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人为什么竖着从左往右写字?从五方面分析原因

古人为什么竖着从左往右写字?从五方面分析原因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735 更新时间:2024/1/24 6:05:18

长久以来,国人都是竖着写字的,直到近代,这种写字风格才伴随着西方明在我国的深入而消失!不可否认这又是一种中华文明的退场,而现在的我们是否还知道这种文明是如进场的呢?

具体说法有如下几个:

1、最早是在竹简上写字

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古时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

2、汉字的特点人的书写习惯

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来、从左到右方便。如果从右往左横写,写左半部时,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便于笔势的连。.古代人写字都用墨水的,而且古装的袖口大多比较宽松,从右往左写,左手的袖子可以避免沾上未干的墨水,并能托住右边的袖口,在古装戏中很见的;

3、古人以右为尊

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

4、跟在石头上刻字有关

阿拉伯文、希伯来文都是从右左书写的,据说这与古代人在石头上刻字有关,对于一般人来说,左手拿钎子,右手拿锤子,刻字的方向自然是从右向左的。

5、故意的!

先人传下来的右起左行,成为了惯例,即使感到不方便,也要故意地遵从。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借鉴西方文化优点,与国际社会接轨,汉字书写形式才逐步改成现在的横排、由左向右书写。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万岁”的来历:"吾皇万岁万万岁"口号万岁起源于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万岁”一词最早只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罢了。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常呼“万岁”,但并不是皇帝的唯一专擅的称呼;称呼他人为“万岁”,皇帝也不管。此时,“万岁”一词还是比较平常的。到了汉武帝时,他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但民间遇到值得庆贺的事,还是有人呼“万岁”。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不许称

  • 金兰之交是一种怎么样的交情?结拜礼仪程序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金兰: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源于《易经·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气味的意思)如兰”。后来用于结拜兄弟姐妹的代称。 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所以金兰之交比喻朋友间的同心合意、生死与共。 兰花被称为君子之花,其香被喻为王者之香。

  • 书起源于什么时候?最早的书是什么形式和材质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图书是记录语言的,语言是用文字表达的。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文字是怎样起源的呢? 在远古时候,文字还没有产生,人们只能依靠语言来表达思想,传达消息。但是声音不能传得很远,也不能保存和记录下来。人们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积累和传播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只有靠口传记忆了,可是,时间长了,事情多了,就

  • 弹棉花的故事由来 弹棉花工艺的工作原理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弹棉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我国至迟在元代即有此业,时至今日仍有操此行业者;旧时,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俗称“弹棉郎”。 元朝时候,松江一带种了许多棉花,但老百姓还是缺衣少布,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动手术,人们没法有效利用棉花,产量效益低下,然后有一

  • 市无二价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西汉末年,王莽得到“安汉公”封号后就毒死汉平帝,自称假皇帝,立2岁的刘婴为太子。他梦想自己能当真皇帝,派8个风俗使下去了解民情。这些风俗使回京讨好王莽说百姓们丰衣足食、盗贼绝迹,真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市场买卖公平,市无二价。 【出处】又奏为市无二价,官无狱讼。《汉书·王莽传上》 【解释】买卖没

  • 如鱼得水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妥之曰:“孤之有孔 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释义 就如鱼儿得到了水一样,比喻得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 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故事 诸葛亮,字孔明,襄阳人。刘备,字玄德,涿县人。东汉末年 天下大乱,豪杰

  • 三生有幸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国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 二人一同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 孕了。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儿 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三天之后,

  • 三令五申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 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 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 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

  • 如释重负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出处《毅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释义比喻人在解除某种负担后轻松愉快。 故事公元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调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 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其中以 季孙宿的权力最大,昭公不过是个傀儡。昭公这个国君也不争气,只 知游乐,不理国政。

  • 三顾茅庐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 (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 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 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