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人须重塑尚武精神

中国人须重塑尚武精神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949 更新时间:2024/1/5 10:35:24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中的武学,不包含穷兵黩武的成分,中国式的“尚武”是以战止战,并特别警戒:国虽大,好战必亡。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文化建设,这是一项庞大繁杂的工程。经济建设靠房地产拉动,文化建设靠什么拉动?笔者认为,在当前内忧外患的时世下,中国应从重塑国民尚武精神开始,逐步复兴传统优秀文化,内倡见义勇为的美德,外树仗义执言、凛然难犯的大国形象,从而赢得世界的应有尊重。

一、尚武精神曾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闪光的部分

中国文化中最辉煌的部分是在春秋战国的尚武时代产生的,诸子百家群星璀璨,成为国学之源,倡导在朝胸怀天下,安民强兵,锐意进取;在野则轻生死,重大义,知廉耻。先贤相望,士风因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至今令国人景仰。

新中国是在20世纪的战争血火中诞生的,这样的“出身”,同样造就了当代中国人尚武自强的高贵品质。凭着这种品质,中国人完成了堪称人类奇迹的长征;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建造出震惊世界的“两弹一星”。这一混合了太多尚武精神的高技术武器系统,给中国带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及外交收益,及对世界和平的贡献,是多少GDP也无法比拟的!

今天,如果说世界对于中国还有点敬畏,不是因为中国盖了太多的摩天大楼,而是因为中国有在两弹一星基础上的“神八”飞船,有“神八”背后继承了两弹一星精神的中国人!作为构筑中华文化基础的尚武精神,不仅仅在意志层面,更在物质层面上直接改变了当代中国的面貌和历史走向。

二、尚武精神堕落是中国历代衰亡的共同内因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交替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内因是共同的:那就是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统治者和普通百姓因贪于安逸而变得懦弱、懒惰,得过且过。自然界总是首先淘汰弱者,自身尚武精神堕落的危害,首先诱发外部大敌、小敌的骄横。宋朝和晚清是最典型的两个例子。宋神宗在西夏屡次寇边的情形下,不张挞伐却赐岁币试图安抚,当时的边将说“朝廷素事姑息,所以狡虏生心,敢尔狂悖,今若再赐岁币,是益令玩视,愈亵国威。” 欧阳修形容当时的情状是:“上下安于无事,武备废而不修,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器械腐朽,城郭隳颓”。

晚清则穷奢极欲,将世界第一的GDP大多变成皇家园林和其中的奇异珍玩。在世界列强纷纷围噬的半个多世纪中,晚清统治者孜孜在意的不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是死保特权以悠游嬉戏。决定帝国命运的甲午大战在即,皇室仍不致力于武备发展却挪用海军军费修筑颐和园。

在当家人的示范作用下,这两个朝代的官员腐败至极。南宋是夜夜笙歌、醉生梦死;《申报》社论评述晚清的官场时说:“今日之执政者,其心思惟欲保全现在之禄位而已,或者欲超越现在之禄位而已,其外,固一无用心者也。”尚武精神的泯灭使军队丧失斗志。曾经不可一世的八旗兵,最后堕落为追逐声色犬马的行尸走肉。曾经马上得天下的统治者利令智昏,对于生死存亡的军事变革也视为儿戏,一个在中国的日本人副岛种臣说:“谓中国海军之可虑,则实不足以知中国也。盖中国之积习,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人;有绝妙之言,而绝无践言之事。”

外族看到中国内部糜烂、孱弱,顿起杀心。宋朝偏安心理生出“因循姑息”,接着又导致大内外交困,在人口、兵员、财富和火炮技术都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竟然不堪一击,始败于辽,后败于金,终亡于元;日本间谍评价晚清“上下腐败已达极点,纲纪松弛,官吏逞私,祖宗基业殆尽倾颓”,并以当时“大清全民都腐败”的形势判断,早则十年,迟则三十年,中国“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于是建议大本营趁火打劫。

三、发展经济,建设和谐世界不能以湮灭尚武精神为代价

回顾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尚武精神的泯灭,几乎都是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发生的。对眼前利益的争夺和对既得利益的享受,让社会的精英阶层首先失去进取的意志,而领导人和精英阶层的意志,又直接影响着整体国民,于是整个国家便萎靡不振。宋朝重经济轻武备,崇文官而抑武将,因此,“兵虽多而战力弱,国虽富而兵不强”,成为肉多骨软的大胖子,经济发展成果始终成为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输血管。

