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简体字的由来, 中国简体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简体字的由来, 中国简体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627 更新时间:2024/2/4 7:43:50

汉字简化、简化汉字是古已有之,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人独出心裁制造出来的。因此,海外有人发难简化汉字,其理由往往是片面的。如果撂开别的企图不说,至少也是不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

在今天大陆使用的简化汉字中,有的属于历朝历代的正字,例如:万——唐时用以为萬;个,丰,价,叶,云,号,后,朵,广,尔,礼,于——则属于古,即古(至少是从南北朝以来就有)已为官方所采用。有的属于朝野通用字。而绝大部分简化字是属于俗字,即来自于历朝历代民间,只不过是没有经过规范而变成正字,新中国将其变成正字罢了。

中国大陆解放后,新体制,新社会,新风尚,有些新的变化,这是很正常的。文化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变化,于是,文字体量、字形发生变化。从历史上看,变化是常态,不变化的情况倒是从来也没有过。经过几次“简化汉字”方案公布、讨论、修改,规范,最后定为国家法定文字。除去香港、澳门、台湾还延用繁体汉字,大陆使用简化汉字几近六十年。今天,海外有人以一孔之见企图废止简化字,恐怕不那么容易吧?他们是睁眼瞎子,硬是无视数千年中华汉字演变的历史!

实际又是如何呢?如果从甲骨文算起,汉字从诞生那天起至今近四千年历史,繁衍、变化,其间从来没有中断发展。在这信息时代、电脑处理文字的一统天下,汉字反倒焕发出青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汉字成为当今世界青年学者的热望和追求!

汉字在其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如下的规律性:

第一, 汉字由简到繁,由繁到简地交替演化。文字现象不但体现写字人的心态,归根结底是要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与书写工具、书写材料直接相关。例如,殷商甲骨文属于契刻文字,用尖锐的玉石在牛骨、龟甲上刻字,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以完全象形的单体字为主,字数少、笔画少、字形简单,笔画基本是直道。到周代彝器上的铭文,与甲骨文相比,出现很多变化:一般字数仍然不多,有几百字铭文的彝器已属罕见珍品;笔画繁复,反映出想要扩充字数的要求;不再限于单体字,也出现复体字;不完全是象形,也有会意;文字的修饰性也多了起来;甲骨文用来占卜,金文用于记实,反映出社会的进步;也是书写方式、材料、铸造工艺使然。历经两周春秋战国八百年,文字以金文大篆为主。秦并六国,斯小篆成国家统一法定文字。汉字又经历由繁到简的变化。统一后的秦国,面临纷繁的国事,文字虽然够用,而书写不便。于是,秦朝做了两件事:一,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小篆比大篆减省;二,令程邈将民间的俗体字规范为隶书。这两件事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第二, 汉字的正体、俗体字二者从来都是形影不离。有国家正体字,就有民间底层大众写的俗体字。呈现从上到下,由下而上的文字传递现象。

让我们还是举例说明:先秦大篆时代,特别是战国时代,各国各自为政,文字更是异体纷呈。当时出现的“草篆”就是民间俗体字。但是,不能因为是俗体字而不重视它,我们现在知道了——程邈正是由规范这些俗字而创造出隶书!《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秦地俗字;《信阳长台关楚简》是楚地俗字。而且我们也知道——由俗字产生的隶书,秦汉时代,已然变成法定的国家文字,即正字。

隶书减省、快捷地写,出现草书。草书最初是俗字,到汉章帝时,皇帝颁诏:大臣可以用草书(章草)写奏章,草书由此走进殿堂变成正书!

第三, 人们写字寻求减省、快捷的心理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云梦睡虎地秦简》、《信阳长台关楚简》是对篆书的减省、快捷;古草书(章草)是对隶书的减省、快捷;今草是对楷书的减省、快捷。

第四, 象形、示意以至六书的造字法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甲骨文,历经古文、大篆(秦地大篆称为籀文,典型的例子是石鼓文,石鼓文便是籀文。)、小篆、隶书、唐楷,汉字一路走来,变得更加易识、易读、易写,但是却变得“没讲”。也就是说,汉字原来层面上的象形含义出现丢失的现象!

例如,“父”字:篆书父字——是“手举棍子”(棍子是“家法”),表示权威,有权威的是父亲。“求”字:篆书求字古时通“裘”,因为是“手抓皮”的象形。演化成楷书“父”、“求”,丢失了象形及其含义。

到简化汉字,象形的味道就更加淡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书法界有个约定成俗的做法——书法一律使用繁体字,不用简化字。因为历代的碑刻法帖绝大部分都是繁体字,这是一种传统习惯。简化字书法或许有一天会诞生,但是,至少现在它还没出世!

本来,汉字以象形、会意造字。那每个方块字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哲学认识;那每个方块字,都联系着或天、或地、或人;全部汉字含盖了天地人间万象万物万义。汉字通天地自然法则,这或许就是汉字生生不息的奥妙之所在!经隶变、楷化、简化,象形及其含义丢失。此种发展趋势以及后果,大概目前还没有人进行预测性研究,至少我们没有看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报告。

第五, 文字——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要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文字,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并与之相适应。在这里,“适者生存”、“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同样在起作用!不但在字形上是这样;在用字的体量上更是这样,这是显而易见、例子俯拾即是!

