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茕茕孑立的典故

茕茕孑立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2160 更新时间:2024/1/26 2:26:25

茕茕孑立成语解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指身体;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茕茕孑立,未有子息,荒隅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

发音qióng qióng jiélì。

成语故事: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晋灭东吴,所谓“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结束了几十年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一统,采取了有效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广揽贤能”,着重于西蜀与东吴的遗老故臣,凡有声望的、有本事的,都极力笼络;笼络不成,就设法除去,以达到不为我用也不许为我害的目的。同时,把“以孝治天下”作为其伦理总纲,提倡孝父母,敬老人,抚恤孤寡。

在“广揽”中,西蜀的一个故臣引起了司马炎很大的关注。此人姓李名密,又名虔,字令伯,武阳人。生下六个月时丧父;四岁时,其母何氏改嫁;靠祖母刘氏扶养成人,西蜀时,官居尚书郎,是个不大不小却很重要的官。

入晋后,蜀地的先后两名的地方官都曾推荐李密做官,可李密却故国难忘,不肯出仕,都借故谢绝了。司马炎格外看重他,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要李密做供职于宫廷的郎中,李密未允。后又改为显要的太子官属洗马,李密仍借口推辞。司马炎火了,又亲手下令,指责李密傲慢。地方官日夜严逼,声称如再迟缓,就要逮治下狱,甚至按律问斩了。这使李密很为难:出去做官吧,仍怀恋故国,而且这么出去,也将大丢脸面;不出去吧,是会被杀头的。经过深思,他就写了一篇《陈情表》,呈给了司马炎,表中以“以孝治天下”为主旨,说他幼时,“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至于成立。”,多亏了老祖母把他抚养长大。没有老祖母,就没有他的今天。而今,老祖母已九十六岁,又长年卧病在床,没有他,祖母怎么度过晚年!便说“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臣四十有四,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意思是他才四十四岁,报效国家的日子还长,而孝敬祖母的时间已不多了。恳请司马炎体谅他的苦衷,让他先尽孝再尽忠。

司马炎看了很感动“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无法怪罪,又为了笼络人心,派了不少仆人帮他侍奉老祖母,并且说可以等到他祖母死后再出来做官。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不辨菽麦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注音】bù biàn shū mài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厉公荒淫无道,经常滥杀无辜,群臣经常互相倾轧。大臣栾书、中行偃在宠臣匠丽氏家里活捉晋厉公,并在两年后处死晋厉公。由于晋襄公的大儿子是白痴,连豆子、麦子都分不清,只好立其小儿子周子为晋悼公。 【出处】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

  • 革故鼎新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革故鼎新是生活中使用频率比较低的成语,不是常用成语,成语意思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以下小编带大家学习该成语的知识。 【拼音】: gé gù dǐng xīn 【解释】: 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成语故事

  • 终南捷径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成语】:终南捷径 【拼音】:zhōng nán jié jìng 【解释】: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成语故事】: 唐代的时候,有位叫司马承祯的人,在都城长安南边的终南山里,住了几十年。他替自己起了个别号叫白云,表示自己要像白云样的高尚和纯洁。唐玄宗知道了,要请

  • 鲁阳回日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注音】lǔ yáng huí rì 【成语故事】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出处】酣湑半,八音并,欢情留,良辰征,

  • 抱蔓摘瓜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拼音】bào wàn zhāi guā 【成语故事】唐高宗时期,朝政由皇后武则天代为处理,武后的野心很大,手段十分残忍。她废太子李忠立李弘做太子,后把太子弘毒死,立李贤为太子。他日夜忧思作《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出处】种瓜黄

  • 以邻为壑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成语】:以邻为壑 【拼音】:yǐ lín wéi hè 【解释】: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成语故事】: 禹在视察了各地洪水的情况后,觉得光用息壤来堵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把水疏导出去。为此,他大力开掘沟渠

  • 伤风败俗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释义“伤”损伤。“败”败坏,败坏社会风气。常用于谴责不正当的行为。 故事唐宪宗时,佛教盛行,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在《论

  • 不虞之誉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虞”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的读音是“yú”,和“余”一样。一般这个词都用在姓氏或者地名,读过《霸王别姬》的朋友可能会对“虞姬”这个人有点印象,而在这个词里面,它的意思是“预料”。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儒家“亚圣”孟轲的著作《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 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说起“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话,让人不由想起2008年央视春晚中一个叫做《火炬手》的小品节目。这个小品中有这样一个问答题,问:“谁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答:“曹操,说曹操,曹操就到。”后来,从这个春晚小品中得到启发,河南许昌的几名大学生开了一家名叫“曹操跑腿”的替人跑腿公司。据说,这几名大学生就是

  • 八拜之交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八拜之交的典故:在中国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分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