晚清洋务运动后期,因为GDP的迅速提升,全世界都以为中国强大,中国自己也以为很强大。结果甲午一战露了馅,欧美纷纷扑上,把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哄抢一空。实际上晚清在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榨取下,国家并没有发展出真正足以富国强兵的工业,主要的装备都是购自西方;“改革”不仅没有振奋已经低迷的民气,反而让官民因为内部利益争端而更加对立。国家的力量在肿胀的外形下,实际上是大大削弱了。

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也取得巨大的物质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的尚武精神也基本丢失殆尽。这表现为社会内部道德的急剧滑坡和对外部欺凌的一再忍让。让国人震惊的小悦悦事件,昭显了国人见义勇为良知的泯灭;南海周边大国纵横捭阖、耀武扬威;小国张牙舞爪甚嚣尘上,国家利益被疯狂掠夺、尊严被肆意践踏。一个有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着核武器;世界人口第一、拥有世界最大常备军的国家,怎么反会处于被包围、被侮辱和挑衅的境地?一些学者样的中国人说,这是因为中国发展太快,外国是担心中国的强大所以才联合戒备中国,中国应该更加克制,以免让别人感到威胁。这要么是对经济、政治本质的完全无知,要么是掩耳盗铃。一个靠卖地、盖房制造GDP的经济,一个以加工业为主,不能转换为国防能力的工业,对于那些依靠技术和工业强大起来的老列强来说,能构成什么样的威胁?一个完全不干涉别国内政、在国外没有一兵一卒的国家,对于控制全球的美国会构成威胁?对于连自己海外工程基地和运输船都不能保护的国家,中国会威胁谁?

若对比一下美国和俄罗斯可以清楚地看到,并不是因为中国已经达到俄罗斯那样的军事水平,也不是像美国那样随意使用武力,才让中国成为众矢之的的。恰恰相反,是中国经济和精神的同步软弱,让那些食肉动物式的老牌列强又勾起了掠夺捕食的欲望,故而串联中国周边以合力围堵猎杀。

急功近利的世风,正在让中国人变得懦弱,尚武精神的泯灭正导致今天中国陷入战略重围。发展是硬道理,但经济发展不能以湮灭尚武精神做代价。否则,一切的发展成果最后不过是成为别人的晚餐。

四、没有军人性格的民族永远不可能强盛

放眼世界,那些凡是创造了辉煌历史的国家无一不是尚武之国。希腊曾经是欧洲的明灯,哲学、文艺成就辉煌无比,但最后亡于尚武的邻邦斯巴达;罗马帝国兴起之初,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后期却贪图享乐举国纵欲,罗马帝国的士兵竟然不愿意在烈日下行军,其生死攸关的国防只能依靠异族来担当,所以,帝国也被这些外族所裂解。

今日,世界列强之所以成为列强如英国、美国,无一是仅仅凭借贸易强国的,在贸易的背后,都跟随着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和尚武的民族。日本和德国虽误入军国主义歧途而战败,但最后民族的复兴,依然是凭借尚武精神的支撑。被称为“最小超级大国”的以色列,其生存和发展,几乎完全依靠尚武精神。血与火的历史和现实,锻造出这些国家强硬的军人性格。

一说到尚武,一些人就杯弓蛇影地理解为中国要选择战争崛起的道路。其实,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中的武学,不包含穷兵黩武的成分,中国式的“尚武”是以战止战,并特别警戒:国虽大,好战必亡。汉武帝如此英勇,在赶走匈奴的侵扰之后,还是班师回朝了。明朝中国拥有举世无双的舰队,但毫无没有建立海外殖民帝国的念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当年的日本、德国一样因为大规模持续入侵别国被灭亡;也从来没有像今天的美国这样随意采取武力。中国的尚武,在更多的时候,是被动的,是对外族入侵的坚决反抗,岳飞史可法是这种精神的代表,将其整体性发扬光大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人。新中国历次对外作战都是自卫反击,不占别人一寸土地。至今,周边小国在领土、领海问题上屡次挑衅,中国仍然一再表现出和平诚意。

自然界是适者生存,人类社会是强者生存。中国热爱和平,中国追求和平世界,中国实行韬光养晦的国策,这一切的背后,离开尚武精神的支撑,都是一厢情愿的梦想。我们需要警惕军国主义思想滋生和政策选择的风险,但不能因此就有意排斥正常的自卫权利,忽视尚武精神的培育。

五、“中国威胁论”是西方阉割中国尚武精神的暗器

见识了新旧两个中国的西方列强,深知中国真正的力量,不是庞大的人口,也不是靠着低技术产品堆积起来的GDP,而是靠着强国、复兴之志激励起来的中国人。所以,西方比控制高技术和武器销售更在意的是中国民众的尚武精神,西方媒体和学者动辄以“民族主义”诋毁中国民间正常的爱国情绪,并将此与无所不在的“中国威胁论”相联系。以豢养或收买文化代理人方式,借中国自己之手,把中国的尚武精神阉割掉,比如关于取消岳飞民族英雄称谓、淡化“狼牙山五壮士”、丑化民族英雄形象等;同时却多渠道进行宗教渗透,与中国传统文化争夺思想阵地。