第六, 文字演变,也体现出利弊共存、得失同在的规律性。

文化、文字作为一种物质、人文现象,也同样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绝对的。因此简化汉字一样有利有弊:优势是明显的;缺点也是显然的。象形的味道淡化,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减少。汉字古文字经隶变、楷化,例如看到“父”字、“求”字,孩子们不知道“家法的尊严”、想不到“手抓毛皮”的事情,还不是一样生存、上学、做事!所不同的是:今天的独生子女更加调皮;你如果告诉他,“父”代表“手持棍子”的权威,他或许会说:“才不是呢!父亲是让我骑的大马。”他(她)们也不需要知道“手抓毛皮”这些父祖辈需要知道的事!社会生活内容发生了变化,与时俱进嘛!

事物都是处在“动平衡状态”中。汉字走到今天,既然其象形及其涵义淡化或丢失,我们是否应该采取措施设法平衡一下?例如,编撰《甲骨千字文》,作为小学教材:1,提出甲骨文,因为它是完全象形的单体字;2,有韵千字文,是考虑易读、易记;3,可以先做试点,待取得经验,然后普遍推开;4,作为文字专家型人才培养建议。

近日在网上,见有博文宣称:随着大陆去美国的人多了起来,在美华人,由过去使用繁体汉字,今天改用简化字。而且,连华文报纸也普遍使用。这除了反映大众就简去繁的心理,不也反映出文化跟着经济社会走的必然规律么!

目前,海内外的共识似乎是:“写简识繁”,即简繁共存。既肯定简化汉字的合法合理和优势,也照顾到海外华人的文字习惯——毕竟,华夏儿女同宗同文!

至于汉字将来如何发展,你我都不知道,也没有谁会知道,我们可以不去管它!做好眼前的事,让实践开辟前进的方

让我们引用唐诗里的句子结束这篇短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玉帝的由来 ,道教最高神玉皇大帝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玉皇大帝是万神之帝: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 ,三界万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神 。玉皇有制命九天阶级、征召四海五岳之神的权力。万神都列班随侍其左右 ,犹如人世间的皇帝和公卿。玉帝是怎么来的呢?玉皇大帝也是总执天道:三清之化身。三清与玉皇,犹如先虚无而后妙有,先无极而后有太极,先无为而后有为。故玉皇为

  • 七情六欲是什么?七情六欲包含哪些情和欲?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所谓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种感情。哪七种呢?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这说法从哪来呢?如果你看过《还珠格格》,应该记得,乾隆皇帝罚小燕子抄写一百遍《礼运大同篇》,是《礼记》中的一篇,“七情”就出自其中。那么为什么七情包括这些呢?说来还挺复杂的。最初,古人只说人有四种感情,就是在《中庸》里

  • 貔貅的传说, 貔貅为什么会受到百姓们的喜爱?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神话中貔貅(pixiu)是龙的第九子。吃遍天下间财宝。吃的多而泄的也多。一天玉皇大帝照貔貅的屁股一巴掌。从此貔貅被封了肛。不能外泄。但食量仍然惊人。所以民间称其为招财的瑞兽。谁拥有了貔貅,那么就会为主人招来更多的财富。貔貅本性极其善良,但对于邪恶却非常气氛。爱打抱不平。所有邪气在它面前都不会通过,貔

  • 唐诗的由来, 为何诗歌到了唐代就达到了鼎盛?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古代诗歌早就产生,为何单单唐诗独领风骚,唐诗又是怎么来的?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如意的由来, 如意源自哪里, 如意的来历和用途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如意是一件简单的搔痒工具,有骨制的、玉制的、竹制的、木制的等等,柄长约一尺,一端做成手掌的形状,拿在手里,可以在自己背上搔痒,让人感到舒适如意,故而得名。如今仍流行使用,一般是木制和竹制,俗称“老头乐”。如此平常的器物在古代却有不寻常的历史,如意是怎么来的?如意最早是古人用以指划的器物,佛家宣讲佛经

  • 九州指的是什么?古代九州指的是哪九州?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扬、梁、雍等九州。1、冀州素有“华夏第一州”之称。千年古都,历史悠久,历史沿革现依据史料分为上古冀州、信都冀州、直隶冀州、近现代冀州四个时段。冀州位于河北省东南部。2、兖州兖州,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

  • 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在我国古代往往会以岁寒三友来称赞一个人的品格高尚,所谓“岁寒三友”,即松树、翠竹、梅花。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欹斜层叠,不啻马远、刘松年笔意。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松树的品格是国人最为崇拜的。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

  • 才高八斗指的是谁?才高八斗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故事概要: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kuài)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

  • 客家人的由来 ,汉族分支客家人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

  •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旗袍的演变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旗袍是我国一种具有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