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擢发难数的典故

擢发难数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322 更新时间:2024/1/15 12:45:22

擢发难数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释义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擢:拔。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擢发难数的来源(典故):

战国中期,魏国有个很有才学的人,名叫范睢(jū)。尽管他学就匡世治国之才,却得不到重用。一次,魏国派“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也叫范睢加入随员队伍,以壮声势。

谁知到了齐国后,齐襄久慕范睢的大名,就派人赐他十斤黄金,还有牛酒,但被范睢委婉地拒绝了;而齐襄王对须贾等人则迟迟不予接见。为此,须贾妒而生疑,以为范雎与齐国有私通。回国后,就在国相魏齐面前,说了范睢的坏话。魏齐信以为真,便以里通外国罪,将范睢打得奄奄一息,范雎惨遭一顿毒打后装死,结果被扔进厕所里。范雎央求看守使计得以逃脱,更名为禄,逃往秦国。

不久,范雎的才能便得到秦昭王的重用,秦昭王四十一年被封应侯,任相国。

后来,魏王听闻秦国将东伐韩国、魏国,惶恐不安,便派须贾出使秦国,秦昭王求。范睢获悉消息后,便约须贾私下见面,须贾见到范雎大惊失色,他以为范雎早已死去,没想到他在秦国活得有模有样的,便送东西给范睢,希望在范睢的引荐下,见秦相张禄一面。

范雎为使须贾弄清真相,爽快地答应了。须贾来到秦相府后,才发现范睢就是张禄。于是,惊恐万状,敞开衣服,爬行到范雎面前,一个劲儿地磕头谢罪说:“擢(zhuó)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意思是说,将我的头发都拔下来计算我的罪过,都还不够数的。

范睢当面历数须贾三大罪状,然后报告给秦昭王,秦昭王下令将须贾赶走了。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星火燎原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xīng huǒliáo yuán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寓意比喻小乱子可以发展成为大火海,也比喻开始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班门弄斧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常用于自谦。{例}我在各位老师傅面前谈操作经验,实在是不自量力。古今异义:古代用“班门弄斧”批评那种无知却又好卖弄的人,而现今鼓励人们大胆地表现自我,敢于显露自己的本领,挑战权威,有时会说“弄斧必须到班门”。 诗句: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

  • 乘人之危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乘人之危,指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出自《后汉书·盖勋传》。那对于乘人之危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小编为你带来乘人之危这个成语的相关故事。 乘人之危的典故: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

  • 枕戈待旦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兵器为枕,以待天明。指时刻警惕,准备作战,连睡觉时也不放松戒备,随时准备着杀敌。枕戈待旦形容杀敌报国心切。这个成语出自《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枕戈待旦的历史故事: 晋朝时期,出了一位名叫刘琨的英雄。他喜欢与一些有志气的年轻人结交,讨论天下大事,要为国家做出

  • 克己奉公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克己奉公是什么意思?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克制住自己的私心;奉公:以公事为重。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克己奉公这个成语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东汉初年,颍阳有

  • 捕风捉影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捕风捉影成语故事: 谷永,字子云,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易

  • 多难兴邦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多难兴邦是指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邦:国家。那关于这个成语多难兴邦的典故是什么呢?今天小编为你带来有趣的多难兴邦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楚灵王想称霸,欲与诸侯结成联盟,他邀请了晋平公。 平公不想去,他手下一个叫司马侯的以为不可,他说:“楚国和晋

  • 望尘莫及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望尘莫及指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尘,尘土;莫,不;及,赶上。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 望尘莫及的相关故事: 南朝时期,宋国有个叫吴庆之的人,很有才学。当时的扬州太守王义恭对吴庆之特别赏识,便请他出来担任类似秘书的幕僚工作。王义恭在办公务时遇到什么问题,都向吴庆

  • 后患无穷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后患无穷是一个成语,指今后的祸害及忧患没有穷尽,典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那这个成语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小编为你带来后患无穷的成语故事: 汉献帝建安元年,徐州牧刘备受到袁术的攻击就只身投靠曹操。曹操表面上重用刘备,让刘备招兵买马到徐

  • 厉兵秣马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成语“厉兵秣马”故事 春秋时期,秦国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却美其名曰为:帮助郑国守卫其国都。公元628年,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其北门之管”,即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