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走进瑶族盘王节, 揭秘盘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走进瑶族盘王节, 揭秘盘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4743 更新时间:2024/1/24 6:00:04

大家听说过盘节吗?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祭祀他们的先祖的重大节目,在盘王节这一天,海内外的瑶族人都会十分重视。关于盘王节的由来又很多种说法,今天小编就为您一一介绍这些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吧。

农历十月,对生活在“南岭走廊”的瑶族同胞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季节,忙碌过春耕、夏种、秋收,现在已经是可以稍作休息的时候了。也是在这个辛劳后获得丰收的季节里,瑶族同胞迎来了祭祀自己祖先的节日——盘王节。

为了祭祀祖先,提前几天瑶族人家就开始忙碌起来,酿酒、打扫屋子、杀鸡宰鸭,舂糍粑……祭祀当天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纷纷来到盘王庙前,在族老寨老的带领下祭祀盘王,唱盘王歌,跳长鼓舞,追念祖先的功德,歌颂祖先的奋斗精神。欢庆丰收,酬谢盘王的护佑。

早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唐代刘禹锡的《蛮子歌》、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典籍中就有记载。《岭外代答》中说:“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男女之无夫家者,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谓之踏摇。”由此可见,瑶族过盘王节的习俗由来已久。

千百年来,也许经过民族的迁徒,瑶族人居住的地点变换了,也许经过民族间的相互融合,瑶族的化传统有了变化,但是,祭祀盘王始终如一。那么不禁要问:盘王在瑶族人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瑶族人为什么要过盘王节?现在的瑶族同胞是怎么欢度这个传统节日的?这些问题不仅外族人感兴趣,而且许多的瑶族同胞也在自问,就如“我从哪儿来?”的命题一样,每一个有民族认同感的人都会去思考。

因为瑶族没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所以很多瑶族的历史和文化都通过歌谣、传说、故事等口耳相传的形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瑶族地区关于盘王和盘王节的传说非常多。

传说一:

古时高王来侵,平王出榜招贤,谁能斩下高王首级来献,就把公主嫁给他。这话被龙犬盘瓠听到了,盘瓠摘下金榜,渡海来到高王身边。盘瓠假装殷勤,受到高王的宠信。一天,盘瓠趁高王喝醉,咬下高王的头献给平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娶了三公主为妻。后来,盘瓠想变成人,便叫公主把它放到蒸笼里蒸七天七夜,公主照办。蒸到六天六夜时,公主担心蒸死了丈夫,偷偷揭开盖子看,盘瓠果真变成了人,只因不足七天七夜,头上和小腿上还有许多没有脱落,后来就用布带把头和小腿裹起来。盘瓠变成人后,平王派他到会稽山为王,号称盘王。

盘王和三公主婚后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赐一个姓氏,成为瑶族最早的十二姓。盘瓠虽已为王,但仍过着俭朴的生活,教子女劳动狩猎。有一次,盘王与六个儿子上山打猎,追赶一只受伤的山羊,不幸被羊角撞伤,跌下山崖死了,尸体被挂在一棵树上,儿女们将树砍下做鼓身,剥下羊皮蒙上,制成长鼓。他们背起长鼓,边敲边哭边唱,追悼盘王。

传说二:

天地洪荒的远古年代,在万山丛中有两座一样高的宝山,对峙相望。左边那座叫布洛西山,像一个威武雄壮的男子;右边那座的模样则像一个拖着裙服的少妇,名叫密洛陀山。每年,这两座山互相移近一尺,经过995年,它们靠近了995尺,再移近5尺,两座山就要连在一起了。有一天,天上突然响起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雷,这两座山同时裂开了两条缝,接着,从布洛西山里走出一个高大的男人,从密洛陀山里,走出一个壮实的女人。后来他们结成夫妻,男的叫布洛西,女的叫密洛陀。他们是创造天地万物的父母,他们创造出世界以后,就让三个女儿各自外出谋生。大女儿扛着犁耙到平原去犁地耙田,成了现在的汉族;二女儿挑了一担书去读书,成了现在的壮族,三女儿拿着密洛陀给她的一斗玉米、一面铜锣,到山上开荒种地。三女儿成了现在的瑶族。所以瑶族世世代代住在高山深箐,开荒种地,铜锣成了瑶族的传家宝。

密洛陀越来越老了,有一天便叫三个女儿一起回来,对她们说:十月十六日是我的生日,到那时,你们来给我“补粮”。他还特别嘱咐三女儿说:“你没有什么丰盛的礼物,到时候你酿一缸米酒,拿来给大家品尝,十月十五日你提前拿铜锣来闹场。”从此以后,瑶族就有了盘王节,从十月十五日开始,到十月十七日结束。

传说三:

(江华瑶族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十月十六调盘王》):相传在很久以前,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中飘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子孙平安,并许下大愿。许过愿后,风平浪静,船很快就靠了岸,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就砍树做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然后,大家唱歌跳舞,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从这以后,瑶民就把这一天定为“盘王节”。

从以上的这些传说可以看出,瑶族人认为盘王是瑶族的始祖,盘王有超凡的能力保护瑶族子孙。盘王的生日是农历十月十六日,祭祀盘王的日子由此而来。此外,还可以从这些传说看到关于瑶族服饰、姓氏、长鼓、图腾等等的一些习俗。

各地过盘王节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都要设祭坛,供奉诸神像,中间为盘王,左右是真武、功曹、田公、地母等神像。祭祀开始,鸣火枪三响,接着鞭炮齐鸣。在鞭炮声中,族老寨老在神像前供奉猪头、糯米粑、鸡肉、酒等祭品,人们面对神像,低头默祷。然后唱《盘王歌》,跳盘王舞。