当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一个民族没有了精神领袖,他就丧失了进取和反抗的意志,由这种族群构成的国家,就成为任人宰割的猎物。一些没有军事知识和战略智慧的学者、外交官员,对这种显而易见忽悠中国的低级骗术不加分析,作茧自缚,不敢进行基本的反击和自我武装,对别人以此为幌子威胁中国全无察觉;一些中国人以韬光养晦作为自己安于现状的护身符,并懵然无知地到处宣扬,麻痹国人应有的警备思想。凡此种种,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今天,是值得认真自省的。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欧洲今天依然有那么多贵族,而中国却没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其实从古至今,“贵族”都是平民们仰望的对象,是许多家族世代追求的目标,但不得不提的是它也是个参杂着鄙视、艳羡、嫉妒等许多情绪化的词语。一部分人称赞着贵族的风范与成就,与之对立的是另一部分人说他们虚伪、腐朽、尸位素餐。其实都有理,但都不能全面地理解贵族。韩熙载夜宴图《说文解字》

  • 盘点中国古代民间十大豪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1、“民间故宫”王家大院恐怕中国没有哪一家有王家那么大了。院子总面积在25万平方米以上,对游人开放的仅是建于乾隆、嘉庆年间的红门堡、高家崖两组建筑群,虽只占整个王家大院约五分之一,竟已容纳了百余座院落、千余间房屋,真不愧“民间故宫”的雅号&hellip

  • “相公”历史上最早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相公”这一称谓,早期特指宰相,乃统领国家政事的最高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宰相的叫法,在古代千变万化,历朝历代都不尽相同,有时称丞相,有时称仆射、中书令、尚书令、内阁大臣、内阁首辅、军机大臣等。明清之前,宰相的地位相当高,可以开府建牙,独立性较强,拥有自己的一套行政班底,但到了明清两代,宰相的权

  •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其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一能够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的局面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这是一个复杂深刻的形成过程。最根本的原因便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推广运用,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得占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他们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是社会地位却不高,因此急需提高自己的地位。再就是当时诸侯

  • 中国古代女人裹脚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1、中国古代女人裹脚的由来中国女子缠足之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说法不一,中国古代女人裹脚的由来较常见的说法是,南唐后主有宫女嫔娘,纤丽善舞。乃命作金莲,高六尺,饰以珍宝,网带璎珞,中作品色瑞莲,令嫔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以后,此风从宫内传向宫外——有些人认为这就是

  • “刑不上大夫”历史之谜 不因大夫免刑罚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虽说律法渊源来自于“礼”,也有“寓刑于礼”的例子,但《礼记》重点强调的还是道德规范,和法律是两码事。《礼记》上这句话的原文是:“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这是在讲乘车的礼仪。大意是说两辆车在路上遇上了。一辆是国君的,一

  • 北方战乱远多于南方,为何多数朝代还选择定都北方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国都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象征,对于国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纵观历史,很少有朝代在南方建都,大都是在北方,这是为什么呢?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基本上都建在了北方,而不是南方,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中国各个朝代选择都城所在地,和这个地区的文化发达程度存在密切关系。以如今的北京市为例,就集中了我国一流的大学

  • 帝王都垂延不已的“仙丹” 真的可以增加寿元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自古以来,皇帝都被称为天子。这不仅代表了皇帝尊贵的地位,同时也包含着与天同寿的含义。所以帝王们最大的心愿,便是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在这种客观条件的存在下,许多号称“仙丹”的药品也陆续出现,今天小便就来给小主们扒一扒古代那神奇的“仙丹”。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当道的时候,有过派人去蓬莱、方丈、瀛洲等地

  • 古代结婚时要喝“交杯酒” 这个习俗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说起“交杯酒”,大家再熟悉不过,不论是在电影、电视剧,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已屡见不鲜。那么问题来了,结婚时为什么要喝交杯酒,意义何在?今天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下交杯酒的发展历程及所蕴含的意义。说到起源,交杯酒这一名称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在唐代,但直到历史车轮走到了宋代,才有形式上的出现。那个时候在

  • 关羽如何从一介武将升级成武圣又当了财神?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关羽(162—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着名军事家,官至前将军,汉寿亭侯。因关羽骁勇忠义,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尊称为“关公”,晋封为关圣帝君、伽蓝菩萨、武财神、“武圣”等,与“文圣”孔子齐名。关公信仰始于南北朝(420—479年),安徽当阳县玉泉山首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