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民不聊生的典故

民不聊生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22 更新时间:2024/1/24 18:27:31

民不聊生是什么意思?民不聊生,原指百姓没有赖以生存的东西,生活极端困苦。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民不聊生的故事: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都想多占土地,增加实力。秦国将韩、魏两国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二十四万人。被杀士兵的家属非常难过,痛不欲生。从此以后,秦军经常带领军队,攻打韩、魏,到处烧杀掠夺。

后来,秦国攻打魏都大梁没有成功,就把气撒到楚国身上。秦将白起率领大军攻入楚国,将楚顷襄王赶跑,楚地百姓受尽了战争之苦。一年之后,白起大军再次进攻魏都大梁,又没有攻下。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提出与韩、魏两国修好,三国起兵,共同讨伐楚国。

楚王听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就派使臣黄歇到秦国求和。

黄歇到了秦国后,就写了篇文章,向秦昭王说明:“现在秦国的心腹之患是韩、魏两国,而不是楚国。因为这两国的百姓被您所杀者数也数不过来,活着的也都无以为生,流离失所。韩、魏两国同秦国仇深似海,一定会找机会进行报复。您如果联合韩、魏攻打我们楚国,等于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让他们强大起来。加上大王的军队肯定要借韩、魏两国之道,一旦他们的军队对秦军发动袭击,秦军的失败会很快到来。所以不如我们两国联合起来,共同攻打韩、魏。这样一来,秦国才能长治久安。”

秦昭王觉得黄歇的话很对,便把白起召回,暂时停止对楚用兵,并与楚国结成了联盟。

民不聊生成语信息:

拼音:mín bùliáo shēng

解释: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形容人民生活困难。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

示例:夏衍《秋瑾传》:“在上荒淫无度,在下~。”

造句: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近义词:民穷财尽

反义词:丰衣足食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城狐社鼠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城狐社鼠是什么意思?狐狸在城墙上打了一个洞便住在里面,老鼠在土地庙里打了个洞也住在里面。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胡作非为的坏人,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对于这个成语城狐社鼠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小编为你分享城狐社鼠的成语历史故事。1、城狐社鼠的历史故事: 晋朝时期,统治阶级非常注重门阀制度,世家贵族

  • 吴市吹箫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吴市吹箫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此成语有着怎样的典故与故事呢?1、吴市吹箫的故事: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将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杀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次子——伍子胥,并在各关口悬挂伍子胥的画像,以便将其捉拿归案。 伍子胥跑来跑去,也不知爬了

  • 巧诈不如拙诚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巧诈不如拙诚原出自《韩非子·说林》,用来表明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词条对这则成语故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乐羊因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以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并给出了古文原文及相应的解释。 【成语解释】诈:欺骗;拙:笨拙。机动灵巧而伪诈,不如笨拙而诚实。 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 乐羊因为有

  • 心腹之患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心腹之患,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也泛指最大的隐患。此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小编为你带来心腹之患这个成语的相关故事及资料。1、心腹之患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

  • 釜底游鱼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釜底游鱼的意思是什么?釜底游鱼,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对于这个釜底游鱼的成语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精彩有趣的历史故事。1、釜底游鱼的故事: 东汉时期,大臣张纲敢于仗义执言,以刚直不阿闻名天下。他不但与宦官的不良行为进行斗争,还不畏强权,对

  • 牝牡骊黄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牝牡骊黄:牝,雌性的禽兽,和“牡”相对。骊,黑色;黄指黄色。这里的牝、牡、骊、黄都是指禽兽的外在特征。原意是指马的好坏不在于雌雄、黑色或黄色。也就是说不能只根据外表或现象来决定事物的本质。后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 寓意 看问题要抓住事物本质,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列子/说符》记载了这样一

  • 楚弓楚得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楚弓楚得这个成语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那对于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它的典故又是什么?楚弓楚得故事有着怎样的后世评价?1、楚弓楚得的历史故事: 据《说苑·至公》记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

  • 楚囚对泣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楚囚对泣,泛指处于困境,无计可施的人。比喻在情况困难、无法可想时相对发愁。此成语出自《晋书·王导传》:“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1、楚囚对泣的故事: 刘聪,匈奴人,他年轻时常游历于洛阳京城,广结名士、豪杰,被新兴太守郭颐辟为主簿,这是刘聪政治生涯的开端,后成为十六国时汉国

  • 众怒难犯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众怒难犯,成语,作宾语、定语,犯:触犯、冒犯。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出自《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春秋时期,郑国掌握朝政大权的是子驷。大夫尉止与子驷有矛盾。后来,尉止一伙人发动叛乱,他们打进宫内,杀死了子驷等人,并将郑简公劫

  • 董狐直笔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典故】《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解释】董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