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盘点古代的高考移民:白居易冒籍考中进士

盘点古代的高考移民:白居易冒籍考中进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385 更新时间:2023/12/15 18:47:46

王维或开“高考移民”之先河。籍贯本是蒲州人士的王维,爹娘让他小时候参加过音乐培训班,故弹得一手好琵琶,颇受皇帝女儿的青睐,几经周折,他便参加了京兆府的解试,蟾宫折桂。

白居易紧随其后,这个祖籍山西、出生河南、户籍陕西的毛头小伙,竟跑到安徽宣城参加“高考”,一下子逮个进士第四名,喜欢得屁颠屁颠地跑了。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考,与现在的高考大同小异,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否则就是“冒籍”,一经查出,绝不轻饶。王维、白居易能在法律非常严谨的唐代异地“高考”,肯定有其原因,有名正言顺的理由,不然不会一路绿灯,直达终点。

宋代“高考”也很严格,要求考生必须在本籍报考。《诗话总龟》这样说:“国家申严条约,不许寄籍。”但同时又规定,如果在当地有田产,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庐州(今合肥)考生王济为了在开封府参加“高考”,竟称在那里有18亩田地的哥哥王修己为爹,留下千古笑柄。南宋章仲衡是处州考生,当年处州录取指标只有区区4人,而京城临安(今杭州)的指标却是100人。为了能在临安参加“高考”,章仲衡让父亲把自己过继给临安的一个亲戚,找个爹就找个“冒籍”的理由,结果考中进士后被同学告发,朝廷查清后予以取消。这个倒霉蛋撞到枪口上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还白叫人家几天爹。

元代“高考”更让蒙古人受不了,由于“冒籍”太多,蒙古人、色目人很少考上,徐一夔在《始丰稿》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自余所见,科目之行所历五六年,吾邑仅得一人!”明朝“冒籍”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钱仲实、张和等人改名“冒籍”参加顺天府“高考”,不但功名被革去,还吃了官司,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得不偿失。

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会元、状元韩菼系长州人士,“冒籍”嘉定参加“高考”,拔取后又被革除。乾隆年间,苏州城一家弟兄俩听说北京进士好考,让父亲在北京所辖的顺义县买一座破房子,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北京的“高考”,弟兄俩双双考中,成了一对幸运儿,皆大欢喜。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挖空心思去“冒籍”去“移民”呢?当然是差别甚大的“高考”录取率。

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道:“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欧阳修也曾给皇帝写信说:“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录取率高的省份是十分之一,录取率低的省份是百分之一,怎能不让人去此趋彼。

作为官府,为了防止考生“冒籍”,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例如清朝曾规定,你只要在当地置有房产,并愿意与当地人一样“一体当差”,就可以迁移户口,参加当地“高考”。《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五规定:“如祖父入籍二十年以上,坟、田、宅俱有的据,方许应试。”后来在《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七中又规定,只有考生本人“入籍二十年以上,方准应试”。可见防止“冒籍”的政策也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的。但制度再严,一千多年来,仍有不少人铤而走险,顶风作案,这都是因为利益使然。

标签: 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冷历史:成吉思汗真的杀了两亿人?黑死病不能算在他身上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野史秘闻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霸气的一代君主,估计成吉思汗绝对榜上有名。这位被后人誉为“一代天骄”的旷世之主在历史上却也有一大无法抹去的污点,那就是杀伐太重。据统计,成吉思汗征伐一生,所灭掉的国家有四十七个,征服了七百多个民族,因蒙古军征讨而死伤的人多达两亿。可以说这个数字是令人震恐的,因为即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 唐朝时的女儿国为什么会消失?这个谜团你能解开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野史秘闻

    中国有五千年多年的历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民族是神秘而伟大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问题找不到答案,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包括今天依旧没有具体的定论,还需要后人不断探索。女儿国是如何消失的? 大家对女儿国的了解,相信大多数来自于《西游记》吧,但历史上真正的女儿国也是存在的,根据《旧唐书》

  • 历史的魔咒:定都江南的王朝为何多短命?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野史秘闻

    纵观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虽然自唐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凭借着自身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等优势逐渐成为中原王朝赖以立国的经济重心。但在此“风水宝地”建都以“号令天下”的王朝政权却多如白驹过隙而匆匆“寿终就寝”。 即使是享国二百年左右的东晋与后来的南宋政权,虽寿命较长,然后却无力担负“一统天下

  • 揭秘古代是怎么洞房的?古代洞房的流程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野史秘闻

    古代社会的人说到四大喜事就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以及“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并且那个时候男人都为此一生努力着。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人对洞房是有多重视。 那洞房是怎么来的呢? 很久以前,人们习惯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称作“洞房”。古人就“洞房”咏诗的佳作也不胜枚举。西晋文学家陆

  • 历史上唯一被封王的太监:收复幽燕十六州为何成千古罪人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野史秘闻

    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太监,比如秦朝赵高、东汉张让、唐朝高力士、明朝魏忠贤、清朝李莲英,无不是权倾一时、谤满天下。不过,这些大太监尽管位高权重,却没有一位被封为王,哪怕是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最多也封爵上公,未被封王。 唯一的例外,是宋朝的太监童贯。1125年,71岁的童贯被宋徽宗封为广阳郡王。我

  • 骑兵真的是蒙古征服欧亚的主力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野史秘闻

    蒙古人的军事征服,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其中,蒙古人运用成千上万的骁勇骑兵迂回包抄与猛烈冲杀的作战方式尤其让不少欧洲人至今心有余悸。 即使是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西欧国家对俄罗斯会如此忌惮与排斥(并多次与美国联合起来对俄进行制裁打压),或许也与东斯拉夫地区(今俄罗斯)曾长期受蒙古统治

  • 史上唯一被凌迟的公主,被割了三千多刀,成为清朝的耻辱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野史秘闻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刑罚,而且古人发明的刑罚有些非常恐怖,比如炮烙、车裂、老虎凳、凌迟等,残忍至极。封建社会人是有三六九等之分的,有句话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古代高级官员,就算犯法了,也不会被用刑的,但清朝时就有个例外,有一位清朝公主被凌迟而死,还割了三千多刀。清朝哪个公主

  • 许多欧洲人都不理解:为何中国皇帝总爱杀功臣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野史秘闻

    中国一起拿多年的封建社会,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皇帝的权利达到巅峰,中央对地区、县城市、县都是高度统一控制。中国的儒家思想要求对皇帝绝对的忠诚,是君与臣的关系,而许多皇帝会杀掉自己的功臣,最典型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对此欧洲人完全理解不了。了解欧洲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早年时期欧洲跟中国一样,也有封建王

  • 明朝时此城繁华无比,后来神秘消失:原因让人唏嘘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野史秘闻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5000年历史的国家。5000年的时间对于漫长的历史来说也许只是弹指间的一瞬,但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那是足够漫长的一段时间。千年的时间,沧海桑田,有太多的故事出现、消失;有太多的人春风得意然后黯然消魂;还有太多的城市风光一时然后消失不见。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一座古城的故事,一

  • 朱元璋祖先葬于此城,因不明原因沉没至今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野史秘闻

    历史的变迁,埋藏了太多的秘密,在这些秘密的背后,或许是时代的无奈,历史的呼嚎以及人类面对大自然的弱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一座古城的故事。这座城,如今已经再也见不到了。因为它已经沉入湖底,不见天日300多年。但是,关于这座城的传说,在当地口口相传,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在揣测着这座古城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