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595 更新时间:2024/1/24 11:03:17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

据史料记载,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曾在黄陂生活16年,留下了多处遗迹,如“程门立雪”、“聪明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黄陂区党史办退休干部陈瑞华和区文化馆原馆长黎世炎对“二程”的研究始于1994年。10年中他们跋涉千里、查阅史料百万字,走遍了黄陂及周边地区,经核对证实,分居在黄陂的“二程”后裔实属嫡系。他们自“二程”祖父于宋太平兴国年间来黄陂,到2004年,已有40代子孙,分居在黄陂的35个湾组,多达1.5万人。周边的孝昌县丰山镇、红安县二程镇等处,也居住着少量“二程”后裔。

两位老人对“二程”的研究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市图书馆研究员、文史专家徐明庭对“二程”后裔的考证与发现给予了肯定。他们的论文《对“二程”夫子在黄陂人文资源的考察》,也引起了美英等国汉学家关注,并赞颂两位老人为“二程”新儒学研究拓宽了新视野。

“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二程在黄陂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学习要坚持不懈。

求学师门,诚心专志。

信念坚定,不畏艰辛。

勘误

首先,程门立雪是在屋内而不在屋外,至少在屋檐下而不在冰天雪地之中。描写这一典故的资料很多,最权威的有两种。一是《宋史·杨时传》,一是《二程语录》,两处文字都如本文开头所作叙,全无门外立雪表述。“辞海”描写也是如此。门外积雪深达一尺,除了文学意境之外,主要是时间概念,类似日上三竿,两柱香功夫,别无它意。现在人们不是望文生义,认为立雪程门当然站在雪中;要不就是为君者赞,站立雪中好学求教,多有感染力啊,以至于游酢祠堂的壁画,也是这样描绘。为此当然美丽“冻”人,但却牺牲了真实和游、杨为人的禀性,我想游酢和杨时九泉有知,当不晓得是喜还是愁?

其次,立雪程门是双不是单,而且杨时系游酢荐领。现在不少书籍把道统南归第一人授予杨时。程门立雪要不根本不提游酢,要不说游酢没有定力,竟想叫醒老师,对先生尊敬远不如杨时。这是天大的失误!游酢幼年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读书一过目辄成诵”。他20岁左右便与程颐结识。小程感叹游之聪悟,说“其资可以适道”。当时大程任扶沟教育主管,游前往学道。一番接触后,大程竟聘请游君作为教师讲学。厦大高令印教授曾考证过,游酢比杨时早九年接受“二程”理学。游酢为官声名在外,“惠政在民”,精明干练,连游杨要拜的老师小程也称赞“政事亦绝人远甚”。史料表明,游酢闻道在先,深得二程赏识,理论建树和杨时在伯仲之间,而与二程感情则甚于或早于杨时。大程去世后,游酢哀痛不已,在府邸设置灵堂,哭于寝门,还亲自撰写《行状》深切悼念。正因为大程老师去世,八年后他才带杨时去拜小程为师,演绎了千古传名的“程门立雪”。我没有把握说故事的导演和主角是游酢,但绝不能忽略怠慢游君,更不能亵渎游君对老师生死不渝的感情。

再者,立雪程门不是小程摆谱坐大而是另有原因。有则说法,小程为人狷介,连脾气好的苏东坡也不敢与其交往。“程门立雪”的开始就预兆了结局的寒冷。此言差矣!从宋史《杨时传》和《二程集》比较看,后者描述更为详细。游、杨站立一尺雪功夫后,先生发问,“二子犹在乎,日暮矣,姑就舍”。如果说程子无视两人存在一经睡去,如果置两人不屑一顾,那他就不会还嘘寒问暖:天色不早了,你们先住下吧。这与文理和逻辑怎样也说不通。从游、杨当时的身份和游酢和程子的关系看,先生不至冷漠如此。游酢与杨时同龄,当时都过不惑之年,两人都登进士第,尤其游酢还是接受二程的劝告参加考试中榜的,更重要的是两人同为理学中人和小程同志同道,当为惺惺相惜,有何理由形同陌路横眉冷对?我想原因可能出在故事所说的“瞑坐”上。“颐偶瞑坐”,“坐而瞑目”,两则史料都这样表述。为何睡而不卧、坐又闭眼呢?最近翻阅中国当代伦理学大师罗国杰先生的文章,才恍然大悟明白就里。原来理学家修身养性、悟道明理非常讲究静坐静思,甚至强调“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常常静中悟道,伏案求索;时时克己反省闭门思过。也许正当游杨拜师之时,恰遇先生打坐冥想突破的紧要关头;抑或逢程子修行功德圆满关键之际。晚年的程颐学问已到极高明处,脾气也改了许多,但作为修道治学一贯严谨的程子,怎么会停止功课,寒暄应酬以应人情世故呢?吾爱吾生,吾更爱真理!我们为尊师重教好学上进的游酢杨时表示敬仰的同时,难道不应该为这位全身心探索真理孜孜以求完善自我的正人君子鼓掌吗?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数典忘祖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数典忘祖,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春秋时期,晋国以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设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壶是鲁国进贡的,景王于是问起:“各诸侯国都会进

  • 不毛之地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不毛之地,不毛:不长草,寸草不生的荒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废弃的土地。语出《三国演义》:“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 【注音】bùmáo zhīdì 【成语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占领郑国的首都,郑襄公见彻底完蛋,只好光着膀子向楚庄王跪地求和,答

  • 管中窥豹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史料记载:“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此段文字中的王子敬即王献之,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聪明伶俐。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着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观看的献之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鹬蚌相争(又称:蚌鹬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语出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

  • 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在前线败下来,一个逃跑了五十步,另一个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人都是在逃跑了,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语出《寡人之于国

  • 一尘不染成语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清洁、干净。后用以形容清静、纯洁。也形容为人清廉,不沾染坏习气。后多用以形容清净廉洁,品格高尚。出自宋·张耒《腊初小雪后圃梅开》诗之二:“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一尘不染的成语简介 宋罗大经

  • 退避三舍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

  • 疑邻盗斧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疑邻盗斧,汉语四字成语。出自《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篇。 原文 人有亡鈇者,意者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疑邻盗斧故事: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

  • 金蝉脱壳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元·马致远《任风子》:“唬得我玉魂销;怎提防笑里刀;……天也我几时能够金蝉脱壳。” 成语意思:原是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 现在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金蝉脱壳的造句示例: 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1、我敢

  • 擢发难数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擢发难数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释义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擢:拔。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擢发难数的来源(典故): 战国中期,魏国有个很有才学的人,名叫范睢(jū)。尽管他学就匡世治国之才,却得不到重用。一次,魏国派“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也叫范睢加入随员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