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一意孤行的典故

一意孤行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777 更新时间:2024/2/16 1:45:12

一意孤行的典故:赵都是汉景帝时期的名臣。先后被景帝任命为太中大夫,负责制定各项条令法规,深受景帝的器重。赵禹为人耿直,严于自律,为官清正廉洁,严格照章办事从不被别人所左右。担任太中大夫以后,他更是深感责任重大,为排除人情上的干扰,他遣散了家中的门客,同时,不再与朝中官员私下往来,并谢绝同僚们的邀请,避免泄露朝廷机密。

逢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官员往往找几个知心朋友在一起饮酒谈心。席间海阔天空,毫无边际,什么天地理、诸子百家、朝中要闻、民间琐事无不当作话题。赵禹学问广博,口才又好,谈起来更是风趣、诙谐。现在席中少了赵禹,人们都觉得趣味不足。

自从赵禹谢绝朋友间的应酬之后,他的朋友们甚为不满,有时私下议论甚至多有微词,误认为赵禹是官做大了,有意疏远老朋友。好心的朋友劝他改变一下作风,免得得罪老朋友,赵禹笑而不答。开始,朋友对他还有些误解,时间久了,朋友知道赵禹出于公心,不得不如此,便改变了错误理解,对赵禹仍然敬重如昔。

张汤与赵禹截然相反,他为官残酷,性情贪婪,而且巴结权贵,只要对他有用,他一律热情接纳,从不考虑对方的人品如。长安的许多富商不敢得罪张汤,担心张汤暗中加害他们,只好经带上厚重的礼品去巴结张汤。张汤是来者不拒,一律照单全收。

甚至有些风雅名流,尽管讨厌张汤,但震于他贪婪、残酷的恶名,也不得不违心与之交往。不久,张汤因巧于辞令,善于揣摩景帝丞相的心理,被提升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在一次讨论对待匈奴的问题上,博士狄山提出和亲的建议。理由是:当年汉高帝北征匈奴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尚且被困平城。于今将士不如当年,无力与匈奴抗衡。

张汤怒斥狄山是迂腐之见。狄山反唇相讥:“我是愚忠,你是诈忠,我早就看出你是一个狡诈的小人。”皇帝因宠爱张汤,责问狄山:“你能守住一个郡么?”狄山承认不能。皇帝又问:“那么守一个县呢?”狄山回答是否定的。

后来,勉强表示能守住一寨。狄山被派往前线,不久战死沙场。张汤依仗皇帝信任,越发横行无忌,招致百官的痛恨,皇帝这时也觉察到张汤的肆无忌惮,便派赵禹审问张汤。赵禹秉公执法,严厉斥责张汤的种种不法行径。张汤见自己的罪行已经暴露无遗,又听赵禹说得有根有据,自知罪恶深重,便引剑自杀了。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一丝不苟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一丝不苟典故: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一个信奉回教的乡绅为了能够吃上牛肉,就托人送了五十斤牛肉贿赂知县汤奉。汤奉也是个回教徒,他也十分想吃这牛肉,但又不敢违抗皇帝的禁令。这时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正来府中拜访。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

  • 马革裹尸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马革裹尸的典故: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

  • 人杰地灵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人杰地灵典故:闻名中外的滕王阁于公元663年重阳节落成。当时的洪州阎都督遍邀当地名士共赴庆贺大宴。当时只有十四岁的王勃也应邀入席。侍从见他还是个小孩,就把他安置在一个很不显眼的角落。阎都督的女婿很会写文章。阎都督叫他预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候当众炫耀一番。大家酒酣之际,阎都督站起来说:“今天洪州的

  • 黄粱一梦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黄粱一梦是谁的故事?黄粱:小米。黄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经做醒。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出处: 唐·李泌《枕中记》:“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旁,主人蒸黄梁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耶?”黄粱一梦的典故:唐朝时期,一个书生姓卢,字萃之,别人称之为卢生。一年,

  • 人琴俱亡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人琴俱亡典故: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他这七个儿子中,比较有名气的有五个。其中又有四个在《晋书》中有传,可谓名垂青史。长子玄之早年夭折,不大为人们所知;次子凝之死于战乱之中,所以对他的事迹的记载也不多。对于他的儿子记载较多的是徽之和献之。特别是献之,他是继父亲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大书法家,与父亲并

  •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

  • 捧心西子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成语来源《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运〉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齧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

  • 一饭千金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解释】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来报答。比喻受恩厚报。【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一员大将军名叫韩信。他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讨饭过日子。韩信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

  • 乌合之众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合:聚合;众;许多人。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出处】管仲《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释义】指杂乱的一群人。【成语解释】像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

  • 闭门思过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闭门思过,中国古代典故之一,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閤思过。”后引用为成语。本义为关起门来思考自己的过错,比喻自我反省,改过自新。成语典故西汉昭帝时,燕人韩延寿在左冯翊担任太守。有一次,他到高陵县巡视,碰到兄弟俩向他告状。其中一个说:“我弟弟占了我的耕地。”另一个说:“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