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克己奉公的典故

克己奉公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917 更新时间:2024/2/23 15:52:29

克己奉公是什么意思?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克制住自己的私心;奉公:以公事为重。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克己奉公这个成语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东汉初年,颍阳有个人名叫祭(zhài)遵。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公元24年,皇帝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便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实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等他年老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祭遵就是这样一名良臣,即使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十分怀念。

后来人们就把祭遵的这种高尚的精神概括为成语“克己奉公”,用来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捕风捉影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捕风捉影成语故事: 谷永,字子云,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易

  • 多难兴邦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多难兴邦是指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邦:国家。那关于这个成语多难兴邦的典故是什么呢?今天小编为你带来有趣的多难兴邦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楚灵王想称霸,欲与诸侯结成联盟,他邀请了晋平公。 平公不想去,他手下一个叫司马侯的以为不可,他说:“楚国和晋

  • 望尘莫及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望尘莫及指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尘,尘土;莫,不;及,赶上。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 望尘莫及的相关故事: 南朝时期,宋国有个叫吴庆之的人,很有才学。当时的扬州太守王义恭对吴庆之特别赏识,便请他出来担任类似秘书的幕僚工作。王义恭在办公务时遇到什么问题,都向吴庆

  • 后患无穷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后患无穷是一个成语,指今后的祸害及忧患没有穷尽,典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那这个成语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小编为你带来后患无穷的成语故事: 汉献帝建安元年,徐州牧刘备受到袁术的攻击就只身投靠曹操。曹操表面上重用刘备,让刘备招兵买马到徐

  • 厉兵秣马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成语“厉兵秣马”故事 春秋时期,秦国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却美其名曰为:帮助郑国守卫其国都。公元628年,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其北门之管”,即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

  • 画地成图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原意是在地上画出线路,就可成为图形,用来说明地理形势等。形容人点画之间就成文章,才能超群。 画地成图,出处《汉书·张安世传》,形容信手拈来,才能出众。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胸有成竹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 敬侯张安世的长子千秋和大将军霍光的儿子霍禹都是西汉时的中郎将。 一

  • 民不聊生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民不聊生是什么意思?民不聊生,原指百姓没有赖以生存的东西,生活极端困苦。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民不聊生的故事: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都想多占土地,增加实力。秦国将韩、魏两国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二十四万人。被杀士兵的家属非常难过

  • 城狐社鼠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城狐社鼠是什么意思?狐狸在城墙上打了一个洞便住在里面,老鼠在土地庙里打了个洞也住在里面。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胡作非为的坏人,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对于这个成语城狐社鼠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小编为你分享城狐社鼠的成语历史故事。1、城狐社鼠的历史故事: 晋朝时期,统治阶级非常注重门阀制度,世家贵族

  • 吴市吹箫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吴市吹箫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此成语有着怎样的典故与故事呢?1、吴市吹箫的故事: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将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杀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次子——伍子胥,并在各关口悬挂伍子胥的画像,以便将其捉拿归案。 伍子胥跑来跑去,也不知爬了

  • 巧诈不如拙诚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巧诈不如拙诚原出自《韩非子·说林》,用来表明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词条对这则成语故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乐羊因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以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并给出了古文原文及相应的解释。 【成语解释】诈:欺骗;拙:笨拙。机动灵巧而伪诈,不如笨拙而诚实。 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 乐羊因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