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道家的无为思维方式

道家的无为思维方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825 更新时间:2024/1/21 3:47:45

说到“无为”,人们通常只是把它与所谓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联系在一起,并把它仅仅视为某种具体的思想主张,如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之类。然而本文认为:“无为”的思想不只是属于老子庄子或道家学派,它普遍地存在 于先秦儒、道、法等主要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之中。“无为”在各派人物的学说中虽然通常体现为内容各不相同的许多具体思想主张,但从总体上来看,“无为”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模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的“无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普遍存在于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的学说中,而且贯穿于他们思想的许多方面,对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无为”思维模式是中国传统思想方法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试图对这种作为思维模式的“无为”的基本格式,其在不同思维环境下的表现以及它的思想价值和意义作一些具体的分析。一、“无为”思维模式的几种基本格式作为思维模式的“无为”, 其基本含义是对某种正面主动行为的否定,而代之以某种“不行为”、“非行为”或“反行为”。在具体的思维上下文中,这种“无为”的思维模式通常表现为下列几种基本格式:(1)、“无A而B”或“不A而B”式。这里的B是指某一既定的目标, 而A 则是人们通常认为达到B目标必须采取的行为。而“无为”的思维模式则认为可以不必采取A 行为来达到B目标,实现B 目标可以不借助于 A 行为。先秦诸子常常把以“ 无A而B”或“不A而B”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看做是一种理想的乃至最高的境界。例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孙子・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老子》四十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庄子・天道》:“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易・系辞上》:“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中庸》:“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斧钺。”《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不见而命,不行而至。”《荀子・君道》:“故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韩非子・难三》:“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2)、“至A 无A”或“大A不A”式。“无为”思维模式还经常认为,某一行为的最高境界或极至状态恰恰是对这一行为自身的否定,即“不行为”或“非行为”,也就是说,最好的A 是不A。例如:《吕氏春秋・精喻》:“至言去言,至为无为。”《老子》三十八章:“上德不德”,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孙子・虚实》:“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大学》:“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荀子・天论》:“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3)、“因B 而A”或“令B 自A”式。这里的A是主 体为达到某一目的所欲采取的行为,而B则是A行为的对象或客体。通常人们认为A和B是对立的。而“无为”思维模式则认为主体的行为A,不必定要同客体B形成对立或对抗。相反,主体应当因顺着B来实现A,甚至可以让B自己来 实现A。例如:《韩非子・难三》:“因物以治物”,“因人以知人。”《扬权》“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 彼将自举之。”《主道》“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孙子・虚实》:“兵因敌而制胜。”《慎子・因循》:“因也者,因人之情也。...... 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管子・心术》:“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鬼谷子・谋篇》:“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吕氏春秋・贵因》:“禹通三江五湖,...... 因水之功也。”(4)、“欲A先B”式。这里的A是某一正面 行为,而B则是A的反行为。A和B本来 正好相反,二者互不相容,要A就不能B,欲 B则不可 A。但“无为”思维模式则认为 要想A, 不妨可以先B,甚至必须先B。例如:《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六十六章“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孙子・军争》:“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鬼谷子・反应》:“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5)、“A而不A+”式。这里的“A+”是A 行为的强化或延续,通常是伴随着、或紧跟着A而来的。“无为”思维模式则提醒人们不可对A行为进行强化和延续。如 果A行为已经 完成,应当见好就收,到此为止,不可继续为下去。例如:《孙子・军争》:“ 穷寇勿迫。”《老子》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老子》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论语・八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6)、“无A无不A”式。也即无“为” 而又无“不为”。通常人们把“无为而无不为”理解为既“无为”而又“无所不为”,或表面上“无为”,而实际上“无所不为”。这样理解并不符合古人原义,道理上也不太说得通。笔者认为“无为而无不为”其实是说既不要有意识地去“为”某事,也不必有意识地“不为”某事。一切听其自然。如果硬是有意识地坚持着“不为”某事,那其实也是一种“为”了。所以无“为”而又无“不为”乃是更深一层的“无为”。例如:《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庄子・至乐》:“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二、“无为”思维模式的普遍性作为思维模式的“无为”,其普遍意义不仅在于它普遍出现在许多先秦诸子代表人物的学说中,还在于这种思维模式在诸子们,特别是儒,道,法三大家的哲学自然观,社会政治观,伦理道德观以至于认识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具体表现。儒、道、法三家主要代表人物都是程度不同的天道无为论者,他们认为“无为”是天地自然的基本特性。孔子说:“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礼记・哀公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孟子也认为:“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莫之为而为者,天也。”(《孟子・万章上》)而《庄子》书中也说:“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地》)在道家学说中,“道”和“天”、“地”等范畴都具有“无为”的特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 章)“天无为以清,地无为以宁。”(《庄子・至乐》)韩非子也说:“虚静无为,道之情也。”(《韩非子・扬权》)这种“无为”的天道观,体现了一种摆脱了原始神学的朴素理性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实际上排挤了人格神或上帝的地位。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之所以从来没有在社会上具有主导一切的权威,与精英思想家们这种“无为”天道观不无关系。由于“道”和天、地都是“无为”的,而人应当以“道”与天地为法,所以人事也应该“无为”。“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在社会政治观上,儒、道、法各家皆以“无为而治”作为政治的理想状态。孔子认为古代圣王舜就是无为而治的典范:“无为而治,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老子亦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五十七章)。韩非子则曰: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韩非子・主道》)可见他们都认为“无为”是圣王明君之治的极至状态。当然,各家“其无为则同,其所以无为则异。”( 《淮南子・要略》)同样标举“无为”,而具体含义和途径则各不相同。儒家的“无为”是要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实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其身正,不令而行。”( 《论语・卫灵公》)“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人主只要自己德行端正,施行德政,天下的人就会象众星拱北斗一样顺从其治理,这样人主便可以实现无为而治。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王阳明学说的正异之辩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如果说孟子时代儒家所面对的异端是杨、墨的话,认为在唐宋以降儒家传统的自我意识之中,最大的异端是佛老,应当是一个基本不错的判断。至少自北宋理学兴起以来,对大部分理学家而言,儒学与佛道二教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正统与异端的关系。儒学与佛道两家之间的正统与异端之辨,也的确构成贯穿理学思想发展的基本

