,使施琅有机会为国家建功立业。

任施琅为内大臣贬中有褒

正当施琅雄心勃勃希望以武力征服台湾时,康熙下令召施琅入京任内大臣,并下令撒水师,不再议武力征台。这对施琅来说,地位自不如前重要了。康熙这样做,主要是迫于形势,而不是对施琅一意罢贬。这个形势就是朝臣主抚派占了上峰,以及朝臣对施琅的不信任。

当时对施琅的不利因素比较多,他不仅是明郑的降将,而且在1664年和1665年,即康熙三年和四年,前后数次率兵征台未果,损失兵丁。加上后来又出现他有子侄在郑军中的事件。当时清统治集团对明郑降将多不信任,曾下令把这些降清士兵官员迁往内地各省安插。而对施琅当然也不可能例外。这种不信任当然也包括康熙在内,李光地向他推荐施琅为水师提督时,康熙问李光地:“汝能保其无他乎?”这是一部分朝臣的担心,康熙当然不能不考虑到,但当李光地详细和康熙谈了施琅的优点时,康熙便决心用施琅去征台。

施琅虽属武将,但他是一个有心计的人,正如李光地所说:“施琅素不多言,言必有中。口亦不大利,辛辛苦苦说出一句,便有一句用处。”对施琅的为人、学识,李光地也都有过很好的评价。这些对康熙较全面地了解施琅是起了作用的。

起用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

1673年,清朝南方几省发生“三藩之乱”之时,台郑势力便乘机而入,进军闽粤沿海一带,对广东、福建构成严重威胁。仅福建海澄一役,就被围困83天,2万多名清军,8000多匹战马,死亡过半。

1681年,即康熙二十年,清、郑两方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事件。这一年郑经去世,长子继位之后随即被杀,年仅12岁的次子郑克继位,郑氏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清方在这一年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乱”,能够腾出手来考虑平台的问题,于是,康熙必须重新考虑福建水师提督的人选问题。

康熙曾先后两次就福建水师提督人选事征求过李光地的意见。第一次李光地答以施琅“海上路熟,海上事他亦知得详细,海贼甚畏之。”第二次康熙就“命将”问题又一次征求他的意见,他认为“计量起来还是施琅。”

在李光地的力荐下,几乎没有经过太多周折,康熙于李光地力荐同月便下敕谕,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赞扬施琅熟悉彼处地形,海寇情形,要他到福建去,“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

支持专征收复台湾

鉴于历史的教训,历史上许多战例,不是失在敌强我弱,而是失在将领之间互相掣肘,互相扯皮,而贻误战机。当时福建总督姚圣、巡抚吴兴祚都想抢征台之功,俱决意出兵。姚启圣虽力主收取台湾,但战略部署以及战术配置,如发兵的时间、地点,多和施琅有分歧;而吴兴祚原来是个主抚派,对海事也并不熟悉。因此,施琅一到厦门,立即上疏要求专征台湾,即军事指挥由他独自决策,并表示为收取台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一次上疏要求专征时,他更立下军令状:只要“独任臣以讨贼”,臣“必破台湾”,如若不成,“治臣之罪”。

由于康熙的支持。施琅在攻占澎湖、招抚台湾时,不但军事指挥得当,而且招抚郑氏集团,采取的策略十分高明,没有搀杂着半点报私仇的杂念。在这过程中,他说了两段很得体的话:一是部众劝他对郑部“急扑灭之,以雪前仇”。他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璧来归,当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与有?”另外一条,是他到台湾后亲自去祭郑成功时说的:“自同安侯(郑芝龙)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郑成功)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今琅赖天子之灵、将帅之力,克有兹土。不辞灭国之罪,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之职分也。但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隙,酿成大戾,琅于赐姓,剪为仇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而已。”

康熙皇帝对施琅顺利收取台湾,报以极大的兴奋。据说,康熙得到施琅克台的消息,正值中秋佳节,欣然祝酒赋诗。满怀豪情地写道:“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后来又特地写了一首诗来表彰施琅收复台湾的伟业:“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降帆来蜃市,露布彻龙楼。上将能宣力,奇功本伐谋……”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泓水之战:周朝堂吉诃德宋襄公的搞笑表演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发生在公元前638年,交战双方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和楚国(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一带)。战争的发动者是宋襄公,结果宋败楚胜。宋襄公以“仁义”起家,也以“仁义”覆败。泓水之战就是他以“仁义”指挥战争遭到彻底失败的一次战例。 背景:宋襄公名兹甫,为宋桓公嫡子,很长就被立为太子。宋桓公快死时,兹甫一再请

  • 衡阳保卫战: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944年,湖南衡阳发生过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之间震惊世界的一战,这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这一仗震动了日本朝野,东条英机内阁为之下台。衡阳保卫战史称衡阳会战,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历时47天,国军伤亡1万余人,日军死亡2万余人、6万余人受伤。1944年6月2

  • 宿北战役:从此在华东一个整编师的行进不再安全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2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在江苏省宿迁以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 是年11月,国民党军在占领苏中淮南、淮北地区后,企图尽快消灭华东解放军主力,或迫其北撤山东,迅速结束苏北战事。为此,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25个半旅,分4路自

  • 新开岭战役:东北野战军全歼千里驹师25师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0月至1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东北民主联军在安东省(今辽宁省、吉林省各一部)宽甸以西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围歼战。 东北国民党军利用休战时机加紧增调和整补部队,到9月底已有正规军第93、第13、第52、第60、第71军以及新编第1军、新编第6军,共计7个军25万人

  • 一野宜川战役:西北战场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2月至3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陕西省宜川城、瓦子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攻城打援战役。 年初,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方确保延安、洛川、宜川各要点,阻止解放军南进,采取“重点机动防御”的方针,以整编第29军军长刘戡率整编第27、第90师于

  • 解放战争之莱芜战役:模板化的避实就虚的经典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2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临沂以南至莱芜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当年1月,国民党军在其最高统帅蒋介石部署下制订了“鲁南会战”计划,以23个整编师53个旅,采取南北对进的部署,企图与华东野战军决战于临沂地区。同时,从冀南、豫北抽调

  • 福州战役:解放福建全省破灭国军退保华南的迷梦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对福建省福州地区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战役。 福州市为福建省会,地处闽江下游、福州平原中央,南枕闽江,东连马尾军港,周围皆山,地势险阻。东、北有陡峻的鼓山、莲花山、笔架山、湖顶山蜿蜒屏卫,西、南为闽江及其分流乌龙江环绕

  • 新保安战役:华北军区全歼傅作义的王牌35军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2月,在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主力部队在北平(今北京)张家口之间的新保安地区对国民党军的一次进攻作战。 11月29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对张家口地区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迅速形成包围张家口之态势。国民党军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急令其主力第35军等部,由北平驰援张家口

  • 苏中七战七捷:粟裕指挥的以一敌四的惊人胜利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7月至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在江苏省中部地区,对进攻之国民党军进行的一系列作战。 苏中解放区西临运河,东抵东海之滨,南濒长江,北靠两淮、盐城,与苏北解放区相接。该地区河流密布,阡陌纵横,物产丰富,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创建的老根据地。人民群众

  • 邯郸战役:高树勋起义拉开了个国民党军崩溃序幕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10月至1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河北省邯郸以南地区对国民党军的反击战役,亦称平汉战役。 10月14日,国民党军第11战区司令长官马法五(兼第40军军长)、高树勋(兼新编第8军军长)率领第30、第40军及新编第8军共7个师、4.5万余人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