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太原保卫战:李光弼与史思明10万大军血战50多天

太原保卫战:李光弼与史思明10万大军血战50多天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509 更新时间:2023/12/21 1:08:49

战前形势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河北、卢龙、河东三道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率精兵15万南下。同时派将军何千年至太原,以献俘为名,诱太原尹杨光瞓出迎,随即掳走处死。十二月,渡黄河,占东京(今河南洛阳市)。玄宗派高仙芝领兵5万御敌,又命宦官边令诚监军。唐将封常清率领的队伍未经训练,屡战屡败,便为高出主意:敌强我弱,不能再战,必须坚守潼关,否则长安难守。高便死守潼关,使安部无法前进。边令诚不懂军事,却乱加干预,高不听从,便上奏诬陷,玄宗居然下令处死高仙芝、封常清。起用病休在家的哥舒翰,命他率兵8万讨伐安禄山,会攻洛阳。此时,唐朔方节度郭子仪率军围攻安禄山占据的云中(今山西大同市),攻占马邑(在今山西朔州市)。河北常山颜杲卿联络河北17郡起兵反安禄山,切断安的归路。安禄山命史思明、蔡希德各领1万人,自南北两路夹击常山,颜向新任的太原尹王承业求援,王坐视不救。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常山被安部攻下,颜杲卿遇害,河北大部沦陷。唐玄宗命郭子仪撤围,回朔方取兵会攻东京,命郭部大将李光弼率朔方兵1万出井陉,攻河北。二月,占领常山,击败史思明军。史思明断绝李光弼粮道,李光弼向郭子仪求救。四月,郭发兵出井陉,与李光弼联合打败史部。安禄山派5万余人援史,五月,在嘉山被郭、李打败,死4万余,河北10余郡又归唐有。郭、李上书给玄宗,要求北取范阳,安部军心必乱,一定要固守潼关,不可轻出。然而玄宗却听信杨国忠谗言,逼迫哥舒翰出兵。六月八日,哥舒翰军被打败,3万士兵只有8000余逃进潼关,哥舒翰被俘。九日,潼关沦陷。十三日,唐玄宗逃离长安,京城落入安禄山之手。郭子仪、李光弼将部队撤回井陉。杨国忠的坏主意,葬送了大好形势,也葬送了他和杨贵妃的生命。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郭子仪领兵5万赶至灵武。八月一日,肃宗任命郭子仪为武部尚书、灵武长史,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京留守。李光弼带领5000兵马赴太原。

李光弼守太原

李光弼与郭子仪同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当时有“李郭”之称。他的祖先本是契丹酋长,他勇敢善战,“以奇用兵,以少败众,治军与郭不同,郭尚宽,李尚严,发号施令之时,“诸将不敢仰视”。他到太原上任之前,皇上以原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派御史崔众收其兵,然后移交给李光弼。崔众收兵后,常当堂持枪欺侮王承业,光弼到后,又不立即交兵,光弼毫不客气地命部下将他扣押起来。正好皇上派宦官来,要晋升崔众为御史中丞,问光弼“崔众在哪儿?”光弼说:“众有罪,已拘捕。”宦官打开圣旨给光弼看,光弼说:“我今天只准备斩御史,如果宣布诏书,我说斩中丞,如果任命他当宰相,我就斩宰相。”吓得宦官收起诏书而回,第二天,光弼将崔众押到碑堂下斩首,威震三军。

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安禄山派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介四员大将,分别从定州、上党、大同、幽州,领兵10万,围攻太原。当时李光弼精兵都已调赴朔方,手下只有乌合之众,还不满万人。史思明得意地对诸将说:“太原屈指可下,太原一攻占,朔方、河、陇可鼓行而下。”光弼部下颇感惊慌,要求赶快修城。光弼说:“太原城周围40里,敌人很快就到,现在修城已来不及。”于是率领战士和百姓到城外挖壕沟,又用所挖土做了几十万块砖坯,存放城内。等敌兵攻城,光弼一边守城,一边用砖坯加高城墙,哪里有损坏,立即运砖坯补上。敌兵攻不进城,便在城外叫骂,光弼在军中招募到善修地道的士兵3名,让他们率兵连夜修地道,通到阵地前,当敌人叫骂之际,将士突然伸手拽住敌将的脚,拖进地道,拉到城上斩首,从此敌将不敢逼近城墙,走路都要看一看地面,害怕又冒出“地藏菩萨”来。光弼又赶制大炮,发射巨石,等敌人逼城,一发即可击毙20多人。敌人损失十分之二三后,在离城数十步外扎营,将太原团团围住。光弼派人约期投降,同时挖地道至敌营周围,到期,光弼在城上派偏将率数千人出城,装作投降模样,敌正举目张望之际,营中忽然地陷,1000余人被埋入土中,敌营大乱,光弼之军乘机攻杀,俘斩万人。史思明派人从山东赶运攻城设备,走到广阳(在今山西平定县南)被光弼派将袭击,将敌护兵3000人全部消灭。

史思明围攻一个来月,不见成效,又挑选精锐作游兵,布置他们“我带大兵攻北边时,你们就到南面,我攻东,你们就到西,一有空子,就乘机攻进城去”。然而光弼军令严整,守兵不论敌人进攻与否,都严加防范,使敌无隙可乘。至德二年(757年)一月七日,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庆绪继承帝位后,调史思明归范阳,留下蔡希德继续围攻太原。二月,李光弼乘敌松懈之际,组织敢死队出击蔡希德,大获全胜,杀敌数万,蔡扔下军资器械,狼狈逃窜。至此,50多天的太原保卫战胜利结束。在这期间,李光弼一直在城东南角帐篷中住宿,一有情况,立即起来应对,路过府门,也不去看一下妻子儿女,敌退三日,处理完兵事,才回府第。

