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枕戈待旦的典故

枕戈待旦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302 更新时间:2024/1/24 13:55:48

兵器为枕,以待天明。指时刻警惕,准备作战,连睡觉时也不放松戒备,随时准备着杀敌。枕戈待旦形容杀敌报国心切。这个成语出自《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恐祖生先吾著鞭。”

枕戈待旦的历史故事:

晋朝时期,出了一位名叫刘琨的英雄。他喜欢与一些有志气的年轻人结交,讨论天下大事,要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博得个青史留名。

一天,他得知朋友祖逖已经当上了朝廷的官员,心里着急起来,就给亲属写信说:

“我每天都是枕着兵器躺在床上,一直等到天亮,一心想要为朝廷出力,杀退贼兵。可惜祖逖比`我先一步去建功立业了!”

刘琨到了二十六岁的时候,也被朝廷委任为官员,为司隶从事,一直做到着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

在刘琨担任并州刺史的时候,晋阳闹起了灾荒,很多老百姓因为找不到吃的,活活饿死了。灾民没有办法,只得携儿带女逃往南方,剩下的人家不到两万户。贼寇也趁机作乱,百姓们吓得不敢出门。

刘琨得知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招募了一千人,带领他们去晋阳平乱。平乱之后,刘琨派人将尸骨好好埋葬,重新修造衙门、庙宇,让百姓耕种土地,派军队对他们进行保护。不久,灾区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人口也增多了,又能听到鸡鸣狗叫之声了。

不料,胡人想到晋阳劫掠财富,派兵将晋阳城团团围住。城内只有很少的一点儿军队,没有力量杀退贼兵。大家非常焦急,刘琨表现得非常镇静。到了夜间,他趁着月光,在城楼上吹起箫来。刘琨的箫声悲切凄凉,如泣如诉,城外的胡兵听了,一个个凄然长叹。

到了半夜,刘琨又吹起了胡笳,那乐声使胡人暗生思乡之念。其实,胡兵来打仗实在是身不由己,他们之中,哪一个不想念亲人呢?他们想着家乡,全都流下了眼泪。天快亮的时候,刘琨又吹起了箫,胡人再也受不了了,纷纷骑上战马,回家乡了。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克己奉公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克己奉公是什么意思?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克制住自己的私心;奉公:以公事为重。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克己奉公这个成语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东汉初年,颍阳有

  • 捕风捉影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捕风捉影成语故事: 谷永,字子云,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易

  • 多难兴邦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多难兴邦是指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邦:国家。那关于这个成语多难兴邦的典故是什么呢?今天小编为你带来有趣的多难兴邦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楚灵王想称霸,欲与诸侯结成联盟,他邀请了晋平公。 平公不想去,他手下一个叫司马侯的以为不可,他说:“楚国和晋

  • 望尘莫及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望尘莫及指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尘,尘土;莫,不;及,赶上。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 望尘莫及的相关故事: 南朝时期,宋国有个叫吴庆之的人,很有才学。当时的扬州太守王义恭对吴庆之特别赏识,便请他出来担任类似秘书的幕僚工作。王义恭在办公务时遇到什么问题,都向吴庆

  • 后患无穷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后患无穷是一个成语,指今后的祸害及忧患没有穷尽,典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那这个成语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小编为你带来后患无穷的成语故事: 汉献帝建安元年,徐州牧刘备受到袁术的攻击就只身投靠曹操。曹操表面上重用刘备,让刘备招兵买马到徐

  • 厉兵秣马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成语“厉兵秣马”故事 春秋时期,秦国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却美其名曰为:帮助郑国守卫其国都。公元628年,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其北门之管”,即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

  • 画地成图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原意是在地上画出线路,就可成为图形,用来说明地理形势等。形容人点画之间就成文章,才能超群。 画地成图,出处《汉书·张安世传》,形容信手拈来,才能出众。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胸有成竹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 敬侯张安世的长子千秋和大将军霍光的儿子霍禹都是西汉时的中郎将。 一

  • 民不聊生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民不聊生是什么意思?民不聊生,原指百姓没有赖以生存的东西,生活极端困苦。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民不聊生的故事: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都想多占土地,增加实力。秦国将韩、魏两国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二十四万人。被杀士兵的家属非常难过

  • 城狐社鼠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城狐社鼠是什么意思?狐狸在城墙上打了一个洞便住在里面,老鼠在土地庙里打了个洞也住在里面。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胡作非为的坏人,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对于这个成语城狐社鼠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小编为你分享城狐社鼠的成语历史故事。1、城狐社鼠的历史故事: 晋朝时期,统治阶级非常注重门阀制度,世家贵族

  • 吴市吹箫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吴市吹箫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此成语有着怎样的典故与故事呢?1、吴市吹箫的故事: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将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杀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次子——伍子胥,并在各关口悬挂伍子胥的画像,以便将其捉拿归案。 伍子胥跑来跑去,也不知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