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其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其意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349 更新时间:2024/2/25 11:33:59

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一能够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的局面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这是一个复杂深刻的形成过程。

最根本的原因便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推广运用,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得占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他们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是社会地位却不高,因此急需提高自己的地位。

再就是当时诸侯争霸,连连战争,各国君主都渴望得到人才的辅佐,客观上形成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各种流派的人都可以自由抒发自己的见解,而且诸侯国为了招揽人才,还会给人才营造良好的经济物质条件,这也促使各种人才终年奔波,周游历国,寻找能实现自己理想抱负学说的君王。

当时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一些有理想的普通士子也渴望学习知识文化,在政治上谋得一席之地,所以不满足传统的官府办的贵族学校的教育,纷纷拜师学艺,这就促进了私人办学的兴起,孔子便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这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不同学派的人思想观点政治主张有所不同,形成了三教九流并存的局面,各种学派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有所学习有所排斥,互不相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诞生了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多个学术流派。

一些大的学术流派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都通过著书立说要宣传自己的思想见解,对后世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多的促进作用,因此后人一般都对这一时期的学术争鸣持正面评价。

1、百家争鸣是哪百家

百家争鸣流派非常多,各门派的主张观点也有很大不同,西汉的刘向将诸子百家主要分为十派。

主张与人为善,施仁政,有教无类的儒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家;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主张严刑峻法,依法治国的法家;主张诡辩无罪,逻辑思维的名家;主张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农家;主张纵横捭阖,巧舌如簧的纵横家;主张兼收并蓄,集各家之所长的杂家;主张阴阳有序,天人合一的阴阳家;主张写文章以文采见长的小说家,主张三十六计,兵不厌诈的兵家。

这些流派都有其鲜明的见解和观点,都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不过这些门派虽然相互争论,互相攻击,水火不容,但是其实他们也是在无意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流派非常多,也非常复杂,有些影响力小一些的观点并没有被归入那一派,比如齐国管仲的思想,但是无一例外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但是以上所有流派的主张都或多或少的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萌芽于明末清初的近代民本思想,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便提出“民为本,君为轻,社稷次之”。而且很多意思的是,东西方虽然长时间相互隔绝,但是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与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2、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是对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学术主张的总称,其中每一个派别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后人熟知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是对中国文化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先贤。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学派了,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就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的代表人物有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孔子,还有他的弟子孟子,后代合称“孔孟”,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对他们思想主张最精炼的概括。还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荀子等。

道家是中国最具有哲学思想的门派,他的创始人老子非常神秘,只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就不知所踪,老子还是孔子的老师。庄子也是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学者。他们被后世合称为“老庄”。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善于搭建云梯;名家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他们非常善于辩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就是名家的著名论断,有点诡辩的意味;法家的主要有韩非子和秦国丞相李斯,主张严刑峻法,非常苛刻;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邹衍,他可是中国风水文化的祖师爷,现在还有很多人非常相信风水;纵横家主要有苏秦张仪,靠着一张巧嘴,纵横捭阖,巧舌如簧,搅乱天下大势;杂家有吕门客吕不韦,他组织下手门客写《吕氏春秋》,网罗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言论,所以称为杂家;还有农家,它的代表人物是许行,为后世重农抑商奠定了基础,最后就是小说家,代表人是楼晶阁,以文采见长。

3、百家争鸣的意义

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运动无疑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意义。首先就是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大总结,通过各个流派流传下来的学术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的面貌,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哪里,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除了外来的佛学思想,几乎都能从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百家争鸣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蒙。

我们从儒家那里学到了如何为人处世,从道家那里学会了如何明辨是非,从法家那里学会了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墨家那里学习工程构造,从兵家那里学会了什么是三十六计,从阴阳家那里学会了中国的风水文化,从名家那里学会了如何辩论,从纵横家那里学会了如何游说别人,从农家那里学会了农业是立国之本,从小说家那里学会了如何才思泉涌,甚至我们从杂家那里学会了如何集众家所长,总之我们总能从诸子百家那里学习到我们所需要的智慧和生存技能,这都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百家争鸣不仅为后世中国确立了文化基础,成为中国人智慧的来源,更是对整个东亚文化圈都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它是古老的东方智慧的结晶,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局势复杂,需要我们有更大的智慧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而百家争鸣留给我们的各种思想精华,比如以和为贵,比如尊重历史顺应自然,都成为我们应对复杂局势的法宝,这便是百家争鸣在两千多年后的意义所在。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女人裹脚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1、中国古代女人裹脚的由来中国女子缠足之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说法不一,中国古代女人裹脚的由来较常见的说法是,南唐后主有宫女嫔娘,纤丽善舞。乃命作金莲,高六尺,饰以珍宝,网带璎珞,中作品色瑞莲,令嫔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以后,此风从宫内传向宫外——有些人认为这就是