《盘王歌》可以说是一部瑶族诗歌总集。主要讲述盘王的一生,七字句,诗句洗炼,曲律古雅而浑厚。盘王舞以鼓锣伴奏,舞步动作忽而上跳,忽而下蹲,忽而左转,忽而右旋,动作健美、威武,再现了瑶族先民耕种狩猎、出征杀敌的场景。有些地方过盘王节时还举行踩歌堂活动,节日当天供奉在村寨盘王庙里的诸神会被请去参加游神大典,村民扛着盘王走村窜巷,巡视田地,最后将盘王请到歌堂坪。据说,盘王巡视过的村寨和田地,来年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歌堂坪活动中的过州过府让人们记住瑶族迁徙的路线,唱瑶歌、跳长鼓舞等民间文艺活动既是娱神又是娱乐大众的活动,此时也是青年男女相互结交,寻找伴侣的好时机。

瑶族因为分布广,支系多,所以过去各地瑶族过盘王节的时间并不统一,一般在秋收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时节举行。1984年8月,来自全国各地瑶族代表在广西南宁开会,一致认定盘王节为瑶族统一节日,日期定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即传说中盘王诞辰的日子。为了加强各地瑶族人民的联系,1990年,南岭地区瑶族代表联席会决定由湘粤桂三省区十县市轮流坐庄举办盘王节,1992年11月,由贺县(现贺州市八步区)举办了第一届南岭瑶族盘王节。

2009年,盘王节再次在广西贺州举办,这次盘王节与贺州农产品展销会携手,除举办传统的民俗活动、文艺演出之外,节日也成了展示当地特产,招商引资的平台,使传统的节日又有了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因为不断有新的内容加入节日文化之中,在瑶族原有祖先认同的基础上,使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富有生机和活力。

“南岭走廊”的瑶族村寨里,唱了千年的《盘王歌》还在吟唱,人们还在随着鼓点跳那跳了千年的长鼓舞,盘王在瑶族人心目中还是那样的神圣,瑶族人相信盘王永远都会庇护着他们。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走进蒙古风情的马奶节, 揭秘马奶节来历及风俗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马奶节。是最具有蒙古特色节日,马奶也是蒙古人最常喝的饮料。在每年,蒙古族人都要举办马奶节庆祝丰收和祈求健康。马奶节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用马奶做出美味佳肴,烤羊之类的宴请客人。 马奶节是内蒙古传统的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末,蒙古族就要举行为期一天的马奶节。马奶节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

  • 走进广西彝族跳公节, 揭秘跳工节的由来和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跳公节是广西那坡县和云南富宁县一带彝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对于跳公节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最主要的说法是纪念救彝族祖先的金竹。 跳公节又称跳弓节,在当地,虽然过节的具体日期各村屯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在每年农历的四月上、中旬举行。 关于跳公节的来历,有不同的传说,传说一:彝族的祖先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

  • 塔塔尔族是怎样发展的?塔塔尔族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另外一些人散居在新疆吾尔自治区的阿勒泰、奇台、吉木萨尔和南疆各主要城市。 塔塔尔族的先民来自中国北方突厥汗国的“鞑靼”部落。关于塔塔尔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达旦”、“达达”、“鞑靼”、“达怛”等都是对塔塔尔的不同译音。十三世纪蒙古西征时,西

  • 塔塔尔族为何被称为是高学历的民族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奔涌的河流两岸被鲜花缀满,碧草如茵,煞是好看。阿合买提的羊群,像白云片片绕青山……”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民族乡,面对着绵延苍莽的群山,吐尔地老人弹奏着曼陀铃,用悠扬的歌声,歌唱着自己脚下这片美丽而宁静的土地。 我国的塔塔尔族是一个有着“两多一无”特点的“高学历”民族:专家多、教师

  • 毛南族历史 ,毛南族语言语法有何历史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毛南族使用毛南语,一般认为属汉藏语系(一说属于“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或“台——卡岱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传统上毛南族没有文字书写系统,而是用汉字音义拼记或以汉字为基础创造新字来记录毛南语的民歌和宗教诵本等,这些“土俗字”只有师公和少数学者认识。 2010年后出现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毛南文字拼音

  • 布朗族历史, 布朗族的古代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古代永昌郡范围内的濮人,由于分布地域广阔,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分布在城镇附近和交通便利的部分濮人,逐渐融合于周围先进民族中,而另一部分自汉代以来很长一段时期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经济的不稳定,濮人的迁徙活动甚为频繁。此外,大民族统治阶级的压迫政策,也

  • 布朗族历史 ,布朗族哀牢古国文化的传承人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大约于公元前300余年,在中国云南西南部兴起、而于公元一世纪末期衰亡的哀牢国,是一个神秘的古国。南朝时期范晔撰《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述哀牢说:“其称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秀,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桐华木。织以为布,

  • 柯尔克孜族历史 ,柯尔克孜族古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汉文史籍首先著录柯尔克孜先民的是《史记》,称之为“鬲昆”。后来的史书又作“隔昆”。东西汉时期多称“坚昆”,魏晋至隋朝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黠戛斯”是唐时对柯尔克孜族的普遍称谓,宋、辽、金时期“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称之,蒙元时期一般称

  • 走进云南彝族普者黑花脸节, 揭秘节日习俗和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普者黑花脸节,是云南丘北彝族群众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丘北县的彝群众就把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蛇日或猪日定为“花脸节”起始日。“花脸节”是丘北县彝族独有的传统节日,因远古先民用锅烟把脸部抹黑、驱魔除害而得名。 花脸节因远古先民用锅烟把脸部抹黑、驱魔除害而得名。经过发展,“花脸节”已经成为当代彝族青年借抹

  • 唐三彩简介:唐三彩的颜色是哪三彩?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1899年修陇海铁路时,在洛阳出土了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