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

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660 更新时间:2024/1/24 11:55:48

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在前线败下来,一个逃跑了五十步,另一个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人都是在逃跑了,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语出《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释义】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程度不同,实质却一样。(步是指古代的长度单位)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成语故事

梁惠王好驱使百姓与邻国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见孟子,问道:“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他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然而,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场上,两军对垒,战斗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对方奋勇刺杀。经过一场激烈拼杀后,胜方向前穷追猛杀,败方就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了。这时,跑得慢的士兵却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胆小鬼,您认为这种嘲笑是对的吗?”

梁惠王说:“不对,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是这也是临阵脱逃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无须再希望您的国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邻国国君不管灾荒年间老百姓的生活,是不爱百姓的国君。梁惠王常调动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仍然是不爱百姓的国君。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一尘不染成语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清洁、干净。后用以形容清静、纯洁。也形容为人清廉,不沾染坏习气。后多用以形容清净廉洁,品格高尚。出自宋·张耒《腊初小雪后圃梅开》诗之二:“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一尘不染的成语简介 宋罗大经

  • 退避三舍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

  • 疑邻盗斧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疑邻盗斧,汉语四字成语。出自《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篇。 原文 人有亡鈇者,意者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疑邻盗斧故事: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

  • 金蝉脱壳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元·马致远《任风子》:“唬得我玉魂销;怎提防笑里刀;……天也我几时能够金蝉脱壳。” 成语意思:原是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 现在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金蝉脱壳的造句示例: 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1、我敢

  • 擢发难数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擢发难数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释义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擢:拔。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擢发难数的来源(典故): 战国中期,魏国有个很有才学的人,名叫范睢(jū)。尽管他学就匡世治国之才,却得不到重用。一次,魏国派“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也叫范睢加入随员队

  • 星火燎原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xīng huǒliáo yuán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寓意比喻小乱子可以发展成为大火海,也比喻开始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班门弄斧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常用于自谦。{例}我在各位老师傅面前谈操作经验,实在是不自量力。古今异义:古代用“班门弄斧”批评那种无知却又好卖弄的人,而现今鼓励人们大胆地表现自我,敢于显露自己的本领,挑战权威,有时会说“弄斧必须到班门”。 诗句: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

  • 乘人之危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乘人之危,指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出自《后汉书·盖勋传》。那对于乘人之危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小编为你带来乘人之危这个成语的相关故事。 乘人之危的典故: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

  • 枕戈待旦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兵器为枕,以待天明。指时刻警惕,准备作战,连睡觉时也不放松戒备,随时准备着杀敌。枕戈待旦形容杀敌报国心切。这个成语出自《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枕戈待旦的历史故事: 晋朝时期,出了一位名叫刘琨的英雄。他喜欢与一些有志气的年轻人结交,讨论天下大事,要为国家做出

  • 克己奉公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克己奉公是什么意思?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克制住自己的私心;奉公:以公事为重。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克己奉公这个成语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东汉初年,颍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