  • “刑不上大夫”历史之谜 不因大夫免刑罚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虽说律法渊源来自于“礼”,也有“寓刑于礼”的例子,但《礼记》重点强调的还是道德规范,和法律是两码事。《礼记》上这句话的原文是:“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这是在讲乘车的礼仪。大意是说两辆车在路上遇上了。一辆是国君的,一

  • 北方战乱远多于南方,为何多数朝代还选择定都北方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国都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象征,对于国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纵观历史,很少有朝代在南方建都,大都是在北方,这是为什么呢?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基本上都建在了北方,而不是南方,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中国各个朝代选择都城所在地,和这个地区的文化发达程度存在密切关系。以如今的北京市为例,就集中了我国一流的大学

  • 帝王都垂延不已的“仙丹” 真的可以增加寿元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自古以来,皇帝都被称为天子。这不仅代表了皇帝尊贵的地位,同时也包含着与天同寿的含义。所以帝王们最大的心愿,便是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在这种客观条件的存在下,许多号称“仙丹”的药品也陆续出现,今天小便就来给小主们扒一扒古代那神奇的“仙丹”。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当道的时候,有过派人去蓬莱、方丈、瀛洲等地

  • 古代结婚时要喝“交杯酒” 这个习俗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说起“交杯酒”,大家再熟悉不过,不论是在电影、电视剧,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已屡见不鲜。那么问题来了,结婚时为什么要喝交杯酒,意义何在?今天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下交杯酒的发展历程及所蕴含的意义。说到起源,交杯酒这一名称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在唐代,但直到历史车轮走到了宋代,才有形式上的出现。那个时候在

  • 关羽如何从一介武将升级成武圣又当了财神?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关羽(162—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着名军事家,官至前将军,汉寿亭侯。因关羽骁勇忠义,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尊称为“关公”,晋封为关圣帝君、伽蓝菩萨、武财神、“武圣”等,与“文圣”孔子齐名。关公信仰始于南北朝(420—479年),安徽当阳县玉泉山首建关

  • 和尚头上为什么要有戒疤?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我们看电视,不管是哪个朝代的和尚统统来个戒疤,这是不对的!戒疤是中国和尚独有,而且历史不太就,它是从元朝的时候才有的。所以,唐宋时期的和尚是没有的,比如水浒传里面的鲁智深,他是不应该有戒疤的!根据1983年的《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

  • 古代同性恋为何男子称断袖 女性叫磨镜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断袖”来源于西汉,主人公为汉哀帝与御史董恭之子董贤。西汉建平二年,一日,汉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正在传漏报时,哀帝随口问:“那不是舍人董贤吗?”那人忙叩头道:“正是小臣董贤。”在汉哀帝刘欣还是太子时曾当过太子舍人。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发俊俏了,令后宫粉黛颜色尽失,

  • 古代守宫砂真的管用吗?原理究竟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大家看古代电视剧的时候,有时候会看到叫守宫砂的东西,那么守宫砂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中国古代验证女子贞操的药物。那么守宫砂真的管用吗?原理是什么呢?1、守宫砂是用什么做的?梁朝的名医陶宏景说:守宫喜缘篱壁间,以朱饲之,满三斤,杀干末以涂女人身,有交接事,便脱;不尔,如赤志,故名守宫。守宫砂是用一种中国产

  • 古代“失仪”后果究竟有多严重?轻则鞭笞,重则死罪!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诞生了许多礼仪文化,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代“失仪”后果究竟有多严重?轻则鞭笞,重则死罪!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可谓头上悬着礼,脚下踩着礼,礼,无时无刻不被看在眼里,唠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