  • 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王夫之(1619-1692)如朱熹(1130-1200)一样,十分重视《四书》的创造性解读,亦通过训释《四书》发挥自己关于“心性情才”的看法。本文试图对二者的性情论略作比较,重点围绕着“四端”是否为“情”而展开。一、朱子的&ld

  • 探索《周易》中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记得是在去年,责任编辑专程赴京,邀我设计、主编一套关于《周易》人生哲理的应用方面的丛书。这使我一时很踌躇。一则我虽然研究过《周易》,但那是从文学和文献学角度进行的,而且只涉及古经部分(1);再则自那以后,我虽然一直想从哲学角度再对《周易》、尤其大传部分作些研究,却总苦于没有时间(2);三则我从来就没

  • 百年道教学研究的反思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以近代学术观念把道教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事情 ,它与至今为学人推崇的学术大师如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刘师培、陈垣、汤用彤、胡适、梁启超、冯友兰等密切相关。在这些深为学人敬重的大师们中间,很明显可以发现对道教具有不同的认识,或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或某些方面肯定某些方面否定,分歧颇明显

  • 庄子为什么这么穷:只因太有想法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庄子为什么穷庄子的穷,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孔子最喜欢的好学生颜回。关于后者,《论语》中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俭苦的生活,他本人却自得其乐,安然处之。颜回的饮食情况、居住条件与庄子都非常相似。由此我想,在社会等级制度逐渐瓦解的

  • 中国佛学66句震撼世界的禅语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学禅语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很多的感悟!也让我们知道了怎么做人的道理,如果你还在被生活困扰的话,那就来看看这66句佛学禅语,相信看了给你不一般的启发!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

  • 孟子“性善论”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充满智慧的儒家哲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它用其自身的独特魅力,为现代德育奠定了稳定的根基,并引领着现代德育趋于完善。“性善论”――仁、义、礼、智的“四德”,从古至今,诠释着一个宗旨,即在构建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德育必定发挥着其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 庄子物论与低碳社会的哲学理念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低碳社会是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种新型经济社会型态。作为道家思想集大成的《庄子》蕴涵着丰富的环境哲学思想, 其中物论是最为集中的部分。《庄子》物论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低碳政治、低碳生活、低碳文化有着深刻的启示。一、《庄子》天人观与低碳经济。1、“工乎天而乎人”:

  • 论墨家“道技合一”伦理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论文摘要:墨子及其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求真理,爱科学,利天下,尚法仪,特别是有关科技伦理方面的成果闪耀着其他学派难以企及的光彩。本文对墨家科技伦理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案智求真的价值追求、义利统一的技术功利主义和道技合一的科技共同体规范构成了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的奇峰。这对于我们今天处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具有

  • 论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是一种全新意义的伦理学说,它研究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道德态度和在生态中人的行为规范准则,最终目的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而言,朱熹哲学“既是生命哲学,也是深层的生态哲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