保卫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太原保卫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史思明有10万精兵,而李光弼兵力不足1万,还是乌合之众。史思明向以骁勇闻,蔡希德“有才略”,其“谋略、果断、英武”胜过史思明。在太原战前,天宝十五年(756年)二月,李与史、蔡曾较量过,当时李率精兵1.3万人,自井陉出兵攻占常山,史率2万余骑围攻40多天,断绝李的粮道,李向郭子仪告急,郭率兵2万和李联合作战,才将史、蔡打败。而太原之战比起常山更艰苦,敌我力量悬殊,而且外无援兵,条件恶劣,犹能取胜,不能不归功于李光弼的指挥有方。

太原是唐室发祥之地,建为北京、北都,太原保卫战的胜利意义甚大。守住太原,唐朝可随时出兵井陉,截断安禄山的归路,安军有后顾之忧,就不可能全力攻击灵武的肃宗政权,这为唐室复兴,最终平定安史之乱奠定了基础。反之,如果太原落入安史之手,河东、河北、河南连成一片,同时向山东、陕西扩展,安史完全可能像后来的金朝,占有整个北方,如果不能进而统一全国,也可拥有半壁江山,使全国一分为二。可见,太原保卫战是安史之乱的8年中至关重要的一仗。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临浮战役:陈赓大将巧计全歼敌御林军第一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所谓“天下第一旅”,即国民党嫡系胡宗南精锐部队整编第一师第一旅,是蒋介石的警戒部队。中将旅长黄正诚曾留学德国,住过希特勒的军事学校,态度傲慢自负。该旅全副美式装备,训练有素,可谓蒋军中嫡系之嫡系,故被称为“蒋家御林军”“天下第一旅”。 1946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10旅和纵队的其他各旅

  • 宋灭后蜀战争: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人是男儿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一起请辞,遂免其政事;赵普出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祖又任命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朝廷的中枢机构就此形成。 自从听取了赵普的意见之后,宋太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攻取后蜀。消息传到成都,后蜀主孟昶十分惶恐。丞相李昊劝孟昶向宋朝贡,避免战争。

  • 秦始皇统一血一般代价:22场战役斩首敌人181万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秦国自孝公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从农战两个方面革新内政,争霸中国,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终于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兼并过程中,普遍存在斩首现象,秦汉之际一致认为秦国是崇尚诈力的虎狼之国,鲁仲连更明确提出秦是弃礼义尚首功之国。对于秦国的斩首现象,清代史家梁玉绳作过一定研究,统计出秦国有记载的斩首数量是166

  • 昆仑关战役简介:国民革命军投入最强战力大会战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昆仑关战役为抗日战争的大型战役之一,也是桂南会战国民革命军投入战力最强规模部队的一场战役。地点位于中国广西战略要点昆仑关,起始时间为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1939年11月15日,日本军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攻占钦州、防城后,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兵力于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侵占南

  • 枣宜会战对抗战的影响:抗战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此次会战,日军虽占领了宜昌,但未能击溃第五战区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创,伤亡1.1万余人。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 日军显示了他们的战力远胜当时的国府军,按第十一军的

  • 湘西会战简介:中国抗日战争由防御转反攻阶段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作战”。战争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在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在王耀武指挥下,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湘西会战最后一仗主战场为怀化溆浦县的

  • 南口战役的惨烈一幕:全营官兵战死无一人投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龙虎台是位于居庸关东南方向的一个坡度平缓的小山,紧邻南口火车站和南口铁路机厂,是南口战役的前沿阵地。8月10日,日军的飞机大炮开始对南口镇、南口车站、南口铁路机厂轮番轰炸,龙虎台守军阵地被密集的炮弹炸成一片火海。守卫阵地的十三军五二九团官兵机智勇敢,在敌人炮火轰炸时,躲入附近的庄稼地。炮声停了,再进

  • 阏与之战:赵奢的作战指挥到底有何精妙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是赵奢向赵王请战时说的,而后也确实如他所言那般打赢了阏与之战,但是阏与之战真的是因为赵奢更勇吗?纵观阏与之战,赵奢的作战指挥到底精妙在哪里呢? 第一,赵奢的作战方式其实并不是因为勇。 秦国围困阏与,赵王问诸将,廉颇说救不了,他又去问乐乘,乐乘也说难,他又去问赵奢,这

  • 鄢郢之战:楚国曾兴盛一时,为何却走向没落?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和秦国一样,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便已立国。比起秦国率先下手的韩、魏,楚国也曾称霸一时,但是为何最终却走向了没落? 楚国是诸侯国中最先称王的,因其地处南方,被中原列国所排斥,所以楚国在南方自己逐渐发展了起来。而后为了扩大领域,楚国才和中原诸侯产生了战事,有起有伏,有盛有衰。 到了战国时代时,楚国任用

  • 对滏口之战:真正依靠实力胜利的战争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说起滏口之战背景,不得不提及葛荣起义。这只以流民组成的起义军,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就占据了几座重要的城镇。相对的,流民组成的起义军并不似正规军队,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获得战争用的粮食,他们将抢夺目标转移到进驻城镇的百姓身上,并强行占据民众的房子。葛荣的起义军占据哪一座城市,哪一座城市便会面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